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24-06-12张近乐燕云捷
◎张近乐 燕云捷 来 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普通高等学校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育供给不足,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力量不足,课程教材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数字教育发展缓慢;资源整合不充分,评价体系不完善;质量保障标准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等,对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均提出了挑战,因此,促进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创新已经成为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
如何打造继续教育“共建,共享,共用”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时代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推进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思路创新与方法创新,是高等继续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价值分析
(一)党的二十大对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提出的,是国家“十四五”时期以高质量目标要求建设的教育体系。高等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党的二十大对继续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在发展脉络上体现了守正创新,在发展理念上贯穿了系统思维,在发展方式上彰显了中国特色,在内生动力上体现了高质量要求,是推进我国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总体方向和根本遵循。
(二)教育信息化对继续教育办学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都受到信息社会的巨大影响,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和新的社会背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引领信息社会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提升高等继续教育办学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
(三)以高质量为核心的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8 年1 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的办学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做了具体要求。2022 年4 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严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旨在严格规范校外教学点设置条件和程序,加强办学监管和质量监测。2022 年7 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要求各高校要遵循“聚焦特色、控制规模、保证质量”的原则举办相应学历继续教育。“强特色、高质量”成为新形势下高等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有方向、有质量、有水平、有特色的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四)社会需求决定了高等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高等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市场导向。目前,高等继续教育尚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两张皮”的现象,培养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等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高校继续教育绝大多数沿袭了普通大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以一种缩减版进行,而企业的人才培养依赖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员工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需求,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弥补这种差距亟需高等继续教育需求升级、供给优化。
二、高等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
高等继续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迅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供给侧”意指供给方面,此概念主要用于经济发展领域,即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由需求与供给状况的平衡性决定。“供给侧改革”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调整结构、扩大供给,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改革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其理论与实践对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亦具有借鉴意义。在高等继续教育领域,学员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与数量少、质量低的高等继续教育供给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矛盾。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学员数量的大幅增加,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也存在多样性,而许多高校设置的专业存在着滞后性,许多低质专业已经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加之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取消后,该教学模式处于空缺状态,致使高等继续教育的供给数量减少,供给质量也存在下滑现象。另一方面,我国高等继续区域结构供给存在差异化、不均等化。在经济、科技、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教学资源、师资配备、信息资源充分,人民群众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继续教育需求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高等继续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与之相反,在经济、科技、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供给匮乏,高等继续教育供给数量少、质量低,无法有效满足区域群体的学习需求。
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借鉴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方法,高等继续教育改革需要围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给、提升教育质量目标的原则,从供给一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加速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创新,强化继续教育不同领域的协同发展。
三、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实施和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出现问题,传统模式下高等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矛盾日益凸显,继续教育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效果难以把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等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与需求脱节,教育供给不足
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而言,一方面,面对庞大的考生群体,高校开展的学历继续教育无法满足差异化的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在停止网络教育办学后,300 余万在读学生的正常学习与顺利毕业,以及如何填补后网络教育的需求空白,是高等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对于非学历教育而言,一是项目设置及内容等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导致非学历教育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二是教育培训特色不明显,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形成品牌,市场竞争性、吸引力有限,社会影响力不强;三是相关内容没有适应学员的实际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致使学员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师资力量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
教师队伍是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才基础,当前的高等继续教育普遍面临着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是高校的优秀师资由于全日制教学科研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精力有限,难以投入到学历继续教育之中,聘请选用高水平教师困难;二是非学历教育中教学名师、技能名师等“双师型”教师偏少,专业教师层次不高、水平偏低;三是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偏弱,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线下教学环节的指导能力不强。
(三)课程教材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一是继续教育所招收的学生多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或社会其他在职人员,然而不管是学历继续教育或是非学历教育,现有的教材、讲义主要是基于普通高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以一种简化版本仿照进行,与单位的实际需求、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及其成长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继续教育的教育模式陈旧,基本上是满堂灌式教学、走马观花式参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时效性,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发展不够。
(四)数字教育开展缓慢,资源整合不足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活动中数字教育开展较为缓慢,数字基座体系及数字资源建设、师资数字素养及数字网络教学方式尚不到位。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缺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机制,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层次偏低,数量偏少,无法有效共用教学资源。
(五)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教学效果难以把握
从目前继续教育整体情况来看,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各高校正在重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评价体系,而非学历教育则良莠不齐,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且没有现成的体系可以使用或借鉴。一是没有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门槛,缺乏规范的质量保障标准和社会评价机制,培训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二是培训市场“内卷”严重,许多培训机构不择手段竞争,互相恶意打压;三是教学效果评价缺乏系统评价指标,依托并不完备的平台数据监测难免存在偏差,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缺失导致教学质量出现问题。
四、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就是“师资、课程、课件、教学实践基地、教育服务对象、教育评价方式”等融合要素进行动态融入的有机过程,在于诸多融合要素的“共建共享,相互支撑,融合作用”。
(一)师资融合:统筹师资队伍配置,加快教师资源转换
“师资融合”是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师资队伍既相辅相成又反哺发展。整合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师资组织体系,形成一体化师资资源后,对于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将会产生正向影响与促进作用。一是挖掘优秀教师资源,搭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师资融合桥梁。高等学历教育拥有众多具有丰厚理论基础和一线实践经验的优秀师资,应当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动态管理,积极搭建全日制与继续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师资的融合桥梁,着力挖掘培养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一流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为打造继续教育优质师资队伍增添“源头活水”;二是创新路径,双向使用,加快优秀教师资源的转换,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师资有效互用。
(二)课程融合:衔接教学环节,推进课程共享
“课程融合”是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关键。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载体和基础要素,一是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立足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实现课程结构体系向工作结构的转变;二是通过一体化设计、制度性保障,推进课程共享、互认学分。分析研究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求,将学历教育中的优秀内容整合融合到非学历教育环节之中,将非学历教育中的优质单元内容移植运用到学历教育的教学环节,建立规章制度,设计融合通道,有效衔接课程。比如将培训课程认证后可代替教学计划的专业课,将从事一定量的日常业务工作可认定为完成了学历教育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等等。
(三)课件融合:建立一体化课件体系,推进多元化课件共享
“课件融合”是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保障。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手段,一是建立积件式课件体系。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累积课件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课件库,一门课程的课件就是一个积件或称为元件,利用课件库中积件的相互学习与有机组合,实现两者课件体系的统一,设计开发出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内容;二是根据社会需要或新项目的开发需求,不断更新、增加、升级课件。加强一体化课件资源的顶层设计与整合利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教学中课件共享,推进有效沟通与有机融合,打造共享多元化课件资源的学习模式。
(四)教学实践基地融合:加强教育教学联动,搭建统一实践平台
“教学实践基地融合”是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支撑。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一是加强教学环节联动,搭建统一实践平台。整体考虑、共同使用现有学历教育中的实训实验平台和非学历教育中教育培训、服务观摩基地,充分发挥好教学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二是创新实践教育与基地建设模式,提升学生、学员的实践能力。统筹建设、共享共用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教学现场、实践场所,既满足教育部关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能低于20%的实践环节的最新要求,亦可丰富非学历教育中的实践内容,提升现场参观教学的效果,促进线下实践环节的落实落地。
(五)教育服务对象融合:构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拓展业务类型
“教育服务对象融合”是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继续教育学院业已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应用型人才,拥有了良好的校友资源。应注重既往和现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服务对象的融合,构建统一的学生信息(校友)管理系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各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和感情维系活动。一是加强联系,主动引导,鼓励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在参加脱产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参加学历继续教育学习以提升学历;二是强化合作,双向延伸,通过优秀毕业生的介绍或参与,举办相关领域的课程研修班及专业培训班,为继续教育发展持续培育新项目、拓展新业务。
(六)教育评价方式融合:注重多层评价内容,建立灵活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方式融合”是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要旨。基于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和供给侧、需求侧改革理论,积极推进评价方式融合,探索运用菲利普斯五级投资回报率(RO1)评价方法,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评估层等五大层次上,建立一套面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效果的评价方法。如在融合发展效果的评价方面,可从项目内容与市场的契合度、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相适度、师资教育指导的满意度、学员适岗能力的提升度等维度,创新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模型,赋值评价权重,形成评价标准,同时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价中的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评价与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