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素养发展的科普类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设计

2024-06-12蔡晓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科学素养

[摘要]在科普类整本书阅读中设计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阅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活动中“玩科学”。以任务为导向,将多样的任务做有序的安排,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真实有效地推进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普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

[基金项目]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立项微型课题“第二学段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下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编号:W2022X0591)。

[作者简介]蔡晓梅(1977),女,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1]。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只是科学学科的任务,它指向所有学科。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科普类的文学作品就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但是,科普类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没有那么强的故事性,“不好看”“读不懂”“记不住”阻碍了学生对科普类整本书阅读。学生的难点就是老師的教学点。因此,学生在进行科普类文学作品阅读时特别需要老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阅读的效度。

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科普类文学作品在趣味性不足的情况下,即使习得阅读方法,也很难长期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中途放弃阅读的学生大有人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语文“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将整本书阅读置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下,界定了整本书阅读开展的背景——“语文实践活动”[2]。

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下“快乐读书吧”中的阅读推荐《十万个为什么》([苏联]米·伊林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例,探讨如何在整本书阅读中设计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一、在阅读中学科学——运用检索等策略,在理解和再创造中读懂科学

(一)探秘——读懂目录,制定读书计划

如果阅读一本书是一个旅程,那么书的目录是作者写给读者的旅游地图,目录给了读者最扼要的引导,读书就要读懂目录。因此,导读课上,我们以目录为突破口,开始整本书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读目录,学生就会发现,那些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竟然隐藏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问题。这样引发了学生在自我认知上的强烈冲突,从而激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再读目录,引导学生猜测:读这套书,一定要按顺序读吗?可以跳着读吗?说说理由。猜测过后,翻开书,快速浏览某几个章节,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自己真实的阅读中,得出了科普书籍阅读的不同方式:科普读物不同于文学读物,章节之间的逻辑性不是很强,所以,在阅读这样的科普读物时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排序读。阅读方式的调整,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作家,了解其生活的时代,了解这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在主动学习、交流中,提升学生对这本书的价值认识。

阅读兴趣点燃后,教师适时要求学生制定简单易操作的阅读计划(如表1所示)。在此,老师要适时点拨,每天的阅读不仅要考虑时间、读书的量,还要考虑到章节,每天尽量阅读到一个章节结束,以此保障阅读的相对完整性。

(二)解密——用“解密卡”,“慧”读科学

整本书阅读从导读课开始。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定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交流,及时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如读第一个章节《房间旅行记》时,教师可以设计解密卡(见图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检索出回答的关键词,先圈在文中,经过反复阅读、推敲、判断后,填写解密卡。在解密卡关键词语的指引下,学生要解释科学原理就会更容易、更准确、更有条理。

解密卡带给学生新鲜感,引导学生在任务的带动下,深入阅读,检索关键信息,把握表达的要领。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过作品,而且要反复读、读懂,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科学原理。

在科普书籍的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理解的科技术语,教师可以在班级里找个角落,开辟一个“科普角”,引导学生用便利贴及时书写自己不理解的科学术语,张贴在科普角上,考查自己的同时,也考考同学,大家一起寻找感兴趣问题的答案时,也可以制作成解密卡,言简意赅地为同学解密。

(三)揭秘——用图表,梳理“书的演变”“灯的故事”

在阅读第二篇章《灯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揭秘“灯的故事”。师生先共同阅读《屋中央的炭火》这个小故事,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圈出或概括出“炭火”这一照明工具的优点和缺点,并填在活动单上(如表2所示)。然后,让学生在这一篇章的阅读中,继续运用检索、概括的策略,梳理出一代又一代照明工具的优缺点。

图表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图表的项目,检索文本信息,归纳要点,快速地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列图表这种学习方式的便捷——多个故事的重点内容,就呈现在一个表格里,唤醒学生对多个文本的记忆。

在第四篇章《书的故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格梳理信息,还可以教会学生制作“光阴轴”,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的形态,按照时间的顺序,填写在像金箍棒似的横轴上、下方,并注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经过信息的检索、理解和再创造,学生在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看到各种科学技术的“缺点”。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科技就是完美吗?有‘缺点可怕吗?”相信,经过阅读与信息的梳理,学生一定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并不完美,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缺点并不可怕,正是因为有了缺点,才有了更高的追求,并在不懈努力下产生更美好的创造。直面缺点不逃避,锲而不舍不放弃,这也正是教师根植在学生心中的科学精神。

二、在生活中用科学——用科学的思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勇于创新

(一)“童眼大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记录我的观察、思考与推测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发达的智慧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观察力。”[3]因此,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阅读所得,搭建课外实践支架,设计“童眼大发现”主题活动(如表3所示),引导学生在家里、校园、街上、大自然中……邊走边看边观察边思考,从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打开科学的大门,“在问题情境中增强自己对身边科学现象的了解”[4],探索隐藏在其中的科学奥秘。

在这项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四下第二单元中习得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查资料、请教别人、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推测等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

这样的活动设计依托真实情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科学素养,也为接下来评鉴科普文章语言特点,写好优质科普短文提供了素材包。

(二)“未来已来”——在无限的想象中,设计“未来的灯”“未来的时钟”或“未来的书”

科学家谢尔曼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非常强烈的时期,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通过持续的科普整本书阅读,经由前期的检索、梳理、运用信息,学生看到了科技的发展,了解了科学原理,感受到科技的发展是不断超越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灯的故事》《书的故事》《时钟的故事》时,开展“未来已来”的活动——读书让我们知道了过去的灯(或书、时钟),走进生活让我们观察到了现在的灯(或书、时钟),我们还可以上网了解关于这方面最新的发明。经过这样一个有主题的过程性活动设计,并经过多方面相关知识的积累,让我们大胆创意“未来的灯(或书、时钟)”。此项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先分别查找资料拓展学习,再一起讨论,一起展开想象,一起让想象的作品丰满起来,并鼓励学生以多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创意:泥塑、文字说明、表格列举、漫画呈现、小品表演……让想象可视化。

把从书中获得的启示,运用到生活中来,把想象的事物表达出来。学科学、用科学,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不只有过去和眼前,还应该放眼未来,勇于创新,用科学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三、在活动中“玩科学”——创作科普小短文,创新科普小游戏

(一)重读——评鉴科普作品语言表达的特点

英国作家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写道:“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重读是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格,但如何让学生乐于重读呢?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的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重读,让学生在重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回顾“童眼大发现”活动,学生从众多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当我们在组织交流时就会发现,通过网络检索(如百度)得到的解答科学严谨,但语言生涩,不太容易读懂。从家长的解释中得到的答案,语言太简单,科学味不足。从“科普”书籍中找到的答案,语言较生动易懂,科学味也足。在比较中,学生初步感受、评鉴了不同文体语言的特点。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回到整本书中,重读你最感兴趣的几个章节,思考为什么你会喜欢这篇文章?从而探寻科普小短文的写作小锦囊。

这项活动,我们不再给学生设计完整的作业单,而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做阅读批注。如在文旁及时的圈画标注,喜欢的篇章就折个小角,用便利贴标注作记号,甚至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表微文记录微感受、微问题,引发朋友圈共同的探讨……多样的学习方式,或简单、或时尚,让学生的重读更放松、更自主。

经过主动学习,在“交流重读感受,评鉴语言特色”的阅读推进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结合文本,总结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科普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

以评鉴科普作品语言表达特点为任务的重读,改变了学生的思考力——“让孩子主动探究、深入思考,逐步培养其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5],也为接下来学生创作自己的科普小短文奠定语言基调。

(二)乐写——创作我(我们)的科普小短文

重读发现语言特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重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厘清作者的写作条理,尝试模仿作者的写法,结合自己在“童眼大发现”中提出的问题以及找到的答案,也像科普作者这样写一篇科普小短文,做一个“小小科普推广者”。为了完成科普推文,学生要不断地重读自己喜欢的章节,不仅要学作者的谋篇布局,还要学着用生动、易懂、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是学生这段时间以来“学语言、用语言”,“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性创作活动。

一个人一篇科普小短文,一个班级也就形成了一本书——《我们班的十万个为什么》,结合四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大家还可以为这本书设计封面,写前言,写目录,写后序。

在集体创作这本书的同时,语文还可以与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请美术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插图设计、绘画。插图是文学作品中对文字的一种视觉感知补充,它给阅读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当倾注了学生情感的科普小短文,在学生的画笔下绘制成多彩的插图,无疑赋予了文学作品新的想象力。文字和图像的搭配,使二者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得益彰的互补,学生的科普小短文由于有了插图,更生动、更多彩、更有吸引力了。

一本学生集体创作的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的问世,带给学生极大的成就感。小小年纪的他们不仅是科普的学习者,还可以成为科普的推广者。

(三)会玩——创意“科学为我成童献礼”科学游园活动

科普作家写作科普作品的目的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不是枯燥地说教,而是普及科学知识,更是把自己对科学之美的理解、对科学的热爱分享给别人,告诉大家科学是美的,科学是好玩的、有趣的。新课标倡导语文开展跨学科学习,“引导儿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过程中,正值四年级学生的“成童礼”,当大家在探讨什么样的仪式更有意义时,不妨设计一个“科学为我成童献礼——四年级科普游园”活动。活动前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参与游园活动的设计,设计要与《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相关的游戏活动有关。如书海——按时间顺序给混乱的书的发展重新排序;灯园——正确说出自己抽到的一种灯的优缺点;迷宫——从一段话中圈出所给问题的解答关键词……还可以引导学生和学科老师一起设计简单易操作又好玩的科学小实验,丰富游园活动,让“科学为我成童献礼”多姿多彩,让创意满分,给快乐加分。

在《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多样的学习任务,建构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入阅读,不仅提升了学生检索、理解、运用、评鉴、创意表达等语文能力,而且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让科学意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根植于学生心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求是网.2020-0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在英.为思维而教——小学语文结构化课程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3:186-191.

[4]李中国.回顾与展望核心素养研究七十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155-156.

[5]章桂芳.打开儿童阅读的新世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20-22.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