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能力提升的继续教育实践路径

2024-06-14曹景萍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社会工作实践路径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能力建设问题已经成为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社会群体的复杂性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变化性,持续开展继续教育成为推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实务能力的内涵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在分析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存在知识背景匹配性不强、实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承接项目的处置能力有待提升等实务能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知识更新、实务技巧、“双师双能型”、师生同步实践等四个提升工程的继续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继续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5-0034-04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性和实务性特征,因此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黑龙江省高校自2003年开始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起步较晚,建设周期不长,多数教师由其他专业分化而来,主要致力于课程内容的理论讲授环节,以致目前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存在理论实践脱节、专业实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构建职业发展的继续教育机制,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何为“实务能力”

实务性是社会工作专业最鲜明的专业特征,这点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极力打造的是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通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系列具体活动,把理论知识融入社会不同群体项目中,最终“助人自助、改变状态、舒缓心态、调整行为、实现目标”。一般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四种实务能力。

(一)问题导向——过程评估+结果评估

在项目开始前,社会工作教师首先要全面综合地进行项目问题剖析,敏锐地捕捉和提取需要介入的问题和介入方法,通过项目双方的共同参与、反复接触、活动组织,确定项目介入方法和活动计划,最后评估其目标和介入工作成效。

(二)介入方法——项目成效+达成度分析

社会工作包括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这三种最主要的基本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督导等。社会工作教师要准确掌握各种介入方法,在评估项目的基础上确定项目介入方法,同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进行成效分析和达成度分析。

(三)真操实做——项目实践+执业资质

社会工作教师要具备实务项目操作的真实参与和全过程组织完成能力,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和评估验证。鼓励教师考取社工师各类资质证书,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三位一体”,从而提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

(四)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社会治理

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工作既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二者是共生共存、相生相长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将其参与或者主导的项目结论、对策、规划、方案等以案例、报告或者专报的形式,与相关政府部门联动,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必然选择

社会工作专业兼具专业性、时代性、发展性和政策性,其专业的成长发展与社会要求、社会治理和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更是集人口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家庭学等知识体系之大成,需要不断实践、积淀、学习、再实践,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需要始终践行继续教育的学习模式。

(一)研究群体的社会发展性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承担着协调社会关系、调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社会矛盾不断转化调整,随着人民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更多更复杂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群体和问题特征不断涌现,从留守儿童到空巢老人,从社区治理到乡村振兴,从心理疏导到弱势群体,从问题学生到教育救助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来说是需要不断接受和适应的社会发展进程。

为及时应对和处理新形势、新变化和新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不断优化调整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不断参与多元化的项目实践,及时总结梳理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立足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知识更新的社会要求性

自2009年民政部出台《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以来,国家和部分省份陆续出台了需要开展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和规定,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整合,设立了社会工作执业资质证书,同时对于必须完成继续教育的内容、时长和形式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需要时时关注社会变化和社会动态,分析社会现状,因此,这也就需要建立社会-学校双边共生发展机制,紧跟社会政策、社会改革、社会现象、社会衍生形态等,尤其是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评估体系等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需要不间断地开展职业发展继续教育[1

(三)专业发展的社会层次性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使命就是积极解决社会问题,营造和谐社区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变化特征,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介入方式、评估策略、结论验证等具有很多变化性和调整性,只有紧跟社会发展脉络,密切关注社会群体,不断拓展知识领域,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不断调整介入方式和内容,才能在具体实务操作过程中体现强专业性和服务性。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活力就在于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类型、层次和实效。这也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和实务能力,只有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内容继续教育,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成效性,才能增加人民和社会的专业认可度和信任度。

(四)队伍培育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学历提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是提升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对于缺少专业化知识学习背景的从业人员,再学习再补充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将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体系交叉融合,既可以保持专业学习的可持续性,也能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的空间,有效提升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和衍生的社会形态,提升社会工作认可度。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专业教师知识背景匹配性不强

从黑龙江省情况来看,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知识背景多数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和其他学科,学科来源比较广泛,专业相符率平均在50%~60%。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专业建设过程中从其他学科或专业转型而来,这部分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需要进行职业发展的二次培训与提升,需要进行助课、盯课、实践锻炼、学术交流等相关的专业能力提升工程。他们只有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与补充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实务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因此,对他们来说,从事社会工作的实务能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与锻炼。

(二)实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有研究表明,影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缺乏或质量不高”,社会工作教师大多只懂理论而不懂实务、重视教学甚于具体实践操作[2。社会工作是一个实务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师生开展大量的实务项目研究,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往往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全面的专业研究方法,也热衷和享受于课堂内容的讲授中,但是多数专业教师社会工作实际经验匮乏,参与项目运行的时间不长、数量不多、案例不全、群体覆盖面小等,理论实践相互验证不够充分,尤其是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于实务能力的内涵、方法、操作等还在学习和培训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能力锻炼机会少,发展速度慢,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很难将实务技巧内化于知识体系中,存在项目开展、实习实践、毕业论文指导等方面指导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同时对于实务研究的相关教学科研成果也较少。

(三)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的社会关系、问题、矛盾、现象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环境反复重叠交织,南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巨大差异,致使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空间和前景非常不均衡。从黑龙江省来看,各高校招生规模每年基本稳定在50~60人,各高校专业实习地点多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就业选择区域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多为高校教师(占32.1%),“珠三角”地区的负责人多为企业人员(占39.2%)[3。这也说明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力量仍然有限、实务界尚不成形。因此,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专业发展和职业面向等制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前景和职业认同度并不高,知识匹配度不强,积极主动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和学习的欲望不强、平台不多、机制不够。

(四)承接项目的处置能力有待提升

从目前来看,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仍以专业教育为主,参与实务项目的人员有限,多是以开办社工机构的教师为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实务项目参与和组织的经历,以致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实务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验证融合不紧密、不到位等情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情况:一是理论与实践不匹配问题,理论知识存在滞后、更新不及时的问题,项目服务过程中执行刻板、结合实际不灵活等;二是项目介入评估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独立承接项目能力执行力略显不足,与案主沟通交流技巧不够,介入路径不清晰,评估效果不理想,服务对象满意度不高等;三是教学案例和项目报告完成质量不高的问题,在项目开展过程及时总结分析并形成案例的能力略显不足,内容不够丰富,可借鉴可延续的推广延伸力度不够,以致出现很多类似项目的重复性问题;四是心理承受力极易波动的问题,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经常受到服务对象情绪变化的影响,会出现畏难、疲惫、厌烦等情绪,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适和改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时常出现波动性变化,影响项目推进和开展。

四、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能力的继续教育实践路径

(一)实行知识更新提升工程,构建完备知识图谱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和社会性,需要不断补充、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群体发展特征,要积极主动地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更新和重构,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方法和能力,同时要构建基于问题导向和启发引导式学习的知识图谱体系,将知识体系按照学习知识点打碎重组,对应实践能力培养每个学习知识点建立发散式衔接式的关系结构图,按照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要素将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层层分解,内化知识体系,建立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的深度融合机制。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必须先在专业素养上进行持续提升和不间断学习,只有将理论知识体系学深学透,才能在实务项目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支撑和转化,也才能不断适应服务对象和案主的发展变化,准确判断和评估有效的介入方式和结果成效,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为社会治理体系和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4

(二)实行实务技巧提升工程,构建完备实操能力体系

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是将社会工作理论具体化和操作化的直接表现,是开展社会服务的方法和形式,可分为直接实务技巧和间接实务技巧。直接实务技巧是基于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即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运用的沟通、交流、心理辅导、测试、数据分析、危机干预、介入、评估等技巧;间接实务技巧往往是项目开展前的服务形式,通常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心理分析等,这些虽然并不直接参与项目开展,但的确是实务工作质量有效的保障机制。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总结,经常参加各类专业实务性学术交流,参与大量的实务项目锻炼,在社会工作项目的定位群体、构建关系、明确流程、风险评估、有效介入、结果分析等实践过程中,熟练运用各种技巧,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成功解决问题,并能够做到及时总结、及时反思,不断提升自身实务能力。

(三)实行“双师双能型”提升工程,构建执业资质能力体系

“双师双能型”提升工程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坚持自我培养与行业引进。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社工师资质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证书,同时积极选派教师到社工机构挂职锻炼和能力培训,提高自有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聘任社工机构中具有高级社工师资质的行业导师,使其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既能填补校内教师实务能力的不足,又能助力专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带动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是兼具学术性和实务性的,要实行多元化的教师能力提升工程,要参与到大量的实务项目和实践中,亲历实操介入方法、评估技巧、过程设计、结果验证等过程,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教育供给的实务水平,最终才能提升教育产品的培养质量。

(四)实行师生同步实践提升工程,构建社工实务能力体系

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应用性专业,其目的是结合案主问题,寻求正确的介入方法,最终提高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适应能力,因此专业实践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途径。专业实践可实行“师生同步实践工程”,依托学院自己孵化的松北区阳光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边讲边练,边讲授边实践,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由校内教师和服务中心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服务中心导师授课期间,校内教师在服务中心进行同步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每名教师配备一名服务中心督导,至少参与中心三个实务项目的案主接待、介入、执行、评估、跟踪问效等全过程,并形成同步实践研究报告,和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分享交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从而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独立完成实务项目、提升社工实务能力的目的。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业素养提升是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时代性、发展性和群体性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培训,教师专业背景的多元化更需要提供一条完整的、系统的继续教育提升途径。因此构建一个完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挖掘、培养和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务能力,既是专业发展的急需,更是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成海霞.基于共生视角的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本土化发展研究——以深圳市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19.

[2]任利.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3):78-79.

[3]庞文.东北地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现状与发展——基于CSWLS2019数据的比较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539-546.

[4]任晗,张鹏,钟丽霞.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提升的继续教育实践、评价及改进研究——以成都市双流区相关工作实践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1(4):71-74.

Practical Path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Abilities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Teachers

Cao Jingp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22,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abilities for social work teachers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groups and the variability of social service demands, continuously carrying out continuing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team.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practical abilities of social work teachers, this article proposes four improvement path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practice, including knowledge updating, practical skill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and synchronous practi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Social work; Practical abil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社会工作实践路径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城市隔代教育问题探究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