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与现实路径

2024-06-14王鑫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学习型社会内生动力

摘要: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和现实路径:首先,分析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内在动力,包括社会责任感、教育理念、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其次,探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现实路径,包括资源整合、政策支持、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最后,提出加强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建议,包括建立有效的机制、培育专业团队、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校;社区教育;内生动力;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3-0053-05

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是推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为广大居民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进步。学习型社会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主动参与社区教育,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探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和现实路径,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

(一)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或组织对社会和社区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和承担。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背景下,社会责任感是其参与的内生动力之一。通过社会责任感,学习型社会高校能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主动承担起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义务。学习型社会高校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高校意识到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平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二是关注社会问题。学习型社会高校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通过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高校能够帮助社区居民提高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三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习型社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学习型社会高校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四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习型社会高校与社区组织、企业和政府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1。通过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资源,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总之,社会责任感是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习型社会高校能够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对于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教育价值观的基本信念和理念。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背景下,教育理念是指导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向。学习型社会高校的教育理念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教育。学习型社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二是实践教育。学习型社会高校认为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倡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三是社会责任教育。学习型社会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四是创新教育。学习型社会高校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挑战。五是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倡导学习型社区建设。他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内的活动,而是与社区紧密结合的过程。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和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能够为社区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促进社区的学习和发展。

(三)人才培养需求

人才培养需求是指学习型社会高校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是指学校对于培养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学习型社会高校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的人才培养需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型社会高校希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教育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二是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习型社会高校希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专业人才。通过参与社区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型社会高校希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教育提供了与不同人群接触和合作的机会,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指学习型社会高校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的行为。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背景下,资源整合是实现有效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习型社会高校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

1.教师资源整合。一是教师团队协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通过教师团队协作的方式,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资源进行整合。教师团队可以共同讨论、合作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更全面、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二是教师专长匹配。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长,将其分配到适合的社区教育项目和课程中。通过合理匹配教师与项目的需求,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三是教师培训和发展。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提供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适应社区教育的需求。四是跨学科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跨界整合。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更综合、多角度的教学资源和知识支持。五是合作伙伴资源整合。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社区组织、企业等合作伙伴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利用教师资源。通过合作伙伴的支持,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课程资源整合。一是课程设计与开发。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学习目标,整合和优化现有课程资源。可以通过重新设计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以及开发新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使课程更加贴近社区需求和实际情况。二是跨学科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课程资源的跨学科整合。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供更综合、全面的课程内容和学习体验。三是合作伙伴资源整合。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社区组织、企业等合作伙伴进行资源整合,共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共享教学材料、教学设备、专业人才等,丰富课程资源,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四是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帮助教师更新课程知识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提升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提供更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五是社区参与和反馈。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积极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3。通过社区的参与和反馈,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资源,确保其与社区需求相匹配。

3.设施资源整合。一是设施共享。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社区组织、企业等合作伙伴进行设施共享,共同利用设施资源。可以通过协商合作协议,共享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场所和学习环境。二是设施优化利用。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对现有设施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和灵活性。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场地布局等方式,充分利用设施资源,满足不同教育活动的需求。三是设施改造与更新。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进行设施改造和更新,提升设施的功能和舒适性。可以通过改造教室、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新图书馆资源等方式,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四是跨机构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其他教育机构进行跨机构合作,共享设施资源。可以通过与中小学、职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体育场馆、实训设备等设施资源,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服务。

4.资金资源整合。一是资金合作与共享。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伙伴进行资金合作与共享。可以通过合作伙伴的资助、捐赠等方式,共同筹集资金,支持社区教育项目的开展和运作。二是资金优化利用。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对现有资金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可以进行预算管理、项目评估等措施,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三是资金整合。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对各类资金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资金支持体系。可以整合政府拨款、社会捐赠、项目资助等多种资金来源,确保资金的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四是资金筹措与申请。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积极筹措资金,通过申请政府项目资助、撰写项目申请书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可以与社区居民、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筹款活动,增加资金来源。五是资金监管与透明度。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可以制定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定期审计等措施,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二)政策支持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明确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政策方向和目标。这些政策可以包括鼓励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等,为学校的参与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二是提供经费支持。政府可以提供经费支持,资助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活动和项目[4,包括拨款、奖励、资助等形式,帮助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三是政策保障。政府可以为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提供政策保障,确保学校在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和顺利开展,包括保护学校的学术自主权、知识产权保护、社区教育项目的审批和推广等方面的保障。四是促进合作与协调。政府可以促进学习型社会高校与社区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这可以通过组织交流会议、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各方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合作伙伴关系

1.社区组织合作。一是课程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共同开展课程项目。可以与社区中的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等合作,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机会。通过合作,社区组织可以提供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提供教学资源和专业支持,共同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二是活动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共同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文化艺术活动等,提供社区居民的学习和参与机会。社区组织可以提供场地、推广和组织支持,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提供专业的活动内容和指导。三是资源共享。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社区组织进行资源共享,互相提供支持和帮助。不仅可以共享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资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还可以共享教学材料、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四是研究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深入了解社区教育的需求和问题。可以共同研究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教育改革方向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五是政策倡导。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社区组织共同倡导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提出改革建议、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并推动政策的实施和落地。通过政策倡导,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改善[5

2.企业合作。企业合作是指学习型社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共同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实施。企业合作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资金支持。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筹集资金支持社区教育项目的开展和运作。企业可以提供捐赠、赞助或设立基金等形式的资金支持,帮助学习型社会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二是实习就业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三是专业技术支持。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享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源。企业可以提供专业人才、设备、技术等支持,帮助学习型社会高校提供实用性强、与产业需求接轨的教育服务。四是职业培训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培训项目,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供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服务。五是项目合作与研究。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项目和研究项目。可以共同开发教育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合作和研究合作,提升学习型社会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

3.政府合作。一是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倡导、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习型社会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二是项目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政府合作开展教育项目。可以共同开发教育项目,提供符合社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教育服务。政府可以提供项目支持、资源配置和监管等方面的帮助,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共享。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政府进行资源共享,互相提供支持和帮助。可以共享教育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同时,可以共享教学材料、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四是政策倡导。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政府共同倡导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提出改革建议、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并推动政策的实施和落地。通过政策倡导,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改善。五是数据共享和评估。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政府进行数据共享和评估合作。可以共享教育数据、调研结果等,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调整的依据。同时,政府可以提供数据和评估资源,帮助学习型社会高校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和改进。

4.高校间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与其他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和互助合作。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和做法,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加强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机制

建立有效的机制是指学习型社会高校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建立的一套有组织、有序、可持续的工作机制。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背景下,建立有效的机制是保障学校参与社区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因素之一。一是组织协调机制。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流程和工作职责。这包括制订明确的工作计划、任务分配和进度控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二是沟通协作机制。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促进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互动。这可以包括定期开展会议、交流和合作会议,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平台。三是监测评估机制。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对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这可以包括定期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报告的撰写,为学校提供参与社区教育的决策依据和改进方向。四是反馈机制。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社区居民和合作伙伴的意见和建议。这可以通过开展调查问卷、组织座谈会、建立意见反馈渠道等方式,了解社区居民对学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评价和需求,为学校的改进提供参考。五是持续改进机制。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和提升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质量和效果。这可以包括总结经验、分享最佳实践、持续培训和学习、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创新和改进的机会。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学习型社会高校能够规范和优化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培育专业团队

培育专业团队是指学习型社会高校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通过培训和发展教育专业人才,构建一支专业化、高效能的团队。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背景下,培育专业团队是实现有效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一是专业培训。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提供教育专业化的培训,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二是资源支持。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为教育专业人才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教学设备、教材、教学资料等方面的支持。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育专业人才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三是学习交流。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鼓励教育专业人才进行学习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可以组织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专业团队的成长和发展[6。四是团队合作。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倡导团队合作的理念,促进教育专业人才之间的合作和协作。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推动教育改革

推动教育改革是指学习型社会高校在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行动和创新举措,促进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在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背景下,推动教育改革是实现有效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责任。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优化课程设置。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现实情况,调整和开发适合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三是强化教师培训。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育技术应用、学科知识更新、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社区教育的需求。四是鼓励创新实践。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开展社区教育项目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地和实施。五是支持政策倡导。学习型社会高校可以支持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倡导,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通过与政府合作,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四、结语

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内生动力包括社会责任感、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参与社区教育的现实路径包括资源整合、政策支持和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加强学习型社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培育专业团队和推动教育改革。学习型社会高校应当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为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博,蔡连国.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大思路[J].成人教育,2020(9):70-71.

[2]许海深,邢艳红.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9(4):80-81.

[3]邢泽宇,郎益夫.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6-18.

[4]马海棠.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16-19.

[5]戴倩.基于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区的学习型社会新模式建设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1(22):107-109.

[6]李先富,吴小贻.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和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4(6):72-74.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and Realistic Path of University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 Learning Society

Wang Xi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Abstract:The particip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 learning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social equ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 learning society.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s, inclu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needs.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includ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policy support, and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s.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establishing effective mechanism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eams,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reform.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Key words:Learning society; Universities; Uommunity education; Endogenous motivation; 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学习型社会内生动力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