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6-16欧效媛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5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古筝乐曲

小学音乐教学不单单是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增强文化自信。本文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的古筝曲《渔舟唱晚》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

挖掘音乐之美,塑造美好心灵。《渔舟唱晚》是由古筝演奏的一首民间乐曲,笔者在课堂实践中以“美”为中心,引导学生感悟乐器美、音色美、技法美,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塑造美好心灵。

乐器美。古筝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战国时代已盛行于秦地,故又名“秦筝”,因历史久远,又常称作“古筝”。古筝的外形大气、典雅、古朴,面板上由细到粗排列着21根琴弦(唐代为13弦,清末为16弦,当今通用为21弦),琴弦下设有筝柱,一弦一音。筝首和筝尾刻有精致的图案和花纹,如荷花、松柏、高山等,更凸显了古筝的意韵之美。

音色美。古筝音色优美和谐、婉转动听,高音区清脆,中音区饱满,低音区浑厚,富有层次。课堂上,笔者把学生的座位排成U形,将古筝放在中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古筝,同时拉近师生的距离。在导入环节,笔者邀请学生上台体验弹古筝,有的学生弹出了“叮咚”的泉水声,有的学生弹出了“哗哗”的流水声,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在实践中体验古筝的美、音色的美。

技法美。古筝的演奏技法十分丰富,《渔舟唱晚》这首乐曲主要介绍了滑音、连抹、花指这三种技法。这些技法的运用描绘了不同的音乐画面,丰富了乐曲,增添了韵味。在模仿演奏技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整齐、优美的动作来表现。

引入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音乐作为艺术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品是丰富多样的,《渔舟唱晚》就十分具有代表性。为此,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入传统文化,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是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汉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学生身着汉服,对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具有促进作用。在板书中,笔者同样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卷轴、折扇等内容,展现了传统文化风格。

二是有机融合文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乐曲的音乐特点,强化诗词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渔舟唱晚》是一首传统筝曲,以五声音阶定弦,不同于西方的七声音阶,只有“1、2、3、5、6”五个音,没有“4、7”。乐曲使用了中国的五声调式,也是由“1、2、3、5、6”五个音组成,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是我国特有的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在讲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引入成语“五音不全”,其中的“五音”指的正是“宫、商、角、徵、羽”。《渔舟唱晚》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其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湖面上渔歌四起、渔舟晚归的动人景象。学生由此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华古诗词文化。

体验乐器演奏,培养继承与发扬传统意识。我国的民族乐器十分丰富,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四大类,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了解古筝,开启对民族乐器的兴趣之门,聆听更多的民族乐曲,进而了解和传播不同种类的民间音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于是,笔者在课堂中引入“古筝练指器”,以模仿古筝演奏技法为重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乐器演奏非常感兴趣,古筝练指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实体验到“弹古筝”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育出热爱、继承、发扬优秀民族音乐的意识。

音乐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养分中,成长为有德、有才、有智慧的青少年。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古筝乐曲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始乱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我的古筝之旅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悲伤的乐曲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