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识字教学
2024-06-12阚涛
[摘要]语文课程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以汉字作为载体,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促进认字、识字,更能开阔学生的视界,培育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民族情怀。在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到引导学生追问汉字的根源,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引导学生捕捉汉字中的相关文化因子,积极揣摩、探究汉字的构造原理,进而让学生感受、体认汉字中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根基,让学生从汉字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从而通过识字滋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究
[作者简介]阚涛(1987),男,江苏省徐州市大黄山实验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志码]A
语文课程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等要自觉地渗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识字、写字教学也应当自觉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是华夏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意识、风俗习惯等。以“汉字”作为载体,以“识字”作为手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促进认字、识字,更能开阔学生的视界,培育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民族情怀等。因此,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提升学生识字效率,促进其语文素养发展的关键,又是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应积极承担时代与国家所给予的重任,积极寻找将中华优秀文化与识字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路径。[1]
一、从汉字的形义上追根溯源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起源于一种对自然事物的直接刻画。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字就是象形字,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汉字失去最初的一种“象形”功能,逐渐形成会意字、形声字等。但如果对汉字进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汉字在最为本源意义上的“形”的意义,是为了可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识字作为引导。[2]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从汉字的形义上去探寻汉字文化的端倪。
汉字体现着中华最为古老的文化,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最为本真的内涵。每一段汉字,都有一个动人的历史,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作为教师,要深入发掘汉字背后的故事、历史等,从而让识字教学散发出鲜活的气息。比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教学,对于汉字“泉”,有的教师会采用一种“组合式”的教学方式,比如“白加水组成泉”“白水就是泉”等。而如果我们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认识“泉”,我们就会积极地溯源:“泉”最原始的书写是什么?用多媒体课件去展示“泉”这一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追本溯源引导学生认识到,所谓“泉”,上面有一个“石窝”,窝里面有一个泉眼,而下面就是涓涓的流水。这样的一种汉字解释,契合了文化的起源、发展,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汉字学习意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泉就是水流开始的地方,是水开始流出的地方。在引导学生认识“泉”这个汉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相机加上一些偏旁部首,如厂字头、三点水等,从而让识字教学既有趣味,又有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渗透,融合了传统文化的识字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拓展、延伸学生语文视界。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从字形上去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识字的时候,常常会说出“画字”的词语来。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词语,“字”原本是不好“画”的,但是在小学生的思维世界里,他们就觉得这些字是画出来的。这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这一思维特点决定了在识字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去关注汉字的字形,然后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就可以给学生的识字学习提供新的途径。在这一途径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其本质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基于一定的载体而得到流传,最好的载体之一就是文字,所以当小学生基于自己形象思维的特点来学习文字的时候,就是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让这些文化植根于内心的时候。
汉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追问“汉字”的根源,能激發学生的识字热情,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让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从汉字的字理上求真探本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表形”的文字,更是一种“表意”的文字。求真探本,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汉字的字理上探究。汉字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美德。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汉字中相关的文化因子,积极揣摩、探究汉字的构造原理,进而让学生感受、体认汉字中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独体字,要形象地加以理解;对于其他的如会意字、转注字、假借字等造字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拆分,从而通过对汉字的分解组合,认识汉字的结构,理解汉字中蕴含着的文化及精神。
学生认识“休”字时,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拆分:“休”这个汉字是由哪两个部分构成的?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和想象,不难得出“休”字的左边是一个“单人旁”,右边是一个“木”,表示“人”倚靠在“木”上。这不正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干完农活之后的一种生活状态吗?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拆字、解字,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将抽象性的“字理”生动、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把握“汉字”中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就是生活的一种“情状”。当一个个汉字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时,学生能够想象到汉字背后的人文景观,这样的一种识字教学,就是一种文化教学、精神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感受、体验到我们祖先创造文字的智慧、愿望、诉求、期盼。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神奇世界,引导学生探寻汉字背后的动人故事和无限魅力。教师可以通过“意义组合”“形声组合”等,引导学生对汉字求真探本。
字理不同于字形,字形可以通过感知来理解、认识,而字理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发掘。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理解了汉字的字理,也就真正地认识了汉字。绝大多数汉字,都可以通过字理来进行意义建构、价值建构、生命建构。在识字教学中,加强字理的发掘、引导,能增强学生识字的趣味性,深化学生对汉字的识记、理解,促进学生对汉字的灵活应用。引导学生去求真探本,让学生從汉字的字理上去学习汉字,某种程度上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而这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转变。在识字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切换,从字形走向字义,再从字义走向字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在求真探本的过程中慢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从汉字的典故上拓展延伸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汉字的典故入手,对汉字的教学进行拓展、延伸。从汉字的典故入手,可以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萌芽、生根,可以让汉字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同时,从汉字的典故入手引导学生识字,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意味性。
汉字的典故既可以是汉字所固有的,也可以是人对汉字赋予一种主观意义。比如,教学生认识“山”字时,就可以从“愚公移山”的故事开始;教学生认识“叶”字时,可以从“一叶障目”的故事开始;教学生认识“冰”字时,可以从“卧冰求鲤”的故事开始;教学生认识“水”字时,可以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开始,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识字的时候,要善于发掘。笔者以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彩虹》一课中的“虹”字为例,教学中,首先从与“虹”字相关的故事开始,给学生讲解“虹饮于河”,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虹”为什么是“虫字旁”。原来,“虹”是在雨后出现的一种现象,而“雨”通常被认为是龙盘伏在天空中弯着身子饮河里的水。在中国古代,“龙”是一种神兽,一种图腾,在汉字中用“虫”旁来造字。由此,学生就能从故事中认识到汉字的偏旁、部首的相关含义,认识到汉字中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都是一个独特的育人符号。每一个汉字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实践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汉字文化,将汉字中的相关故事融合、渗透于识字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让学生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识字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向课外拓展、延伸。识字教学,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彰显文化的育人价值。识字教学的实践表明,一个个汉字所对应的典故,常常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这一沉浸的过程就是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将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汉字中,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中得到体现,当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体现的时候,就是汉字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学生思维中得到巩固的时候。
四、在诗词韵语运用中渗透传承
识字与学习字母文字相比显然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字母文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其中的音、意并得知其形,而识字大多从汉字形体出发,或者整合各种特征,能有效促进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汉字文化当中包含的很多的字谜文化,主要结合汉字的形体特征,进而构建成为灯谜文化。除此之外,在对联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内容,都可以让识字变得更有韵味。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如今已成为承载历史与文明的重要媒介。这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细细品味,深入欣赏的。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这些诗句不仅富有韵律之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领略到古诗词的精髓与魅力,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亦可以融入多种传统的韵语形式,例如对子歌、绕口令、童谣、歇后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声韵启蒙》中,有这样一句韵味十足的话:“云悠悠,雨沥沥,雪纷纷,风瑟瑟”。这句话的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在朗读时更加沉浸其中。在拼音教学中,绕口令则成为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识字。一些生动的绕口令,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汉字的印象。教学儿歌《剪窗花》时,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课堂上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娃娃等剪纸形象,这些形象生动而富有寓意。
在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和分享歇后语、顺口溜等民间语言文化,这些形式深受学生喜爱。例如,为了记忆“国”字,我们创作了字谜:“玉出门,走进方框里,就是国家的‘国。”这个谜语通过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轻松记住“国”字的构造。同样,对于“明”字,设计谜语:“太阳和月亮,一起走在天空中,这就是明亮的‘明。”这个谜语不仅解释了“明”字的含义,还通过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学习“休”字时,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字谜:“人靠在树边,小憩一下真舒服。”简单的描述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休”字的字形和含义。这些字谜不仅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虽然创建的字谜简单,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创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一同编的字谜,可以让学生带回到家中,考考爸爸妈妈。这样的形式,可以全面发展学生兴趣,进而感受到汉字所散发的魅力。
汉字承载着民族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在识字教学中,挖掘汉字文化契合语文课程标准最新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并最终指向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3]汉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遥远,汉字的演绎进程中充满着文化元素,每一个汉字,都充盈着文化的呼吸,充盈着生命的气息。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认字、识字,更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汉字教学当中渗透文化教育,就意味着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不能是简单的学习书写的过程,而应当是在书写汉字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每一笔每一画当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教师要放慢汉字教学的脚步,不应当只是让学生将汉字写对,更应当追求学生在书写汉字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文化理解渗透其中。因此,汉字教学必须追求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识字,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汉字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从而通过识字过程来滋养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识字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体文化与精神素养,这也正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珍.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学苑教育,2023(24).
[2]尹侨莉.回归本源有效识字[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08).
[3]赵浩含,谢雨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升文化自信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