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4-06-11孙竹青
孙竹青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广西北海,53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办教育与新时代同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党的十九大将打造教育强国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新时期,承担着新使命,肩负着新任务。2018年10月,《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类高校要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1]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高等学校评价,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2]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探讨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构建措施,旨在提升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作为新建本科高校,因其发展时间不长、文化积淀薄弱、师资和教学经费投入不够、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往往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学术传统。这使得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和模式,难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部分在模仿公办艺术高校或理工类院校,办学意识还停留在高职高专层次。公办的艺术高校由于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条件已基本保障;理工院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工程认证的背景评估中已基本成熟。因学科差异,艺术类专业很难像理工科那样细化专业指标。直接照搬和模仿对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而言会出现很多漏洞和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根据艺术类专业的特性和行业需求,创新性地构建适合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为保证教学质量,艺术类专业大部分采用小班化教学,同时,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也要求艺术类本科高校的生师比为11∶1,这就意味着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投入更多数量的教师。但民办艺术类高校往往在教师招聘和引进上存在困难,再加上引进教师渠道单一,大部分教师是硕士毕业后直接入职任教。他们虽然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经历,在学生教学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较弱。同时,与成熟高校相比,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在留住有丰富经验的名师名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导致学生缺乏与顶尖专家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名师的缺乏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可能影响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限制学校在学术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发展空间。
(三)质量评价内涵建设不深入
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性使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更具挑战性。艺术类教育所强调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拓展到工作室实践、艺术创作、表演展示等多个领域。这种教育模式更侧重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素养,鼓励他们在艺术探索中发掘自我、表达自我。 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控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如定期考试、作业评分等,很难全面评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这是因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无法简单地通过分数来衡量,更需要考虑作品的创意、表现力以及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为了更好地保障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根据艺术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首先涉及制定符合艺术类专业特点的质量标准,该标准应该充分考虑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学生的艺术创作成果、教师的指导效果、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等,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此外,评价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充分考虑艺术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避免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
艺术类专业教学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教育活动,艺术类专业教育是一种以技术训练为基础,以艺术引导为升华的术科教育。这种术科教育强调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然而,当前部分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往往将监控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而对实践教学的环节则相对忽视。这种偏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导致教学质量监控存在明显的不到位现象,问题的核心在于对个性化教学的曲解。艺术类专业教育强调个性和创新,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和规范。部分教师和管理者错误地将个性化教学等同于放任自流,认为只要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创作就是好的教学。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无论什么学科的高等教育,首先都应该符合高等教育的共性,即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术训练和人文素养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学科和专业才能形成各自独特的教育特点和优势。艺术类院校在追求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五)反馈与改进机制尚待完善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采集和分析教学质量信息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闭环,质量改进功能和问题反馈机制尚不健全。首先,在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方面,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考试表现,往往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教学质量指标,如艺术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因而无法全面评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尽管收集到大量的教学质量信息,但在信息的整理、分析以及问题的提炼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导致无法准确地识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质量改进功能和问题反馈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文化。由于缺乏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负责整理和处理这些反馈信息,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此外,民办艺术类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缺乏外部评估和监督机制,使得学校内部的反馈与改进机制难以得到有效的评价和指导,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的效果难以得到客观评价。最后,在教学奖惩措施方面,教学奖惩措施与质量改进相对脱节。尽管学校设有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往往没有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体系紧密结合,奖惩措施并没有真正起到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二、构建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虽然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在办学性质上与公办高校存在不同,但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都是社会主义大学,都肩负着服务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责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类高校要在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主动服务国家文化艺术行业的发展。[3]
(二)系统性原则
为了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应构建一个综合、闭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应该覆盖教学的各个方面,并注重输入、过程和输出之间的有机联系,确保整个教学过程在保障体系的监督和调整下得到不断完善。同时,系统应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决策组织、目标设定、标准制定、条件支持、教学流程、质量监控与评价、调控与持续改进等关键环节,各个环节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运行建立联系,相辅相成、各尽其责、通力配合。需要强调的是,该系统不是封闭的,而应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积极吸纳外部资源和接受社会监督,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学生中心原则
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教学顶层设计,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放在首位,明确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效,结合学情分析预判学生学习效果达成情况,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联系。高校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构建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新体系。[4]
(四)学习产出原则
在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至关重要。通过“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策略,强调从结果出发进行设计,正向实施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目标和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产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能力。同时,依照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信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持续改进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具备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措施,通过持续监控、反馈和评估,及时识别和纠正教学中的问题,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构建这一体系时应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应对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只有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类人才。
三、构建措施
(一)“学生中心,德育为先”,完善质量保障体系顶层设计
以道德修养为根本,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将道德培养纳入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为此,学校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并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标准的核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构建“一个理念”“三个标准”“六个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个理念”是指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以“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实现“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三个标准”涵盖国家教学质量标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教育部学位授予单位评估标准,这些标准为教学质量各个方面提供了构建和评估的基础。“六大系统”包含了管理组织与决策系统、质量目标与标准系统、教学过程与管理系统、教学条件与保障系统、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质量反馈与改进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实施和相互配合,依托管理、检查、监督、评审的操作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名师示范,因材施教”,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供给体系
在艺术教育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在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名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教学方式、艺术理解和创作经验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学质量供给体系的构建必须贯彻“名师示范,因材施教”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才能进行个性化教学。在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个性化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艺术技能的提升,还包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艺术实践,从而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尊重每名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路径,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率,更能确保培养出既具备扎实艺术功底,又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艺术领域内,无论是在创作、批评、教育还是管理等方面,都能展现出色的能力和素养。
(三)“文化引领,树立自信”,构筑长效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出发点到落脚点都指向内涵建设和学生发展。[5]在艺术学科领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艺术理念的系统性构成了该学科教育的核心。艺术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导向属性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创新的源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既有崇高审美追求又具备高尚人格修养的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理解和认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应以文化引领的理念为核心,建立一套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不断深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探索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灵感,以确保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学生艺术实践的深度,从而促进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持续成长和创新。
(四)“成果导向,聚焦创新”,打造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适应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学校必须构建一个以成果导向和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不仅学生的课程成果以传统的艺术作品或设计方案展示,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参赛奖项、荣誉表彰等显性成果,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和成果转化应用等隐性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不仅要定性分析,还要进行定量的衡量,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从传统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向覆盖全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转变,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涵盖了学生自评、同行评价、师生互评以及社会和第三方评价,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聘请来自行业、企业、高校和政府部门的校外专家担任学生导师,为学生提供业务指导、监督和帮助,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实践性。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从多个维度接受反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为学生将来的艺术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持续改进,质量提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改进机制
持续改进既是推进学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改进机制的关键目标。第一,通过定期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等多维度的评估手段,收集与教学质量相关的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数据支持。第二,根据监控和反馈获得的信息,及时将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相关部门,督促教师和相关部门改善教学方法和策略。第三,制定持续改进行动计划,包括专业发展培训、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内容更新等,明确实践职责到人,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第四,通过教学督导组、质量管理小组等机构,定期对教学活动进行内部评估,检查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强化教学质量的内部审核机制。第五,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质量文化的建设中,通过校内外部的研讨、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分享最佳实践案例,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形成一个自我监控、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最终建立长效的教学质量文化。
综上所述,构建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德育,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实施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通过文化引领,树立文化自信,确保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此外,转变传统考核方式,实现多元评价,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民办本科艺术类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持续的保障,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