聚力突围 均衡发展
2024-06-16席强
2023年,当阳市玉阳中学教联体成立,为“1所核心校(玉阳中学广家洲校区)+1所新建校(玉阳中学熊家山校区)+3所农村校(半月中学、淯溪中学、河溶中学)”组成的融合型教联体。融合型教联体通过强联弱、城联乡,优化重组、整合,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融合发展,寻找最佳契合点。教联体实行党建先行,引领发展。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彰显。行政体制运行流畅,一校制直管、多校制共管、学监制协管,同频共振,保障教联体工作的运行。设立教育教学、党务人事、财务、教育督导、安全专属岗位,统筹成员校工作,核心校牵引拉动,“一擎四驱”,定向发力。教师定向、双向、组团、轮岗等交流形成常态。课程统一管理,质量统一监测、诊断、反馈。建立教联体内网上安巡,通过查、督、改、育多措并举,打造平安校园。管理联动、资源联想、师资联融、质量联升、安全联保“五大板块”内容有效契合,各成员校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数字赋能,用新技术激活资源。学校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和省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创建为契机,以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样板校建设为抓手,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
首先,在核心校建设在线巡查终端,对成员校实现安全巡检、教学巡课和质量监测实时巡查。其次,搭建研训平台,实现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和资源共享。成员校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跨校区教研,也能在教联体校本资源库中共享教学设计、课堂练习、微课等优质教学资源。第三,加强网络课堂的应用,实施专递网络课堂、名师网络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以核心校带动农村校。第四,推广精准教学的应用。精准教学系统借助“AI+教学”大数据技术,整合智能教学终端,面向教师提供涵盖课前、课中与课后的一体化教学服务。比如,为教师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平板,应用于选题组卷、作业发布、智能批改、题型备课、移动授课、考试讲评及学情分析等教学场景。
强根固本,多举措提质增效。首先,统筹教联体各成员校师资力量,做到有序、合理流动,学科教师交流不低于15%,各级骨干教师交流人数不少于30%。打通中层干部定向培养、快速晋升、渐次更替的通道。制定新教师入职“1年适应、3年合格、5年骨干”的培养目标,且在3年内必须承担班主任工作,形成政治上培养、业务上提升、生活上关心、待遇上倾斜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其次,推行“四制”,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四制”包括优化级部管理制、落实任务包保制、压实工作督办制、探索考核积分制。优化级部管理制即落实责、权、利三统一,放大管理效能,实行年级组管人,部门管事,上下协调。落实任务包保制即管理重心下移,主要领导包校区,副校级领导包保一条工作线和一个年级组,中层领导包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和教学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包班级和学生。压实工作督办制即把工作任务清单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并根据工作进度督办。探索考核积分制即把教师的工作内容分解量化,对各环节赋分管理,考核其工作绩效,通过管理创新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最后,学校针对学科教学精准施策。具体包括:夯实教学常规,基于教联体内各学校不同校情,提出“低坡度、高密度、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思路,完善并优化常规教学“日巡(查)课—周集体备课—月常规教学检查(学业评估)—期教学目标考评”的管理模式。建设学科中心。在教联体内成立14个学科中心组,组长由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兼任,协调各校、各学科教学和研究,形成教学教研各校区“小循环”和教联体“大循环”良性互动态势。强化校本研修。以“生动课堂”创建为抓手,实施课题拉动策略和教师全员提升工程,研训一体,教学相长。充分利用核心校阅读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数理素养研究基地、科学教育先行实验学校等一批业内有影响的教育品牌辐射作用,延伸至农村学校,促进区域内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