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4-06-12陶信伟

中国成人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高质量

◎陶信伟 赵 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建设数量也从1949 年的69 所增加至2022 年的774 所。但相比发达国家,民办高校处于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底层,且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与位于“塔尖”的公办高校还有差距。这既是特殊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分层的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地方性教育规划也指出“将民办高校按人才培养类型不同纳入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体系不同行列,引导学校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可以说,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已经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教育政策话语体系的支持。对新时代民办高校的使命任务及面临的主要瓶颈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十分必要。

一、新时代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因

一般而言,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院校[1]。通常而言,民办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和民办专科院校两个层次。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民办高校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朝气,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更是社会期待。例如,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在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指出国家层面应加强政策统筹,引导和支持民办高校将工作重心集中到高质量发展上来[2];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立生也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民办(私立)高校校长论坛”上呼吁,希望民办高校勇担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使命,立足当前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3]。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有民办高校一席之地,民办高校也必将成为支撑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指明了方向[4]。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主动改变当前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全方位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不断增实增厚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塔基”,对新时代我国民办高校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高质量发展是民办高校生命周期的必由之路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组织的成长一般会遵循某种规律性以及可预期的发展形态,对组织的管理者而言,需要结合组织的自身特点及时做出因应和调整[5]。有学者结合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将大学的生命周期概括为四个阶段,即生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脱变期[6]。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大学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例如,在生成期,大学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学科特色尚未形成。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会逐渐形成梯队,部分学科开始有所突破。进入成熟期后,大学的学科结构日趋精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愈发突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此过程中,大学的阶段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策略,而管理者采用什么样的发展策略又会反作用于处于特定阶段大学的成长。

2019 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教育质量、课程教材、人才培育、评估监测等诸多方面,描绘了到2035 年我国教育发展的远景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些都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根据软科世界大学排名2023 年发布的最新排行榜,在排名前10 的大学中,有6 所为国外私立大学,占比达60%,而我国内地尚无一所民办高校入榜[7]。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民办高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2017 年高等教育又一次迎来新的历史性改革,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的民办高校该如何抉择,如何去应对和发展值得深入思考。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承波认为,“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突破性工程”,它的重要特点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和“动态调整支持力度”[8]。为此,要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特长,深度挖掘不同高校在争创“双一流”上的潜质,把“一流”精神推进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学校之中。

许多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规模日渐稳定。在此背景下,加快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将是我国民办高校生命周期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正如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高德毅所述,民办高校要以“规范”构筑底线,以“质量”打造生命线,以“特色”开拓新空间,要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多责任[9]。

(二)高质量发展是破解高等教育失衡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诉求更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愿望也从“有学上”转为“上好学”,这对民办高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都在积极抢占科技、产业和人才的制高点,普通民办高校的育人模式和生存方式已很难满足多变的社会需求,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民办高校已迫在眉睫。通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鼓励和引导民办高校有的放矢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不断提升民办高校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这既是民办高校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当前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上还不平衡,尤其对民办高校而言表现更为明显。受制于传统观念,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和接受度依然偏低。这在无形之中制约了民办高校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快高质量民办高校建设,构建高质量民办教育体系,对促进高等教育普惠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质量发展是弥补民办高校短板的客观需要

受历史条件限制,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整体质量与不少公办高校相比还有差距,自身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教师流动性大、高水平师资匮乏。有研究者针对成都市民办高校教师流失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在选取的6 所民办高校中,近三年教师离职率呈上升趋势,平均离职率在10%以上,峰值为16.2%[10]。在职称结构方面,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师主要以年轻的硕士为主,科研能力较弱,因此,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以中初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匮乏且流动性大的特点。二是优势学科不突出,教学改革创新性不足。当前,许多民办高校为保证生源数量,在学科布局上一味追求“大而全”,尤其是热衷于开设一些热门的专业,但又缺乏配套的师资和教学条件,造成培养出的人才社会认可度较低,陷入“质量洼地”。在教学改革方面,由于民办高校缺乏高水平教学团队,很难满足学校改革创新的需要,教学成果也无法与公办高校相提并论。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 年)》,在教师教学竞赛获奖方面,公办高校的校均获奖数为18,民办高校的校均获奖数为3,且在排名前200 名的高校中,仅有1 所民办高校入选[11]。三是科研能力不高,服务社会能力偏低。民办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等限制性因素,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普遍较弱。根据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高校的数据统计,在立项数前200 名的高校中,无1 所民办高校。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如鼓励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民办高校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支持民办高校创建现代产业学院,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许多省份也相继出台支持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的举措,例如,上海市建立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民办高校内涵发展;海南省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放宽办学准入条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2022 年8 月22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下达需要加强建设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进展核查结果的通知》,目前我国已有7 所民办高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浙江、海南、江苏等省份还确立了一批民办高校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未来,将有更多民办高校通过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而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民办高校肩负着新的重大使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必须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然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期望和需求。

(一)党的全面领导和日常监督指导相对薄弱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程中发现,我国民办高校具有显著的家族化管理特征,包括学校资产产权和资源支配的家族化、学校主要管理层的家族化、学校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家族化等[12]。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这种家族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学校快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提高学校决策的效率,也便于学校举办者加强管理,从而有效降低管理的成本。然而,从长远来看,家族化的管理也容易造成决策失灵,不利于学校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这种家族化管理模式,也让许多民办高校在党的全面领导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作用被严重弱化,尽管当前国家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民办高校党政负责人的选用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真正实现党对民办高校的全面领导。此外,由于多数民办高校没有专门的监察审计部门,一些专项工作在落实过程中也会遇到阻力。浙江树人大学党委书记章清教授认为,尽管有些民办高校的党委书记是由董事长兼任,“但在学校工作繁杂的情况下存在行政工作强化、党务工作弱化的现象”[13]。目前,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法律政策制度对民办高校存在偏颇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法律政策制度层面容易不受重视。由于民办高校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等投资行为,因此,久而久之,在社会文化认知中,民办高校通常被视为企业等盈利的“一种工具”。虽然在200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的公益属性进行了界定,但并未改变人们对民办高校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在此影响下,许多真心实意办学的民办高校也陷入低端发展的困境。此外,对民办高校的政策制度供给也存在滞后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对民办高校相应的配套缺乏实质的执行力。例如,许多民办高校的教职工尚未享受到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待遇保障,从而造成民办高校优秀师资流失率居高不下。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明确指出,“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申请政府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难以真正施行。另外,一些地域在出台有关民办高校的政策文件时,往往只是把上级的文件进行简单套用,并未结合本地区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状况,缺乏实质的指导和帮助。民办高校教师在退休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也有差别。这些都是制约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失位

“经济人”假设理论认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做出决策的目标和初衷是为了帮助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14]。作为利用非公共财政举办的民办高校,其基本的特征也符合“经济人”假设理论,即通过合理的投资回报,来促进民办高校自身的良性循环。然而,早期的民办高校由于过度关注“效益”问题,致使民办高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对缺位,许多民办高校把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主要集中在硬件建设上,对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软实力方面投入不足。在学校管理上,多数民办高校依然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决策、监督、执行等环节还不够完善。

一些民办高校面临发展困境,部分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愈发频繁,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一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由于未能及时履行出资义务,民办高校陷入长期的债务危机,办学经费入不敷出,给学校安全稳定带来极大风险。目前,在民办高校施行分类管理的背景下,已有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出现终止办学的情形,进一步诱发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加强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民办高校治理能力,对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已刻不容缓。

(四)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有待健全

虽然近年来民办高校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就,但受制于起步较晚、办学年限短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水平、管理理念、服务社会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普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民办高校的认可度较低[15]。目前,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采用的指标主要是以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硕博人才培养规模、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等,在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校的差异性。由于民办高校大多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科研成果转化、SCI、EI 等期刊论文发表上均处于弱势,无法与一些公办高校竞争,从而造成民办高校在评价中排名往往靠后。虽然目前开始探索分类评价体系,但由于相关指标设置还不完善,由此造成民办高校盲目攀比,依然走“规模化”发展的老路,忽视自身的特色,造成优势不突出、人才培养趋同。为此,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制定出一套相对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使民办高校获得相关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新时代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经历了从有到多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我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如何改变民办高校长期存在的办学实力总体偏弱、治理体系不完善、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推动民办高校从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民办高校管理者、举办者、研究者、实践者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一)坚持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组织在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中的关键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持党对民办学校(政策原描述)的全面领导。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党建工作对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始终在政治上坚持站位,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不动摇,严格按照党对民办高校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内部治理结构。在理论指导上,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引领规范日常教学活动,不断凝聚发展正能量。二是要发挥党委在学校中的战斗保垒作用。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和根本保证,严格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有关文件要求。民办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要全力支持学校党委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三是要不断完善民办高校自身党组织治理效能。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日常管理中的基层堡垒作用。同时,要在制度上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及时传达并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完成党建规定动作。此外,要结合民办高校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使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战略同向推进、同步发力,不断增加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活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以顶层设计汇聚民办高校发展动能

从印发出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到分类管理政策的实施,国家对民办高校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但距离落实落地落细,乃至形成完备的体系运行尚有一段距离。尤其是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新背景下,更离不开各级相关部门在制度建设上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新。例如,早在2010 年7 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等。然而,时至今日,这些依然成为制约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面对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对于民办高校长期存在的产权制度、分类管理、办学自主性、财政支持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等突出问题和矛盾,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从顶层设计上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理顺关系、指明方向,从而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三)优化运行机制,以协同管理推进民办高校治理效能

高质量的运行机制是保证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治理核心在于权力和资源的配置,即通过合作共赢的协同管理,促进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实现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飞跃发展。为此,需要妥善处理好民办高校内部各种权力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力边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在民办高校治理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发挥学校章程的纲领性作用。章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行动准则,它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学校性质、管理体制及运行逻辑。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民办高校的办学章程也是随着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化调整,使其适应民办高校新时代的需求。当然,章程在修订的同时,也离不开积极的落实,民办高校应通过内部组织建设,确保章程的贯彻实施。二是要建立运行高效的决策机制。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建立高效、科学的决策机制。为此,民办高校应不断优化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结构,由举办者或其代表、校长、党组织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有条件可吸收社会公众代表作为独立董事或独立理事,并依法依规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构建与政府、社会、企业间的良好关系,避免陷入家族化管理的弊端。三是加强学校民主化管理。一般而言,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四类,一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代表为投资方)、关键利益相关者(主要代表为学校高层管理方)、紧密利益相关者(主要代表为教职工和学生)、一般利益相关者(主要为政府、社会、学生家长等)[16]。为此,民办高校应建立相对民主的管理模式,使各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以此推动民办高校共同治理结构的实现,不断促进民办高校治理效能。

(四)改善外部环境,以体系建设保障民办高校发展路向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平、健康的外部环境,离不开法律和政策的有力保障,更离不开政府、社会及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尤其对涉及土地、税收、补偿奖励等民办高校切身利益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此,相关部门应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关要求,改变以往以博士、硕士点数量、国家级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占比、SCI 论文收录情况等传统指标作为评价民办高校的依据,转而建立适合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分类评价机制,从而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避免陷入同质化发展的陷阱。当然,作为民办高校属地管理的各级政府机构,应持续深入“放管服”改革,切实保障民办高校发展路向,使民办高校能够依法自主办学,不断提升其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民办高校成为地方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重要基地。

(五)坚持多方联动,以创新导向激发民办高校发展活力

民办高校要想突破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政府、行业、企业、自身等多方着手,以创新导向激发其发展活力。政府方面,应进一步引导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行业企业方面,应积极参与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不断发挥企业、行业示范带头作用;民办高校自身方面,应强化多元化发展,采取合作共赢战略,进而实现产教融合、产学合作。

一是强化自身多元发展。当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和资金来源还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其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民办高校应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在坚持学历教育为主的同时,也可通过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以自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

二是采取合作共赢策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民办高校应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采取合作共赢的策略,积极联系、主动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三是提升企业行业参与度。企业和行业是检验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主体之一,对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民办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吸收和引进部分企业和行业一线技能人员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传授更多实践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通过共建共享双方实验设施、科研平台等,促进资源的高效充分利用,不断创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企业和行业对技能型、高水平人才的实际需求。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办学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