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驱动因素识别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4-06-16任婕芦丽娟张小平祁瑞
任婕 芦丽娟 张小平 祁瑞
摘要:文章基于扎根理论,对医学生、公益组织的管理人员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提炼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包含角色认同、个人动机、社群影响、组织规范、管理属性5个方面,同时从加强组织建设、增强角色认同、推进校地合作3方面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区养老;驱动因素;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D669.6;G253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探究医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动机,分析驱动因素,对于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并激发医学生参与意愿发挥了重要作用[1]。医学生志愿者是一种较新的社区卫生资源,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不仅能够补充社区卫生资源,还有利于医学生自身知识转化和技能提高。在参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医学人文精神和志愿者精神间的诸多契合,外加高校的专业人才储备,为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发达国家开始将社区服务纳入大学正式课程,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英、美、日、韩等国家对于服务社区老人等弱势群体,有着悠久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历史,形成了志愿服务课程化、运作市场化、研究阵地化、管理体系化的模式。发达国家甚至形成了联结高校的CLRC(College-linked Retirement Community)养老社区模式,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药物咨询、健康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其他专业学生提供继续教育课程、休闲娱乐及其他生活服务,社区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科研教学实习基地[2]。相较而言,国内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存在养老市场规模不足、标准政策协调性欠佳、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互助提供了政府无法满足的社会需求,涉及社会保障、服务等多个领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面对有限志愿者参与的竞争趋势,吸引和保留志愿者参与成为一大挑战[3]。为此,亟须厘清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驱动因素,优化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吸引,激发医学生群体的内生动力,最大程度地使医学生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发挥其专业价值。
1研究现状
1963年7月,日本颁布《老人福利法》,第一次对社区养老的内容做出了规定,这是日本推行社会化养老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次提出“养老服务”概念,经过30余年的中国特色化建设,养老服务逐步向“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志愿者服务成为社区活动开展和居家养老服务延伸的重要力量[4]。
我国对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行模式、“他山之石”和志愿动机等。在运行模式方面,高舒琦等[5]探讨了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时间银行”供需调配机制,提出应激活闲置养老资源,营造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左敏[6]以组织吸引视角,阐述大学生持续性志愿行为的内在动力和构建路径;王鑫等[7]建议“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5社联动,激活社区合作网络。近年来,对于国外养老志愿服务的研究层出不穷,其目的是将“他山之石”引入我国养老志愿服务,以优化志愿服务环境和完善管理体系。王左丹[8]探析了美国、英国、韩国、日本4国高校学生服务社区成功案例,提出从更新观念、体制改革、能力创新等方面加强我国青年志愿者建设。在志愿动机方面,陈美玲等[9]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知和参与志愿服务次数是医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定性因素;何辉等[10]验证了功能主义视角的志愿动机研究,大学生将志愿活动视为自我学习、亲身实践的机会。
志愿者参与的内隐性特征[11],决定了本研究需要接触和实地观察研究对象,深度探访其心理动态。本研究在探索性研究阶段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质性研究,提炼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影响因素,形成志愿者驱动因素理论框架。
2基于扎根理论的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影响因素提炼
2.1研究方法
本文在社会生态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半结构化访谈提纲,由管理学领域的3位专家和1位社会学博士审核、修改后,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访谈,探究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动机,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探究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
2.2样本选择
访谈对象的选择是质性研究的关键,为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和普适性,访谈对象选择医学院在校学生、公益组织的管理人员及社区工作人员。以理论饱和为原则确定样本数量,最终确定访谈对象25人,遵循最大差异性原则,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3编码过程
2.3.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将原始访谈语句贴上概念标签,建立自由节点,形成更为具体的概括性范畴。经过逐字逐句地分析,归纳整合,共提炼出37个初始概念(见表2),进一步将其归纳为17个初始范畴,即认知层次、胜任力评估、贡献感知、感情认同、价值表达、参与体验、描述性规范、命令性规范、自我提升、职业发展、榜样力量、重要他人、品牌影响力、专业化程度、活动安排、可接近性、招募方式。
2.3.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基础上对初始范畴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和建立范畴及其关系。本节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18个范畴归纳为5个主范畴(见表3),即角色认同、个人动机、社群影响、管理属性、组织规范。
2.3.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确定“核心范畴”,将其他范畴囊括在较为宽泛的理论范围中[12]。结合本研究主题,可以将“医学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驱动因素”作为核心范畴,基于社会生态理论视角,把志愿者参与影响因素分为微观、中观、宏观3个子系统,其中:微观系统包括个人动机、角色认同;中观系统包括社群影响;宏观系统包括管理属性、组织规范等,如图1所示。
2.3.4理论饱和度检验
当增加样本数未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时,视为理论饱和[13]。在访谈中,将每5位受访者划分为一个阶段,进行语料库编码,经过反复筛选、分类、合并、一致性检查,在第5阶段后,未有新的概念产生,即达到理论饱和。编码表交由管理类领域的3位专家审核,检验通过,认为本研究结果具有可信度。
3结果阐释与研究发现
3.1角色认同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志愿者的角色认同是志愿者参与的最直接影响因素,能有效提升志愿者参与度和持续度。在认知层次方面,医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高度和“老年群体”了解程度影响其参与意愿,政府、学校应将“养老志愿服务”的宣传活动落到实处。在胜任力评估方面,医学生的空闲度和能力评估影响参与意愿。在本研究调研中发现,医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多数学校组织志愿服务时间不固定,导致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稳定、不持续。能力评估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行为的主观判断,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多为打扫卫生、健康检查、养生保健,医学生参与时能发挥的专业特长有限,影响了医学生的参与意愿。贡献感知即参与主体获得对社会、客体作出贡献的感知,指志愿者提供服务后收到正向反馈,感知到行为价值。情感认同是指对参与客体产生同情心理、共情心理,心理卷入度越高的志愿者情感认同越强,参与的持续性和积极性越高。价值表达是正向的情感体验,参加志愿者服务能体现自身价值,满足心理需求,促进对志愿者角色的认同感,进而激发持续性参与行为[14]。
3.2个人动机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个人动机是一种动力因素,可将志愿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方面。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的共性和医学生的特性,将测量分为自我提升、职业发展2个二级指标。自我提升包括医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时获得经验、专业技能提升、拓展社交、理论实践、充实生活等收益,可以促使医学生感受到自身成长,产生积极服务社会的态度。访谈发现职业发展对涉老专业的医学生影响更明显,他们认为养老服务对发扬职业精神、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有重要作用。
3.3社群影响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1960年以来,以社会网络理论为研究基础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核心是探索社会中的个体通过社群关系网络提升整体行为及绩效。树立榜样是重要的动员方式之一,人们通常被榜样事迹影响而做出效仿行为,做好榜样宣传也是提升志愿参与率的典型方式。大量研究证实,志愿者会受同辈、长辈、老师等重要他人对于志愿活动态度及做法影响,重要他人正向态度和做法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机构的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会影响参与意愿,受访者表示,除了学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更倾向于选择信誉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组织机构,机构可通过品牌影响力、对接学校等方式吸引医学生志愿者。
3.4管理属性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管理属性是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在招募、管理、培训、激励、保障等全过程中的管理特征,志愿者对组织的认同、培训、活动重要性等因素与志愿者参与相关,活动安排、可接近程度要满足志愿者的需要而非组织的需要,志愿者在参与时感知被尊重,才会获得持续性参与。组织专业化程度方面,养老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与志愿者之间存在未公开的心灵契约,包括公平待遇、权益保障、获得成长机会等,未公开的心灵契约对志愿者参与有更强的隐蔽性和影响力,因此,组织专业化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访谈发现,有些医学生是因为没有看到养老志愿者服务信息或不知道参与渠道而不参加志愿活动,因此,招募方式对志愿者影响显著。
3.5组织规范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个人的行为意图和行为受到规范的控制。组织规范即指导或者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本研究中使用描述性规范、命令性规范2个二级指标对其测量,描述性规范体现社会上的典型行为,命令性规范强调应该做什么。个体会通过判断目标和价值来选择行动,对医学生而言,描述性规范即为完成评奖评优目的而参与志愿服务,命令性规范即为完成单位或学校考核目的而参与志愿服务。
4建议及对策
4.1加强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吸引
公众对组织机构的理念、管理、取得效果、可信赖度、社会影响力综合评价后形成的认知与个人价值观匹配时,参与意愿会增强。对于大学生这种高聚集型群体,可以利用学校官方媒体平台对志愿活动招募、运行、效果反馈全过程跟进宣传,树立优秀志愿者榜样,增加组织机构影响力和知名度。
4.2增强角色认同,激发内生动力
对志愿者概念和情感认同、传递的价值观赞许就是对志愿者精神的倡导,社会公众对志愿者精神的认同和传达范围越广,越会形成集体行为,形成“社群交往”的联络效应,实现志愿精神的内化。在社会群体中大力宣扬志愿活动,树立志愿者榜样形象,为志愿者提供宽容、成长、支持的环境,形成稳定的志愿伦理氛围,实现志愿活动的长期可持续性。
4.3推进校地合作,实现互赢共建
当前医学教育中,医疗校地合作已是大势所趋。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志愿服务团队应充分开拓各类渠道,定期对成员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升成员技能专业化水平,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优质保障。
参考文献
[1]HARDAWAY M. Volunteering[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2020(11):808.
[2]徐子秋,杨超.国外以高校为依托的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探究[J].社会与公益,2019(7):67-69.
[3]顾润德,任婕,陈媛媛.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提升路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6):16-23.
[4]周在霞,吕强.志愿者服务、公益银行与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探析[J].现代商贸业,2023(9):52-54.
[5]高舒琦,刘依秾,徐欣月,等.城乡精细化治理背景下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时间银行的运营机制调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2(12):126-132.
[6]左敏.大学生持续性志愿行为建构的机制建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增刊2):28-30.
[7]王鑫,张琦,宋丽朱,等.高校志愿服务长效下沉如何激活社区的合作网络治理?:基于Y社区的实践探索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4):157-177.
[8]王左丹.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13(7):95-97.
[9]陈美玲,蔡霞,张金梅,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医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21(17):3065-3070.
[10]何辉,赵小玲,李杨.大学生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2):88-94.
[11]左敏.基于角色认同的志愿者参与非营利组织的驱动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12]陈向明.质性研究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14-18.
[13]PANDIT N R.The creation of theory: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Qualitative Report,1996(2):1-14.
[14]DURGAPAL B P, SARASWAT A.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of Uttarakh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9(6): 77-87.
(编辑何琳编辑)
Identification of driv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medical
student volunteers in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Ren Jie, Lu Lijuan, Zhang Xiaoping, Qi Rui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nd conduct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medical students,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workers to extr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student volunteer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driving factors for medical student volunteer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cludes five aspects: role identity, personal motivation, community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norms, and management attributes.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enhancing role identity, and promoting school loc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volunteer service; community elderly care; driving factor; grounded theory
基金项目:202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驱动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0404057。
作者简介:任婕(1995— ),女,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志愿服务,医学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