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教育”的多元构建与创新路径

2024-06-16尤娜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5期
关键词:同伴学校课程

武汉市江岸区汉铁小学以铁路文化为背景,创新实践模式,深耕“同伴教育”,通过特色课程打造,以及队伍、德育、教学、拓展和评价五大领域的全面推进,构建了同伴环境、制度和行为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学校校训“做更好的自己,做最好的同伴”将同伴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扎根学校传统涵养同伴文化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同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的教育形式,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来学习,并且示范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越亲近、经历越相似,以及面临的问题越类似,学习的效果越好。因此,同伴教育可以为每个个体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且成为最好的同伴。

汉铁小学,源自1922年建立的铁路系统子弟学校,2004年更名并归地方管理,承载着丰富的铁路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学校浸润在铁路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氛围。铁路工人家庭的特殊职业需求,如不定时的外出和“三班倒”工作模式,使得学校老师和邻里家长经常代替家长照顾孩子,建立了一个紧密、互助的社区。这种“替代家长”的角色让家长放心把孩子托付给学校,形成了亲密的信任关系。铁路精神,强调艰苦奋斗、英勇进取和改革创新,深刻影响着学校,塑造了独有的“智勇”气质。尽管学校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铁路系统改革、学校合并和拆迁,但“陪伴”和“智勇”的精神一直得以传承。这种精神不仅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同伴教育”理念的灵魂,有效指导学校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汉铁小学“同伴教育”实践模式

以同伴课程引领学生多元发展潜能。在同伴课程顶层体系建设上,目标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合作、沟通、利他、开放的人;二是学会解决问题,培养自主、自理、自强、自立的人。

“1336同伴教育”课程架构。课程体系从架构到目标,勾勒出学校课程体系的经纬。“1”是指“以同伴教育”为核心;“3”是指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3”是指“担责任、明事理、爱家国”三大目标;“6”是指“明事成事,明理成人,知礼爱人,知史爱国,自强担责,自觉担责”六大板块。

“同伴教育”课程实施路径。实施“同伴教育”课程遵循“一主两翼”原则,主体是学校课程,补充为家长课程和社群课程,旨在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同伴式课堂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和同伴合作:课前,通过自问自学,教师指导准备;课中,互问互学,共同探究;课后,通过实践作业巩固学习。家长课程活动,如与铁路局合作的手拉手活动,不仅拓宽学生视野,也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社群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如节日课程与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在兴趣小组中的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一体系不只是教育的框架,更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体现了汉铁小学同伴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

实施同伴教育课程需要遵循“一主两翼”的原则,即以学校课程为主体,以家长课程和社群课程为补充。这一实施路径有助于打破藩篱,聚集各方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施“五项工程”稳固同伴教育基建

深耕同伴教育,以铁路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通过实施“五项工程”策略,全面推进同伴教育,形成教育融合的全新模式。

“打造‘同伴’队伍工程”,致力于构建一个有担当、敬业勤学的师资团队。通过领航工程,培养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并实施能师工程,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开展“爱的抱抱”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支持,营造和谐的教师关系。

“夯实‘同伴’德育工程”,通过“三雅”系列实践活动(雅课、雅活、雅园)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强化道德教育。雅课活动让学生体验学科魅力,雅活通过各类艺术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兴趣,雅园则侧重于家校社共建,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质‘同伴’教学工程”,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学校采用过程性数据管理,追踪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数据,以精准教学。探索“问学”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同伴互学和师生互动,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开发‘同伴’拓展工程”,推进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的丰富和多样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开发了40门校本课程,包括铁路特色、传统文化、节日和心理健康等系列课程,并设立多样的社团活动,如足球、围棋、刀笔痕等,同时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艺术教育。

“构建‘同伴’评价工程”,“同伴教育”评价体系中采用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方法,以培养文雅、勇敢、有内涵的少年为目标。通过文雅少年评比、智勇少年评选及“美丽班级”评比等活动,结合每月好习惯主题和校园专项评比,如“故事大王”“算二十四点小能手”等,学校创设了一个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脱颖而出的平台。这些评价活动不仅与市区评价体系接轨,凸显学校特色,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强了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公示表彰和多样的评比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全景发展构建同伴文化立交桥

学校通过深入实践“同伴教育”,构筑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同伴文化”为核心,学校巧妙融合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打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环境。

空间营造和谐“同伴”环境文化。在空间布局上,学校依托“12345”环境文化模式,即1个主题文化带、2个室内文化群、3个互动学习体验空间、4个节日文化宣传展示区、5条学生自主展示廊道,每一处空间都呼吸着“同伴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共生、共同成长的环境。

刚柔相济推行同伴制度文化。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推行刚柔相济的管理策略,建立了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和管理,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此外,学校还通过意见箱、满意度测评等多种渠道收集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一个共振、共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狠抓习惯落实同伴行为文化。行为文化的塑造,学校注重从细节入手,通过“一月一习惯”的训练目标,强化学生的日常习惯培养。同时,实行特色学长制度和各类文明礼仪教育,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育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学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以“同伴”为中心的文化立交桥,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样的教育环境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陪孩子一程,谋孩子一生”,培养出了无数具有良好品德、学业成就和创新能力的智勇少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开启了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同伴学校课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学校推介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