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6-15王琨张金龙

职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一专多能产教融合

王琨 张金龙

■摘 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对象主要是与企业至少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员工。“一专多能”岗位技能培训是基于制造行业快速步入智能制造时代,依托院校优秀师资及企业资源,服务于企业职工,满足企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同时,将培养经验反馈于院校日常教学,创新院校现有教学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一专多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2022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方案》,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和改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培训院校参加的原则,通过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等方式,组织开展高质量学徒培训,支持企业员工提高岗位技能。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依托院校优秀师资及企业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可以使员工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并深度了解岗位生产工序和操作步骤,有效地完成更广泛、更复杂的工作任务。同时,还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灵活调整,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降低人力成本,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供更多保障。

(二)有利于建立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开展“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是院校了解市场用工需求、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为校企合作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抓手,并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有助于院校育人体系和育人模式的提质培优,为优化多元协同育人提供实施路径。通过共建岗位一体化实训工作站、产业创新孵化基地等,开展岗位技能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实现“岗位技能—培养体系—产业发展”融合突破。

(三)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

通过校企“一专多能”岗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磨合,打通了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中的融通渠道。在“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将资源互通、师资共培、课程共建、成果共享作为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院校通过用工反馈不断调整岗课融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提高院校、企业、行业之间人才的转换效率,真正做到人才培养市场化。

(四)有利于增强企业技能人才的岗位创新性

通过培养“一专多能”岗位技能人才,可以促进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知识交叉融合,从而拓宽岗位人才的工作视野,提升工作能力。这种“一专多能”的跨学科知识结构有利于岗位人才产生新的创意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企业新型学徒制注重实践操作和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员工通过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进行改进和创新,有助于增强企业技能人才的岗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发挥主体作用

企业新型学徒制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培训院校参加的原则,其特点就是强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从实践看,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对于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不够了解,因此难以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在“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和资源,以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确保员工能够胜任岗位,而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参与度较低。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一专多能”导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一专多能”岗位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院校教师队伍和企业导师队伍。目前,部分院校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真实的岗位环境,无法将真实工作场景下岗位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岗位经验等作为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教师对企业职工接触时间少,缺乏对学情的分析掌握,这就出现了教学无亮点、结构不实际的情况。企业导师通常有繁忙的工作任务和压力,可能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教学经验和能力有限,可能无法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员工。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尚未取得实质性效果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被强调为关键要素,但实际情况是校企合作主要场地还是在院校,主要对象还是面向在校学生,面对企业在岗职工的人才培养比例较小。院校和企业在岗位人才培养的期望上存在差异,导致培训内容无法匹配实际工作需要,培养质量和培养数量无法满足岗位需求。企业与院校在沟通实效、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将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无法达成合作。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一专多能”岗位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企业主导责任,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一定比例设立人才培养岗位,确定培训数量,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结合岗位需求与生产实际明确岗位人才的培养目标,联合院校共同进行岗位分析和学情分析,针对个人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采用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工作项目、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问题等方式,提升岗位专业素质和技能。企业在主导员工培养过程中应具有长远眼光,为岗位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建立多元化、梯队化培养团队,将技能提升的效果纳入员工工资考核范围,在课程安排上做好与工作时间和任务的衔接。

(二)完善校企导师制度,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导师校企联合考核准入制和聘任制,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培养要求并签订最低服务年限,将学徒培养效果纳入导师考核,灵活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注重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选拔导师时,重点考察导师的岗位实践经验和“一专多能”技能水平,并鼓励企业内部的优秀员工积极参与导师工作。此外,应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认定制度,探讨制定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体系,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企业可按规定将岗位技能评价融入企业员工日常生产活动,灵活运用过程化考核、模块化考核和业绩评审、直接认定等多种方式,对学徒进行考核定级,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学徒期满经考核合格,可获得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相应的证书。同时,应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四)推进校企合作深入融合,共建实景化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和交流互访机制,明确双方责任,确定合作内容,打造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用可持续、可发展的眼光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设实景化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企业实景化生产与职业教育深入融合,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搬进车间和企业生产工位,把技能人才的培养嵌入企业管理与生产,实现办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双提升,真正培养出用得好、留得住、可发展的岗位人才。

(五)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开发课程资源

根据岗位实际,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安排学时总量和课程结构。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教师深入岗位一线了解生产流程和岗位技能,开展“通用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等内容的系统性培养。课程资源对接岗位核心技术技能,以职业素养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切入点,将岗位实际案例、岗位技能要点引入课堂,对标整合的生产工艺流程,依据岗位技能要求,探索并增加现有专业岗位的培训内容。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内容,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阮强志,孔令晓.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研究:以长兴技师学院钳工专业为例[J].职业,2020(13).

[2]张广昕,王东光,于彦华.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2018(7).

[3]褚笑清,高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6).

(作者:王琨、张金龙,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企业新型学徒制一专多能产教融合
文化艺术学校要重视培养一专多能的戏曲人才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下工业机器人专业试点初探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下工业机器人专业试点初探
浅析技工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浅谈中职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向高职教师转型
基于“一专多能”的互联人才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深圳技师学院:“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全面推开中德模具班学生正式入职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