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提升工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路径探索

2024-06-14郭亦玲汤庆新

大学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就业能力新工科

郭亦玲 汤庆新

[摘 要]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工科毕业生就业面临校内培养与产业需求、技术发展不匹配等困难。从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出发,探索校企协同提升工科毕业生就业能力路径,提出以满足新兴产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双轮驱动、三师聚合、四力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打通“企业需求—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链条,培养复合型高质量工科毕业生,有效支撑国家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校企协同;工科毕业生;新工科;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136-04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和周期性,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部门启动了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1],教育部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就业专项行动[2],各高校、企业也创新招聘方式,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迭代,牵引和带动产业、行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发展乃至创造新型工业领域等需求,对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3]。2017年以来,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模式和路径等逐渐清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本文围绕高校服务国家产业升级改造、智能+改造等战略要求,以企业走访、毕业实习实践系列活动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工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新路径,进而有效保障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工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就业市场压力大

2021至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909万人[4]、1076万人和1158万人(预计)[5],对应2022年和2023年的增长率为18.4%、7.62%,均明显高于2022年和2023年(预计)的GDP涨幅[6]。近年来,部分欧美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实施无端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业生产,特别是阻碍了部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剧了产业、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与毕业生数量之间的矛盾。整体而言,就业市场压力巨大。

(二)专业人才市场匹配度低,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偏离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工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部分工科院校的就业择业观念以及人才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使用人单位出现较大的人才缺口,造成高校毕业生难就业、慢就业的问题。部分工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理论和实践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使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适应周期长、缺乏工作经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较高[7]。

(三)高校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认同感不强

部分学生大学期间未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自我定位不明确,缺少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楚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难以在大学期间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各方面技能,无法很好地将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相结合。

三、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工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校企协同育人概况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平台支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将课堂专业知识与以实践创新和实践能力为要素的生产相结合。校企合作强调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基于共同目标建立的合作共赢模式,有利于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其就业能力。

从政府文件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来看,2014年,教育部实施了“校企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6年,该项目更名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税收优惠等政府补贴的方式激励企业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育人;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要求和号召高校和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激励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8]。

从高校角度来说,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建立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的稳固的合作关系,将行业、产业、企业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进而重构和优化以满足新兴产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从企业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等向各行业产业的迅速、深度渗透,带来了行业产业的快速更新迭代,企业对高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企业主动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可有效减少二次培训带来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从毕业生角度来说,学生走进企业,可以更好地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通过企业实习实践以及“将毕业论文写在生产一线”,可在第一时间直观感受社会和工作实际,增加工作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总而言之,校企合作强化了注重适应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理念,促进了教育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9]。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探索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开展广泛深入的对接合作,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的实时匹配,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进而从保障学生就业、支撑产业发展的角度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培养环境的优化。近年来,各高校也实施了多角度多模式的教学育人改革,在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课程和教材建设、实习实践模式等育人全链条充分融入企业需求,并充分整合企业资源,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校企协同育人也有利于帮助工科生更科学系统地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其就业能力。例如,S大学在近5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理实一体、双轮驱动、三师聚合、四力提升”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1.理实一体,课岗融合

在坚持开展宽口径、广基础的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渠道的基础上,针对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行业实际需求,将理论与实践、课程与岗位深度结合,在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方面,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根据行业、产业和企业需求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区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行业、产业和企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其时代性、针对性、适应性。

实施“任务引领、技术支持、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结合虚拟仿真和实地实习,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组织实施实验、实践和实习环节。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实习实践教学,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主动对接、积极引入企业开展校园宣讲,提升企业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使企业有效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拓宽高校人才输送端口,储备研发生力军。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理论教学活动,提升创新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制订多元化的教学清单,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精准化、目标化。

注重学生、企业双方反馈调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和学生就业质量的反馈评价体系,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管理和实践中。优化就业机制和畅通就业渠道,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试点,让学生在高校学习、企业工作的交替互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将校园学习和社会工作紧密结合,紧跟技术革新步伐[10]。

2.双轮驱动,校企协同

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为基础,打造具有高质量、高融合、操作性强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平台,整合校企双方优质资源,丰富实践实训内容,创新实践实训形式,完善对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支持保障机制。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兼顾学校、社会、企业和学生需求,共同搭建校内和校外积极合作、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平台。深化与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互相渗透、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高校和企业合作共赢。充分发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双重管理的作用与优势,丰富育人实践途径和环境。探索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创新途径,通过企业参观活动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氛围,走入企业大课堂,成功搭建拓展有专业特色的优质社会实践平台。

3.三师聚合,优势互补

打造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和学生工作人员组成的复合型校企协同育人师资队伍,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系统统筹、精心组织学生深入专业相关企业和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实践;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目标和学习阶段,聘请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教师,聘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担任就业咨询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发挥优秀校友的支持作用,让企业文化走进校园、企业名师走进课堂、职业元素走进课程。校企双向互聘制度化,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11]。

抓住本科毕业设计关键节点,切实统筹融合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实验实践操作的技能,有效检验学习效果,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结合专业内容、行业实际和企业需求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和要求,帮助学生为实现从在校学习到企业工作的角色转变做好相关准备[12]。实施毕业设计“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并给每名学生配备专业技术导师,双方指导、共同管理,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升毕业实习效果和毕业设计质量。

4.四力提升,链条闭环

加强前瞻布局和统筹谋划,分段递进式培养职业能力,开展全链条闭环式的综合能力培养。大学一年级着重培养专业基础能力,启蒙专业认知意识,借助讲座、校友沙龙活动,邀请知名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走进校园和课堂,双向贯通,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背景、人才需求及就业方向,拓宽专业视野,学习优秀企业文化,深入了解专业相关企业的规模、生产性质和组织管理机制。大学二、三年级培养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聘请校外技术人员担任创新创业、专业实践应用大赛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其他的专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组建科创小组,发现问题、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监督进度,将研究创新与行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赛促练。大学高年级培养就业职业竞争力,发挥校友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主动对接企业和实习单位,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线上分享求职经验、求职技巧和简历制作方法,聚焦问题和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四、结语

构建以满足新兴产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校内的教学、实验、师资与校外的实践实训平台、真实生产环境相结合,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提高企业对工科生全过程全链条培养的参与度,通过让工科生深入生产一线直观感受社会和产业实际,帮助工科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全方位、立体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助力培养复合型高质量工科毕业生,有效支撑国家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关于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的通知[EB/OL].(2022-03-08)[2023-10-2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3/16/content_567940?

1.htm.

[2]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EB/OL].(2022-03-10)[2023-10-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203/t20220322_609823.html.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23-10-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4]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情况[EB/OL].(2021-12-28)[2023-10-2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931/sfcl/202112/t20211228_590741.html.

[5]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OL].(2022-12-12)[2023-10-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12/t20221212_1031280.html.

[6]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EB/OL].[2023-10-27].https://www.gov.cn/zhuanti/2023lhzfgzbg/index.htm.

[7] 肖开宁.五维企业实习对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认知偏差与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22):101-107.

[8] 余飞跃.高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微观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成本-收益分析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11):67-75.

[9] 张海斌.校企合作模式下提升工科学生就业能力路径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4):78-80.

[10] 高勇.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机制构建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18):84-85.

[11] 法文君,谷龙艳,武玺旺,等.“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实践分析:以许昌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7,44(10):260-261.

[12] 蔡玉兴,金玉杰,李宁,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医—企”联合育人模式在检验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4):571-573.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就业能力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