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角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4-06-14陆丽平
摘要: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终身教育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终身教育体系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发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改革课程体系、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产学研结合等策略。为终身教育视角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
关键词:终身教育;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6-0017-06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当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地方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平台,有助于推动社会成员终身学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地方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和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知识创新与传播: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积极推动知识创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三是社会服务: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四是文化交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文化内涵。
五是促进教育公平: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总之,地方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有助于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终身教育体系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1.师资力量
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一方面,一些专业和领域的教师相对过剩;另一方面,一些热门专业和领域的教师则相对短缺。
2.教学设施和资源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也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一些学校和专业拥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和资源,而另一些学校和专业则相对落后。
3.经费投入
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中,不同学校和专业的经费投入也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学校和专业能得到较多的经费支持,而另一些学校和专业则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它限制了某些专业和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
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2.教学方法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方法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三)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管理体制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导致管理职责不明确,影响继续教育的正常运行。
2.管理制度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导致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管理人员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难以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
4.质量监控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合作关系不紧密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导致教育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顺利就业。
2.资源共享不足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与产业、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不足,使得教育教学资源和实际生产资源不能有效结合,影响了教学质量[2]。
3.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科研方面的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许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和产业。
4.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这种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既限制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终身教育视角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教师的准入门槛,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的教师。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
(2)优化师资结构:根据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需求,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3)引进与培养并重:在引进优秀师资的同时,注重培养现有教师,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鼓励教师在专业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
(4)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整体水平。
(5)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师德教育,要求教师严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6)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3]。
(7)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作用: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充实教师队伍,将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
(1)加大投入: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设施和条件的投入,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效率,确保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3)更新教学设备: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定期更新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设备现代化、智能化,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教学需求。
(4)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6)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优化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场所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
(7)关注特殊群体需求: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便利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如残疾学生、远程学习者等,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8)加强设施维护与管理:加强对教学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确保教学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教学设施的使用寿命。
(9)开展设施使用培训:定期开展教师和学生教学设施使用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10)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教学设施和条件的持续改进机制,根据教育教学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设施和条件。
3.加大投入力度
(1)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学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
(2)优化预算结构:地方高校应合理分配预算,加大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以提升继续教育质量。
(3)社会筹资:鼓励地方高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通过捐赠、合作办学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继续教育的发展。
(4)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投入资源,开展产学研项目,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5)优化资源配置:地方高校应合理配置各类资源,确保投入继续教育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6)加强项目管理:增加对继续教育项目的投入,应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7)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地方高校应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投入继续教育的资金能够取得良好的效益。
(8)持续关注投入效果:地方高校应定期对继续教育投入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持续优化投入策略,以实现内涵式发展。
(9)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地方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活动。
(10)加强宣传推广:地方高校应加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吸引更多资源投入继续教育[4]。
(二)改革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地方高校应将学生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权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了解学生需求: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兴趣、能力和需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3)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4)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地方高校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实践学习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5)强化学生支持服务:加强学生支持服务,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6)实施灵活学籍管理:地方高校应实施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学习进度、选择学习课程等。
(7)开展学生评价与反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开展学生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
(8)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地方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授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加强学生团队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10)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4]。
2.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1)更新教育观念:地方高校应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3)整合数字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校内外图书馆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提高教学质量。
(4)应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5)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6)实施个性化教学: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7)开展教学评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元化、实时性的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提高教学质量。
(8)加强实践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9)促进教学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0)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地方高校应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持续改进机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3.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地方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
(2)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合理分配实践教学课时,确保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能够获得充足的锻炼机会。
(3)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4)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促进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
(6)鼓励学生参与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创设实践平台: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8)加强实践教学评估: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评估,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9)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指导。
(10)融入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产学研结合
1.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1)明确产学研目标:地方高校应明确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目标,确保各项活动围绕目标展开。
(2)设立产学研协调机构:建立产学研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各方关系,推动产学研工作的开展。
(3)优化产学研管理制度:完善产学研管理制度,确保产学研项目实施的高效、规范。
(4)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学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中。
(6)加强产学研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应加强对产学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7)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建立产学研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学研评价体系,对产学研项目进行有效评估。
(9)提高产学研资金支持:加大对产学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项目实施顺利进行。
(10)加强产学研宣传推广:加强产学研工作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2.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地方高校应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座谈会、组织产学研合作联盟等形式,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产学研工作深入开展。
(2)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学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通过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支持教师、学生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促进产学研各方深度合作[5]。
(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中,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高校应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推广和应用。
(4)加强产学研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应加强对产学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等,将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5)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如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促进产学研各方深度合作。通过这些平台,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和推广活动,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6)优化产学研政策环境:完善产学研政策环境,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地方高校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
(7)加强产学研资金投入:加大对产学研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产学研工作顺利进行。地方高校应设立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产学研项目。
(8)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产学研各方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工作深入开展。
(9)强化产学研项目管理:建立产学研项目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产学研项目的监督与管理,确保产学研项目的质量与进度。
(10)融入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产学研合作方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加强与其他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
(1)拓展交流合作渠道:地方高校应积极与其他高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和合作目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产学研联盟:推动高校、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联盟,加强各方紧密合作。产学研联盟可以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和推广活动,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3)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例如,开展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等,将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6]。
(4)共享科研资源:推动与其他高校和企业的科研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高校之间可以共享实验室、科研设备等,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率。
(5)开展科研项目合作:鼓励教师、学生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同推动科技创新。通过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共同开展研究等,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
(6)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通过技术转让、股权投资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7]。
(7)加强产学研国际交流:推动与其他国家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产学研的国际竞争力。
(8)定期举办产学研论坛:定期举办产学研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产学研各方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研工作深入开展。
(9)建立产学研信息平台:搭建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产学研各方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通过信息平台,各方可以快速了解产业动态、技术需求等信息,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10)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终身教育视角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和探索,为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终身教育视角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其他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性[8]。地方高校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学松.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策略论析[J].成人教育,2020(9):20-21.
[2]刘一璇.智能教育背景下企业大学的发展路径[J].成人教育,2020(6):12-16.
[3]李光,曹琪.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探析[J].职教论坛,2019(6):54-56.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J].人民教育,2014(19):6-10.
[5]王希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蕴及其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18(2):30-31.
[6]张婕.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景观变化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3(7):87-88.
[7]赵叶珠.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新动力——《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述评[J].江苏高教,2010(2):80-81.
[8]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宝祥,等译.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A Study on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Lu Liping
(School of Mechatronics and Transportation, Jiaxing Nanya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Jiaxing 31400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it identifies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lagg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s, uneven management levels, and weak industry-educatin-research integra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study proposes strategies such as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reforming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ing management level, and promoting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integr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lifelong learning atmosphere in society.
Key words:Lifelong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Continuing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