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药专业工程伦理课程案例素材挖掘与应用探索
2024-06-14惠爱玲张文成吴泽宇方群玲
惠爱玲 张文成 吴泽宇 方群玲
[摘 要]案例教学是提高工程伦理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文章以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为例,以提高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及伦理敏感度为出发点,探讨促进学生对工程专业领域伦理规范的理解、践行以提升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案例开发思路和做法。首先,介绍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现状;其次,从生物与医药专业工程伦理课程的案例教学素材选择、归类、融合重构及课堂呈现等方面开展生物、制药、食品专业领域的案例开发研究;最后,将案例应用于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分组讨论环节,结果表明学生对案例教学认可度高,案例讨论认真、剖析深入,该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
[关键词]工程伦理;生物与医药;案例素材;伦理规范;伦理决策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53-05
引言
随着“卓越工程师”“新工科”等概念的提出,社会对工科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未来工程师的培养不能仅局限在技术层面,还应当使其具备基础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分析、研究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能,了解工程与社会、工程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强个人和团队的合作、沟通等多层次多维度的能力,同时遵守工程职业行为规范,以上培养目标与工程伦理息息相关[1-2]。工程伦理研究发轫于欧美,并随之工业化进程而飞速发展。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伴随着解决工程实践中现实问题的迫切需求和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意识的增强,各工学类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工程伦理教育。2015年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了工程类专业毕业生需要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在工程实践中能理解、遵守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履行责任[3],这对推动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指导。2018年5月,工程伦理正式纳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这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提供了重要前提。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至此,工程伦理教育成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案例教学是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4-5]。任帅等以AI选美比赛、大数据“杀熟”等信息学科教学案例为例,呈现了工程伦理教学中案例引入、伦理问题分析及理论内涵上升的整体性教学方式[6];景佳等以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工程伦理案例教学为例,对场景叙事法进行改进,并配合使用超星学习通,提高学生融入度[7];李国锋等以生物与医药专业领域中的生物安全、新冠疫苗与药物、合成生物学等作为代表性案例,从案例选择和教学方法创新两个角度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8]。案例教学借助案例创设工程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作为一名工程实践者将会面临的复杂处境和艰难抉择,加深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的辨识、对伦理规范的理解,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
基于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近五年来面向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本文以提高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及敏感度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加深学生对工程专业领域伦理规范的理解,践行提升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案例开发思路和做法,主要针对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专业领域开展案例素材挖掘、归类及建构的研究。此外,本文也探讨工程伦理案例分析讲授与案例分组讨论的有机融合对学生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现状
合肥工业大学自2018年9月起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全校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课程教学不强调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各学院任课教师可以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6年8月印发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大纲》为参考,自主选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伦理》教材为基础,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工程领域通用伦理问题,包括工程与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师职业伦理责任等内容。在“分论”部分,围绕生物与医药专业设立的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以典型专业案例为抓手,将生物、制药、食品等工程领域的不合理行为与工程实践困境相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相关职业行为规范,并在规范指引下合理解决伦理冲突。2019年6月,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堂在线承办第二十三期全国高校《工程伦理》课程师资高级研修暨教学研讨项目(工程教指委秘〔2019〕17号),为合肥工业大学乃至全国部分工程类高校培养了一批各专业的工程伦理师资。2022年9月,工程伦理课程也被纳入合肥工业大学药学专硕培养方案。 工程伦理课程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般工程领域及生物与医药、药学专业领域基本的伦理知识和行为准则,增强其从事生物医药相关行业的职业规范意识、道德敏感性和意志力等,还可以规范其职业行为,有利于其做好自我保护。
工程伦理课程在合肥工业大学开设已有五年,目前仍处于摸索前行阶段,有必要针对生物医药专硕工程伦理课程案例教学开展研讨,尤其是开发与运用生物、制药、药学、食品专业领域典型教学案例。
二、教学案例素材选取、归类与整合
教学案例中一般都含有某些伦理问题或伦理困境,这些问题或困境能够揭示案例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的案例,才能有效利用案例分析与讨论提升教学效果。案例素材选取是工程伦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无论是通用工程领域内与一般性的技术伦理、责任伦理、环境伦理和职业伦理规范相关的案例资料,还是生物医药专业领域案例,教师都要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设计、重组和建构,既要体现跨学科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又要体现循序渐进与典型针对性相结合。基于近五年工程伦理案例开发尝试、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的实施,教学团队在案例素材选取、归类与整合方面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感悟。第一,坚持正面(案例)引导和反面(案例)警示相结合。常规的反面案例能让学生得到警示,提升其识别工程伦理问题的意识和敏感度,促使其理解工程伦理规范,例如PX项目、垃圾处理厂等项目由于利益—损害分配不公正、信息不对称等引发的邻避冲突[9]。教师也要从不同侧面收集正面案例资料,给学生提供一些伦理困境处理方案、手段或方法予以借鉴,如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工程[10]、杭州天子岭静脉小镇循环经济园建设、苏州的“驿站式”智慧公厕、南京的智能化公厕等破解“邻避效应”的尝试。第二,变换工程伦理案例的情境要素或工程伦理问题的表现方法。例如,教师将搜集的新闻报道、访谈节目、公告、案件调查结果等素材整合成微视频、组合图表、人物关系图及事件时间线等文字案例、图片案例或视频案例,通过设置一个或更多个开放性或冲突性的问题,增强案例的可读性、可思考性和可讨论性。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具体、复杂的工程伦理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对明示或隐含的伦理问题进行判定、分析的意愿,逐步唤醒学生思想深处的伦理意识,进而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或让学生分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和践行规范并做出决策。
教学团队就生物医药专业领域的教学案例开发,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及生物、制药、药学、食品领域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广泛查阅基因检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疫苗管理法,食品添加剂标准及补充、修订和各种公开征求意见稿,转基因食品立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解读、新闻视频、调研结论、权威机构公告、行业技术报告及学术论文等素材,根据各专业伦理的主要原则将上述资料分类归纳,并基于教学目标及上一届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其进行建构、整合,最终以文字叙述、图表、事件线梳理、统计数据等书面案例,或新闻报道、采访短片等视频案例,或故事讲解、演讲案例等形式呈现于案例讲授、分组讨论等环节。表1列出了一些典型的生物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药品安全性、公平性与可及性,食品安全及过度包装等专业伦理案例的建构思路。
表2以“基因检测该不该做?”“抗癌靶向药纳入医保与‘断供潮”“食品添加剂安全(标准、管理等)多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例,详细介绍了借助立法的生物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等多管齐下保障药品公平性和可及性、公众知情与广泛参与构筑食品添加剂安全等三种典型工程伦理问题解决思路。例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076—2014)于2015年5月24日开始实施,随后相关部门就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审定、个别品类添加剂标准制定以及扩大或缩小使用范围、食品添加剂管理及监管措施等多次发布征求意见稿,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胶基及其配料》等1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限量》等3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等,审慎征求专业机构以及公众的意见,让民众充分了解并理解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防控及动态管理措施。类似的案例组合和正反对比案例让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经常出现的伦理困境及解决方案有更为真切的感受并受到启发,未来一旦遇到类似的职业伦理情境,在案例讲授或分组讨论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够发生迁移,帮助学生在职业规范指导下化解难题,增强其处理复杂工程伦理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三、生物与医药专业工程伦理教学实践中案例的运用
教学团队围绕生物、制药、药学、食品专业学科特色的伦理问题,将上述融合重构后的案例用于工程伦理案例教学实践:一是精选部分案例用于课堂讲授,二是通过给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案例主题实施研讨式教学。在发布案例主题时要将案例展现的维度与专业领域伦理规范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一般在课前两周将案例背景、主要冲突及分析讨论的主要维度等以文字形式清楚地告知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了解案例、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并形成讨论方案。学生在课堂上可运用PPT、视频或微电影展示,文字或表格汇总等形式,生动灵活地对相关主题进行介绍和讨论,并给出小组的观点或建议。在案例讨论环节,课堂主角是学生,教师主要作引导和适时总结。例如,针对合成生物学的技术伦理、安全风险等问题,生物专业的学生建议:一方面注重前沿技术的科学传播和普及,让公众对风险有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本领域的发展动态,实施风险防范型监管模式,实时评估安全与风险,共同促进合成生物学的有序发展。从讨论的深度和课堂氛围来看,学生对生物信息安全、药品安全与风险防控、新药临床试验规范、(生物医药)科研诚信、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转基因食品监管等均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问题解决方案等,这能有效解决工程伦理课堂教学对学生伦理决策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此外,利用教学评价系统,教学团队发现学生对案例讲授和案例分组研讨有机融合的教学效果认可度较高,这种教学模式也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在日常科研与学习生活中增强工程伦理思辨意识,同时让学生领悟自己作为未来工程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提升学生灵活处理工程伦理困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工程伦理课程案例,尤其是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案例,其设计及运用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本文针对生物与医药专硕工程伦理课程特点和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现状,以提升学生伦理决策能力为目标,重点开展生物、制药、药学、食品专业领域工程伦理素材搜集、归类、重构等案例开发研究。上述案例应用于案例分析讲授、分组研讨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的主动思辨意识,促进了学生对职业行为准则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做出恰当的伦理决策。今后教学团队将从以下方面继续优化工程伦理案例教学:随着生物、医药、食品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发掘并更新案例内容;对生物与医药专业的案例教学作深入的实践研究和效果评价,比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各案例设计合理性、时效性、可读性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等,提高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教学团队将以案促学、以案促改,解决在未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期达到工程伦理教育“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孙丽丽,张婷婷.新工科视角下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6):44-48.
[2] 李一平,张楠,朱立琴,等.高校工程伦理的教育教学探析[J].高教学刊,2021,7(26):122-125.
[3] 吴晓明,李冬林,孙金风,等.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研究[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7(5):21-24.
[4] 马傲玲,张猛持,陈自力.案例教学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4):105-107.
[5] 吴琳琳,陈永良,王强,等.案例讨论法在工程伦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54):182-184.
[6] 任帅,范傲雄,王萌,等.工程类专业硕士《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研究:以信息学科为例[J].高教学刊,2020(21):119-121.
[7] 景佳,鲁迎春.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4):69-71.
[8] 李国锋,王磊,王兴,等.“新工科”背景下开展生物与医学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生物工程学报,2023,39(4):1838-1850.
[9] 李正风,丛杭青,王前,等.工程伦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10] 王蒲生,李平,刘立栋,等.工程伦理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