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与实践探究

2024-06-14李向东周兰珍李立辉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等教育本质

摘要:为更好地传承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必要途径。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立足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准确理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把握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存在价值。唯其如此,才能为提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基于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界定,结合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及时代特征,深入分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和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建设、劳动教育社会协调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其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劳动教育;本质;价值;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4-0056-04

基于马克思对劳动的界定,我们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关于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教育活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塑造学生劳动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更应该重视突破劳动教育观念,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构建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

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高深知识教育活动,其知识材料的高深性和高等性,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与人才培养的要求保持方向的一致性。这也使得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不同于其他层次和阶段的劳动教育,坚持学术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坚持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成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显著的本质特征。

(一)强调学术性和专业性

强调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主要是聚焦高等教育专注于高深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特征,通过学术训练和专业培养,使大学生能够获得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以专业性的技能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劳动能力。因此,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必须强调其与高等教育在学术性和专业性方面的一致性。反映在人才培育指标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上,就是高校劳动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强化专业信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不能仅是普通的体力劳动教育,而是需要对脑力劳动教育给予更多关注,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能够获得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多地展现大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体现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精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强的专业实操能力。因此,在高校劳动教育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各学科专业的特征,不仅要安排普适性的劳动教育内容,而且要设置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实践的、符合各学科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专业劳动教育内容。因此,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建设和开展,必须重视劳动理论与学术训练的融合、劳动实践与专业实训的结合,充分发掘其育人功能,为我国建成新时代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输出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突显实践性和应用性

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是指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成果转化,“侧重通过以劳动教育为桥梁,强化高等教育与现实工作世界的联系”[1。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桥梁角色,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术性和专业性,还必须突显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大学生的个体社会意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和创造潜能,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各自工作岗位中通过在大学所获得的能力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

“在应用性和实践性方面,高校劳动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维度,即高等教育不仅要研究和生产高深知识,还要对高深知识和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使之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2。大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获得相关领域专业应用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校劳动教育的关系来看,高校劳动教育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而得以实现。正是有高等教育生产的知识,使劳动教育能更顺利实施,而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实践则形成了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目标。“进入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3。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本真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仅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且必须展现新时代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深入理解这一价值导向,对我国高校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建设和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为“三个有利于”的统一。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统一

习近平认为:“劳动者的获得感不仅仅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精神得以富足。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4这句话明确了劳动对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的重要作用。个体价值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价值是教育的社会属性,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劳动教育作为体现高等教育特性的教育活动,具备了教育的价值属性。帮助大学生解决劳动与自我发展的紧张关系,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本真。首先,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面对当前劳动教育被忽视和过分注重个人利益的劳动观,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通过劳动教育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中的正本清源。其次,促进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树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5为人民服务是一名劳动者的应有本色,是发扬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真挚体现,是个人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最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人的劳动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全面发展的人的劳动实践,才能造就全面进步的社会。所以,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顺应国家的发展要求,而且要关注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重视促进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在实践中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有利于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统一

符合“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是总结和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经验,在吸收新时代内涵基础上的发展。根据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劳动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追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第一,实现实践创新。我国教育历来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拓展了教育与生产性劳动结合的内容和形式。另外,联系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把非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地引入高校劳动教育中,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第二,促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内涵,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培育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有利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相统一

创新是科技时代的名片,具有创新意识是各大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高等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建设中国特色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升级,带动整个劳动教育体系的创新,发挥劳动教育在帮助学生探求真理、创造价值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明理睿智。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增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而也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能够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认识和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真理性,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多元主体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路径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状况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劳动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符,普遍存在劳动技能培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大学生劳动实践锻炼过于强调专业学习而忽视了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降低了劳动实践锻炼效果。因此,为更好地促进高校劳动教育实效,可以从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资源、提升课程意识、扩展课程实施主体)、增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健全劳动教育社会协调机制等方面构建实践路径。

(一)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1.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教材。劳动教育教材是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必备条件。紧密结合劳动教育学科特点,凸显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劳动教育教材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劳动教育教材必须遵循以理论教学为纲、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理念,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比例关系。第二,拓展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各高校应该在积极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要求,以社会、行业、企业平台为依托,共建开展实习、实训的实践基地。

2.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学校根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思考如何开展系列教学活动的感觉和思维的总和,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创新和课程评价等。为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课程实施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课程意识,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以达成教学目标。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意识要转变各学科专业教师重专业知识、轻劳动教育的认知现象,提高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认知,增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3.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主体协同参与度。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唯一主体,把课程实施等同为单一的教学活动。这种认知取向容易使人忽略其他群体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狭隘地把学校当作唯一的受教育场所,认为教师是唯一的授教主体。劳动教育是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贯穿于人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劳动教育不应该仅是在学校开展的教育,家庭和社会也是重要的劳动教育平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应该是多元主体的,劳动教育应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开展的教育。

(二)增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新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形态、内涵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劳动教育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拓宽其学习的眼界”[6。因此,教育者应从跨界融合的时代语境出发,用新思维、新话语、新视角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及其课程建设和实施。

当前,虽然各高校都在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开发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但是普遍存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较低的明显弊端。因此,在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需要完善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劳育元素,把劳动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培育方案的全过程中,引导师生共同探讨劳动理论,建设劳动平台,提高劳动能力。如此,可以使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形成课程上的良好互动,实现课程实施途径和方式上的衔接。此外,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促进二者融合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高校还未组建专业从事劳动教育教学的教师,劳动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行政人员和学生工作者进行。“由于非专业教师基本上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学生的专业技术教学经验,这不仅降低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还造成劳动课程实施无法实现劳动教育应有的功能”[7。因此,增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专业教师的意识、劳动教育内容与专业的衔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健全劳动教育社会协调机制

《意见》强调:“应该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校、社’协同推动劳动教育。”[8这就明确了劳动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健全社会协调机制是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共同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社会协调机制是一种主要强调与政府调控机制相关联,与行政组织相配套,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相统一的群团组织、社会规范,以及凝聚群体力量、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社会协同的作用方式”[9。因此,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应该仅是学校的教育,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扩大教育影响,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目前,我国保障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社会协调机制建设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严重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主体协同作用的发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健全社会协调机制。第一,转变传统劳动教育观念。在家庭劳动教育中需要家长明白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子女的唯一标准,在劳动教育中需要适当增加投入,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完善劳动教育社会协调机制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有十多个省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时编制推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意见》和《纲要》的地方文件,完成了从中央精神到本地实践的系统规划,但是还需要完善保障具体落实的规章制度,保证劳动教育热烈的研究氛围,提高社会的关注度。第三,建立健全专业的社会组织机构。不管是要宣传劳动教育,提高社会群众的劳动教育意识,还是完善劳动教育社会协调机制的规章制度,首先需要建立负责本项工作的组织机构,使劳动教育更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充分发挥社会对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影响。只有校内外形成教育合力,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劳动教育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N].光明日报,2020-07-28(14).

[2]李枭鹰.从高深知识到大学课程:一个学术性的生成过程[J].大学教育科学,2018(2):38-42+125.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 business / htmlfiles /moe / info_list /201407 / xxgk_171904.html, 2020-09-15.

[4]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8年2月14日)[N].人民日报,2018-02-15(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6]谢丽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1-5.

[7]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8]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020-03-26.

[9]鉴新.建立社会协调机制 促进社会自我管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94-99.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ce, Value,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Li Xiangdong Zhou Lanzhen Li Lihui

(College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To better inherit the social trend of loving labor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growthnbsp;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a foothold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grasp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plans b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Marx’s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labor, 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lores practical methods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mechanisms for coordinating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Essence; Value; Practice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等教育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