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课程的英语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2024-06-16张春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非遗文化传承

张春华

【摘 要】“非遗”校本课程为英语实践活动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语境,有利于英语素养内涵目标的顺利实现。“非遗”课程与英语实践活动的融合教学,丰富了英语学科的文化资源,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文化的双向发展。文章阐述从教学研究中总结出编制主题、构建目标和设计任务三大策略,呈现了基于“非遗”校本课程开展英语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文化传承 “非遗”校本课程 英语实践活动 设计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低年级从学生生活中选取主题,开展游戏式的实践活动;中年级主要围绕语篇主题设计实践活动,以展板、海报、表演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高年级基于“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的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何种形式,英语实践活动都要依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对象来呈现。笔者依托农民画、古琴、灯谜等多个“非遗”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英语实践活动。本文以农民画为例,详细阐述基于“非遗”课程的英语实践活动的价值与设计策略。

一、“非遗”融入英语实践活动的价值

(一)凸显文化涵养的语言积累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英语课程中,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然途径。“非遗”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代表,无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本质、最深刻的内涵意蕴。因此,结合“非遗”校本课程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可以在语言习得、积累与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掌握的英语语言传播“非遗”文化。学生的文化内涵发展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

(二)指向生活语境的感知学习

文化经历了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是通过一种活生生的、可视的、可感知的、实体的真实进程来实现相互沟通的。“非遗”文化就是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真实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和表达。在基于“非遗”文化的英语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等各种生活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看等各种英语表达活动,为学生构建起一个面向生活情境的语境感知场域。

(三)生成结构知识的思维能力

学生要对语言知识产生长时记忆,并将其用于解决真实问题,就需要建立起结构化的语言系统。对此,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概念,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一结构,就能独立地面对并深入探究新的知识领域,从而不断地独立解决新问题。在“非遗”文化构建起的学习情境中,融合了一个实践活动主题包含的所有语言知识、技能和素养,从而组织成一个不同知识之间彼此相关的结构系统。学生可以在其中学习新知识,并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生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二、“非遗”融入英语实践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分析学科关系,编制学习主题

农民画表现了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事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新课标中提出的各种学习主题同样涉及这些方面。可见,农民画“非遗”校本课程与英语课程的共性决定了两者融合的学科关系。笔者与美术老师、学生紧密配合,根据新课标中的学习主题创作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民画作品。

以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从新课标中选取该学段的学习主题。然后,结合教材中各单元主题确定将要创作的农民画主题。最后,将这三类主题汇总起来,设计成学习主题表,见表1。

笔者根据表1主题,收集生活中的文字新闻、图片和视频等素材,邀请师生根据主题和素材创作农民画。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的范画作为建构情境的主要资源,学生创作的农民画则作为小组或个体学习的资源。

(二)立足素养内涵,制定学习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种核心素养目标。这些都要通过复杂的实践活动加以落实。以农民画“非遗”校本课程为载体的英语实践活动注重在不同情境中发展学生素养目标的实施策略,从而使得知识、素养的发展与情境建构始终保持一致。

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Asking the way的实践活动,创作农民画作品“童眼看家乡”。笔者根据本地乡镇上的街道分布创作了一幅农民画,包括商店、医院、学校、地铁站等,还画出了流经镇区的京杭古运河。这幅表现现在与过去相整合的画面,不仅为学生呈现出了真实的学习语境,还为学生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笔者将三种核心素养同时纳入本单元的实践活动目标中。

1.语言能力

本单元实践活动的基本素养目标:结合农民画作品“童眼看家乡”,学习方位识别与表达的语言技能;能用本单元掌握的语言知识,为外来游客指路。

2.文化意识

初步了解古代运河文化的发展历史,感受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比较现代与古代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感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变化。

3.思维品质

以“童眼看家乡”为主题,创作表现家乡街道、商店、景区等内容的农民画作品,并用中英文分别描述各个区域;以生动形象的图画作品,帮助外来游客解决在本地区的出行问题。

(三)整合“非遗”课程,设计学习任务

将农民画“非遗”课程整合到英语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主题画面。由此,可为实践活动设计出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根据“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策略,笔者为英语实践活动设计了表现性学习任务和评价性学习任务。

1.表现性学习任务

表现性学习任务是指在一定情境下设计的、与真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任务,通常要求将概念理解和技能运用结合在一起。农民画直观再现了活动主题的生活场景,指向了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目标,据此设计的表现性学习任务就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能力。

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的表现性学习任务设计为例。首先,创作题为“公园里的童年”的农民画作品。然后,设计学习任务:(1)观察画中的各种形象,回忆与之对应的单词,并写在旁边;(2)用红笔将新单词写在画中相应形象的旁边,边看图边记忆单词;(3)在农民画中指向不同的对象,学习“What can you see …?” “I can …”的对话句型;(4)观察农民画作品《美丽的校园》《愉快的乡村生活》《可爱的动物》,与同伴选择一幅或多幅作品,运用“What can you see …?I can …”句型进行对话;(5)回忆本课或之前学过的某样事物的单词,然后用农民画的形式画出来,每个小组的作品粘贴在一起,再运用“What can you see …?I can …”句型写一段对话。随着农民画作品的不断替换,学习任务的情境也在发生变化,从而为学生创造了大量语言迁移运用的学习机会。

2.评价性学习任务

“教—学—评”一致性策略为英语实践活动构建了专用于评估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任务情境。设计评价性学习任务,不仅需要重构任务的情境,还要运用表演、绘画、制作等各种方式,呈现一幅能体现学生素养发展的作品。

针对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笔者设计了一组评价性学习任务:(1)识读农民画中标注的红色单词,然后在空白处画上与单词对应的物品;(2)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熟悉场景,创作一幅农民画,然后用“What can you see …?I can …” “Can you …?Yes,I can.”两组句型,通过变换I、you、they等人称代词,写两组以上的对话;(3)将小组内同伴创作的包含对话的农民画装订成一本画册,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介绍学习成果。将农民画“非遗”校本课程引入英语实践活动中,设计的评价性学习任务不再局限于包含各种题目的任务单,教师将关注点转向如何将语言与图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问题上来,有效推动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非遗”课程与英语实践活动的融合教学思维,不仅丰富了英语学科的文化资源,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文化的双向发展,而且创设了跟随主题不断变换的多元学习语境,学生从记忆语言知识转向了用语言解决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

[3]脱中菲.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设计与开发[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4).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非遗文化传承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