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纾解路径
2024-06-16丁华锋
丁华锋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之基在于教师。近两年,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相继出台。高质量教师队伍打造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
教师队伍结构化断层现象已然存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梯队。当下,教师队伍结构化断层现象逐步加剧,这给教育强国建设带来了挑战。当前,教师队伍结构化断层现状有四。一是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和部分城市薄弱学校近几年正迎来退休潮,大多数学校每年都会有一批教师退休。为补给师资,近几年,各区域虽加快了新教师引进速度,但这些学校往往存在师资招不满或招来了留不住的困境,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不稳定。二是各区域新建学校的教师大多数为初入职,熟手教师和骨干教师占比极少,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因为能示范引领的骨干教师不足,年轻教师在教学常规与教育管理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三是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现象,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这些学科专业师资不足导致此类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存在一定困难。四是占比极少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优质师资,往往受限于其所在的学校、学区范围,在区域内的辐射引领作用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此类教师教龄较长,他们一旦退休,如后备力量跟进不足,往往会出现教师队伍金字塔顶端断层现象。因此,直面以上四类现状,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队伍断层问题,是解决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问题。
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水平亟待提升。立足新时代,在谋求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制约着当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教师数字素养指的是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数字化意识不强,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资源的主动性不足,大多数教师甚至将教育数字化等同于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虽已熟练使用白板和投影仪上课,但主动探索适切的技术工具,围绕教、学、改、辅、考、评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应用探索的不多。当前,有部分区域或学校以项目或课题为依托,先试先行,开展学情分析、学习空间建设、混合式教学实施、基于实证的学业评价及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协同育人等相关研究,在教育数字化探索上有一定的积淀,但受教师群体数字素养水平的限制,以整个区域或学校为单位全面推进数字化应用难度较大。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尚需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围绕数字化资源应用,设立了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答疑辅导、作业活动、课后服务、家校交流、教师研修、区域管理九个应用场景,为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受众提供系列化、精品化的教育资源。同年9月,教育部批准湖北省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工作。为切实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湖北省也开启了县域教联体建设工作,对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工作和县域教联体建设的逐步推进,试点学校已在数字资源应用与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探索出些许经验,但尚未建立完善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纾解路径
面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大挑战,可从如下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突破。
加快师资队伍纵向一体化打造及横向流通。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打造教育强国的基础与前提。在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各省、市需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全面调研,了解区域5~10年内不同类别学校的师资状况与需求,以规避教师队伍结构性断层现象、优化教师队伍整体布局为目标,结合调研结果与结论做好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合理预判以保障各区域各类型学校师资的有效补给及分层培养。总体而言,打造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可从纵横两个维度同步施策。纵向维度,首先,各省、市政府需积极与高校、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积极做好师范生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并以区域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融通职前教师与职后教师教育相关资源,在协助高校做好优师计划培养的同时,合理利用优质银龄教师资源,为区域做好后备教师“蓄水池”建设。其次,各级政府要重视职后教师教育工作,积极整合高校、教科研部门专家资源,依托特色项目开展教师梯队建设,持续孵化一批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等,逐步壮大中小学师资队伍。横向维度,则需在区域优秀师资的横向流通上下功夫。如在同一个学区(教育集团)或教联体中实行优秀教师常态化走教、交流、轮岗制度,以破解农村偏远学校及部分城市薄弱学校优秀师资不足的困境。在横向流通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区域优秀师资的传帮带作用,鼓励其通过教师成长共同体、学科中心组、名师工作室等,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从纵横两个维度同步施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结构化断层现象。
全面跟进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的应用培训。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对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单纯的数字化通识性培训是无法真正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意识的,只有将应用与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基于实际问题情境开展系统的数字化应用培训,才能以此为杠杆,撬动基础教育的数字化赋能工程。我们深知,教育的关键主体有二:学生与教师。唯有紧紧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开展应用培训,让教师在应用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师画像、学生画像和环境画像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切实感受到教育数字化对教学方式变革的积极推动作用,才能有效强化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提升其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应用培训的先导性作用。
持续建构并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伴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湖北整省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各试点区、试点校分别在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强化平台资源应用、探索有效考评方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探索有效运维模式、推动更大范围资源共享七个维度进行了实践探索,也积累了些许经验。为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步伐,区域需从试点区、试点校中遴选其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探索中的典型经验,并紧扣以上七个维度,定期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经验分享与辐射推广,在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的同时,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与横向辐射。与此同时,各区域也可以尝试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九大应用场景探索与教联体、学区(教育集团)建设有机融合,开展主题教研、教师培训及教学实践等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共享。
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决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直面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在保障优质师资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为共同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凝练及形成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3JB294)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