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下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研究*
2024-06-13周婷婷
【摘 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艺术教师要树立数字技术观念、提高数字化教研能力、具备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素养。职业院校艺术教学要围绕数字化转型,重塑艺术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中心,挖掘艺术情感,实现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的有机融合。艺术教学中教师需创新艺术表演形式,转变艺术传播方式,重塑艺术教学形态,并进行跨领域融合。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职业院校;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9-0086-03
【作者简介】周婷婷,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工业学校(福建厦门,361022)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学。
作为与行业产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数字化必然带来职业教育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职业教育必须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下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的新要求
1.高效利用数字技术,转变艺术教学方式
目前,职业院校艺术教学采用传统方式的居多,而传统艺术教学对教学场地设施有一定要求。职业院校艺术教学模式需要适应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的需要,艺术教学方式应当从“传统”迈向“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打破了艺术教学的时空限制,构建了“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模式。教育数字化转型还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如线上学习社区的建立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总之,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并形成了具有个性化学习特征的艺术教学方式。
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艺术教学方式有其必然性。一方面,“口传身授”的传统艺术教学方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数字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突破这些限制;另一方面,艺术教学的实践性、互动性强,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整合多样教育资源,开发多元教育平台。
2.强调学生中心,多元互动凸显艺术魅力
传统艺术教育的重点为技能传授,学生接受的是统一化、标准化的知识。从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视角出发,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注重了人的集中适应性,却忽略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升。职业院校需要强调学生主体,以艺术学科特性为前提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以发展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融合数字化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传输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重点,强调学生与同伴、教师、学习资源的互动。这要求教师充分整合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数字环境的优化,教师可对传统的艺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组织大单元教学。例如,在教学内容方面,使用艺术活页式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自身美、欣赏专业美、领悟时代美,展现职业院校学生自信、阳光的一面;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采用艺术增值性评价,建立学生艺术学习档案袋,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学业水平考核方面,考核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跟踪分析学生利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学习行为。
3.突出情感联结,人机交互凸显艺术温度
教育活动是人与人的联系,离开了人的情感,教育活动就不复存在。教育数字化不仅需要联结客观数据,还要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它存在于创作者的心智中,反映作品创作时的情感升华。艺术作品存在于学习者的心里,表现为受到美的熏陶、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审美品位。师生对艺术情感的理解与掌握会促进数字化教学的选择与运用。只有注重艺术教学浓厚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机交互、人机融合的教育。教师应在数字化课程中体现艺术情感的内核,通过艺术训练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艺术教师既要与时俱进,强化数字化应用意识,具备熟练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又要避免从排斥技术工具走向过分依赖技术工具的极端,将传统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简单地以技术工作取而代之,单纯为了使用数字技术而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下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的创新实践
1.创新艺术表演形式
数字技术驱动着教育教学场景的创新,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以超现实呈现方式,赋能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职业院校传统艺术教育呈现形式主要是描述,主体方式是文字和语言,辅之以图表。数字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艺术的真实样态和本质。在科技成就艺术的新时代,从幻灯投影到3D特效,艺术表演一直在探索着场景与演员、观众互动的可能性。全息投影技术在职业院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更是拓展了这种可能性的边界。全息投影技术带来的艺术表演形式的创新,为职业院校艺术专业的作品编排提供了新思路。
2.转变艺术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搭台演出或教学展示之外,自媒体传播、微视频拍摄、各类网络平台推送等正在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数字化理念与艺术教学相结合的艺术传播方式更能为当代学生所接受。“短、快、精”是微视频最大的特色,精彩绝伦的艺术表演片段、配对口型的自拍视频,微视频作品让高雅的艺术少了一些严肃感,多了一些亲近感。同时,艺术教学与互联网平台的资源整合,以新平台带动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的转型与发展。艺术教学与数字技术之间还有无数结合的可能,每一个可能的探索都是对传播艺术文化、推广艺术价值的勇敢尝试。
3.重塑艺术教学生态
技术变革不是加法,也不是减法,而是生态上的变化。职业院校艺术教学数字化转型最终指向职业教育新生态的重塑。首先,在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研究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空间。数据是连接一切的核心,教师借助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手段,将教学资源、师生教学活动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体系中,从中寻找不同要素和形式的最佳结合点,为数字化艺术教学提供最佳条件。其次,艺术教师要强调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情怀,让学生不仅能学习艺术知识,提升艺术素养,还能形成创新协同的数字意识,成长为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后,教师要利用好职业院校艺术教学大数据背后潜藏的价值,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价值。数字化艺术教学就是要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优化,最终实现职业教育艺术教学生态的重塑。
4.跨界融合艺术教育
艺术文化要获得长足发展不能安守一隅,要主动寻求突破,在传统教学形式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中探索更多可能。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跨学科教学的模式。例如,艺术学科与体育学科的结合。正所谓“艺体不分家”,教师可将同为身体练习的部分进行大单元重构,将对身体美、动作美的内容提炼出来,共同运用。笔者在202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中执教《球类移动技术》一课时,就将艺术课程中的瑜伽练习引入体育运动的拉伸放松活动中,以体艺结合创新大单元教学。
三、结语
只有数字技术与艺术教学要素深度融合,才能支撑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更高层次的生命成长,推动职业院校的艺术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转型的过程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还包含教育教学和人本层面的转型,通过系统教学变革,促进人、社会、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共生。展望未来,数字技术与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的融合将呈现出更多可能性。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下职业院校艺术教学将更为完善,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永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构想与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7):13-21.
[2]朱德全,熊晴.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4):12-20.
[3]李芳.体育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多元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