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三全育人”视角下加强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4-06-12张秀琳

中国成人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院校

◎张秀琳 刘 彤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双高计划”时代,着力于“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志图强”。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为更好地支撑国家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同时,步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冲击力不断加大,机遇风险不断交迭也在倒逼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把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作为改革突破口,结合“千禧一代”高职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各项工作的育人元素与内涵,适时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全面审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意义凸显。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

我国高职院校从属于高校范畴,育人工作开展更强调职业性。但“育人”是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应适应全方位的变革。高职院校落实“三全育人”是坚持社会主义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必然需要,是整合育人资源提高育人实效的必要路径。

(一)高职育人主体与资源整合的“全员”需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首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才能做好“三全育人”要求下的立德树人工作。在此基础之上,“全员”育人放在首位,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基本前提。这意味着在推进育人工作中,职业教育主体应“全员”参与。

在高职院校中,“全员”参与强调校内、校外两方面育人主体。在校内,教师队伍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力量,但课内外育人工作仅靠专职教师这一群体无法完全实现,应该将职能部门、学管队伍、辅导单位及学校相关育人资源都统一整合,承担不同在岗职位的育人“角色”;在校外,高职教育更显职业性,与社会方面交互面更大,完整高职育人链条不仅为学校全体教职工,更应覆盖家长、企业方等全社会教育支持力量。因此,高职教育中不同的“育人角色”必须要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实现育人主体全员参与及相关资源统一吸纳。

(二)高职教育衔接各育人阶段的“全过程”需要

构建高职教育完善的衔接体系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逐步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其衔接体系正逐步过渡到统筹职业教研、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整体性规划。在高职教育中,应从学生入学—在校学习—离校实习—毕业成才进行全程关注育才,保障学生培养在高职阶段不留育人“断点”,做好全过程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质培优的重要手段,也符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领职业教育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价值意蕴。

据此,针对高职生源不同的特点,必须分情况讨论各类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学习基础、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使用循序渐进且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制定与其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形成有机衔接的全过程育人局面。

(三)高职教育贯通育人时空的“全方位”需要

全方位育人要求高职院校聚焦理想信念、专业技能、道德养成等育人元素开展立德树人工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作内容从“点”到“面”的提升。立足新时代,高职院校通过教育内容的重组,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进“五育并举”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中,各种育人资源集中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将传统单一师资、平台、资源提升为双向教学、培养、成长上来。

在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和支持下,高职院校一是可以系统地梳理专业课程和企业实习的思政元素,推进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知识技能和思政教育相结合,逐步实现思政育人内容贯穿育人全过程;二是打破教育时空的限制,通过衔接线上线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全领域育人要素,形成多元支持力量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现状分析

“三全育人”强调各育人要素的集合,致力于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最终推广到所有层次的教学单位中,还需要进一步在教学实体中改革试点,提升其应用的实效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三全育人”起步较晚,师资育人力量较差、“2+1”学制学习时间较短、专业特色建设力量不足等现状不容忽视。

(一)“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存在短板

育人的首要目标是育德。目标的明确为高职院校推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供力量支撑。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升为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指导标准,则是高职院校中“三全育人”的根本目标。在院校学生培养中,一个根本目标的明晰与落实势必要求各个育人单位的任务协同处理。

一方面,高职院校中协同育人导向机制构建还不够完善。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渠道偏重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渠道应用不足,导致学生对理论学习总体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育人工作队伍合力不足,对学生培养发展中的主体认识不到位。“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学生培养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优质化育人队伍建设是影响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全员”育人意识有所加强,但仍存在“育人”角色缺失的情况。“全员”育人认识片面。以学管工作为例,部分教师仍然认为学管工作主要集中在辅导员、班主任,其他岗位无需涉及,而学管队伍往往又因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疏于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全员”育人覆盖不全。高职院校从属于高等院校,随着院校对社会开放程度愈高,社会面与学生接触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略社会面育人力量的参与,未纳入全员育人的范围。

(二)高职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全过程”育人存在断点

为了突破校企合作的“深水区”,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改变了既定传统授课模式,促进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全过程育人更多强调育人时间的长度和完整。在“2+1”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客观减少。因此“全过程”育人在高职院校中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

一方面,对于学生发展中的主体认识不到位。根据高职学生群体特写,他们思维敏捷、乐于表达、个性张扬,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可塑性。学生主观功利主义,缺少自我约束力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对当前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教育并不贴合,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逐步成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主流模式,这使得院系与学生之间流动性加强,容易造成院系管理服务缺失,学生个人情况掌握不明等情况。具体表现为教师尽管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专业技能,但在学生基础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培训,导致在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时,管理素质有待提升,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群体分化下的多元化兴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了阻碍。

另一方面,综合“2+1”教学模式,院系对学生实习期间培养难度加大,主要体现在“全程”和“全时”两方面。一是“三全育人”在学生实习期间很难实现,尤其在学生自主就业或创业阶段,几乎处于高职院校育人的空窗期;二是学生离校实习期间,实习点众多且分散,学校规章制度和企业规章制度存在本质区别,学生在外实习生活自律性难以保证,加之校内教师定期寻访并开展育人工作比较困难,极大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三)新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全方位”育人存在盲区

高职学生培养仍袭用传统路径,缺乏建立新媒体时代的创新范式。高职学生处于人生蓬勃发展期,对世界的探索力强、思维开阔,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经验匮乏、阅历不足等短板。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管理教育方式较为守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仍需探索,模式化管理弊端未得到解决,交互性较低。活动开展大多以二级学院为主导,围绕专业开展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参观调研等,这些活动受客观条件影响,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加之少数高职学生在入学后存在松懈情绪,对于院系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兴致缺失,导致活动开展成效不佳,实效性不够。

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模式和思想观念。但部分高职院校并未真正完全把握住网络思政阵地。对学生培养未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交互性强、时效性强、层次渠道多的特点;部分高校在学团活动开展中也存在院系已开发了微信公众号、学院工作网站板块等新媒体宣传渠道,在从实际流量看,学生对院系官方新媒体发布内容的关注度仍需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对网站、公众号等官方宣传平台的后期维护不到位,新媒体平台始终缺少网络思政号召力。

三、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路径分析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我国亟需的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学生培养整体质量,需要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下功夫,采取真正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从打牢思想根基入手,加强跟踪培养教育,坚持培养高职学生家国情怀、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地和见成效。

(一)持续开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协同工作中坚持以党建引领,形成“党建+教学、团建、科研”等工作格局,将“三全育人”纳入高职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党建引领的“三全育人”育人格局。

一方面,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与思政育人工作联动开展,必须遵循“大思政”的理念。当前,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培养人才的高校要勇于打破门户思维和割裂状态,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构成一个以中国价值为内核的思政育人集合体。尤其在学生培养工作中,若实现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与创建思政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的目标,广泛凝结起协同育人的共识则必不可少,各院系统筹“全员育人”力量,在日常教育中督促学生率先在学懂、弄通、做实身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读原著、读经典,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我国实现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任务。高职院校应统筹课程育人体系,促进各类教育资源衔接融合。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融入高职学生培养,要促进课程思政和专业资源的有效融合,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促使高职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其对职业价值拥有正确认知,明确新时代高职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责任所在,争当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加强打造全过程教育协同机制,确保联动多重育人空间

高职院校要始终做到为学生服务的根本宗旨,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更要创新教育模式。从学校到企业、从入学到就业、从课堂到宿舍,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层次、有步骤、有规划”循序渐进式教育方式,利用多元教育力量紧密合作,打通入学—学习—就业各环节,形成育人向上的耦合力,立足课内,联动课外,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有机统一,确保育人工作贯通于学生培养全过程。

第一,在入学教育考察培养中建立榜样生活平台。高职院校中学生教育与管理环节的开展应牢牢把握新生入学这一教育时机,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奠定提升学生质量的基础。各二级学院应在学生活动最长的宿舍生活区开展网格化学生管理制度,调度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榜样生活平台。一名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对应一块生活区责任田。其所在的宿舍、班级的思想动态、舆情把握、学习情况、卫生评级等方面,学生党员、干部都担负起相应责任,使学生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创新构建学生班级、学生党员“一对一”日常行为管理模式。在新生入学之初即形成素质修炼的“大熔炉”,给每位学生制定素质积分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评优评先、党员发展、毕业求职的重要依据,形成“量化、动态、联动”育人管理模式,推动育人质量螺旋式上升。

第二,在学校专业实践学习中建立育人要素共享机制,激发形成全校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最大合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革和挑战,高职院校要严格依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需求,实现协同家庭、社会两个教育子系统的联结,整体规划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实践安排,解决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三个教育子系统的横向育人断层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战工作能力。基层党委要根据学院、系部特点,对所有育人元素资源准确剖析,为建立全过程育人要素共享创造制度环境支持条件。同时,基层党委要制定共同党建考核目标,将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落到实处,建成一支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的“大思政”育人队伍,深入挖掘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等多领域的育人资源,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计划,确保课程思政100%覆盖,不断提升协同育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在离校实习教育管理中全程育才,不留育人断点。“2+1”模式中的“1”是当前高职学生必须的实习实践学年,是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实训方式,对接政府和企业,广泛拓展实践育人途径,使高职学生离校前走出“舒适圈”,对国情民生有一定了解,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同时,在学生离校实习中实行校内外“双引导”育人机制,搭建学生实践骨干平台,要求校内外实习教师同向而行,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将思政教育作为学生校外实习考核指标之一,引导学生在实习单位提升实践技能、践行正确职业价值观。

(三)共商共建全方位实践育人基地,确保打造协同工作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将“三全育人”教学理念覆盖线上线下,联结在校—企业两方教学空间,是“三全育人”理念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高职院校用好网络媒体宣传教育和探索校企模式的多元协同,是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必行育人手段。

一方面,用好网络媒体宣传教育,实现教育载体的创新融合。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深刻被网络载体传播的多元文化影响着,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网络习惯,建好学生网络交流平台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要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互促,把线上网络的“屏对屏”作为线下工作“面对面”的有益补充。第一,筑牢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学管队伍要积极关注并加入学生发声渠道,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态并具备正确疏导的处理能力,积极利用好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通过“三微一端”将学生聚拢起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主动发声、正面引导;第二,加强院系新媒体建设。通过考察学习,建设院系新媒体宣传阵地。围绕建设目标,借鉴新媒体建设先进有益经验,积极开展新媒体管理队伍业务培养,以此提高新媒体宣传平台在育人工作方面的实效性;第三,广泛开展高质量网络学团活动。依托新媒体平台,将学生日常活动、技能获奖、创新创业、社团文化等资源上传网络,着力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深水区”,通过强化利益纽带、创新合作形式等方式构建起真正的校企命运共同体。针对实习学生群体的不同,高职院校创造条件保证实习学生在外学习生活的有序开展。第一,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共建流动党支部,学校党组织指导学生党员在企实习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准确把握学生在外实习重点情况;第二,在企业指导下,组织学生学习行业文化规范、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感受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认可,进一步明确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担当,保证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不忘发挥党员先进性。第三,育人主体全面覆盖、动态掌握在企学生思想动态、实践行为评价及学生合理诉求,加强与社会、实习单位、政府机构的联系交流,使广大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作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