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4-06-11黄艺红

教育观察 2024年7期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

黄艺红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构建实施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1]然而,高校在推进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有时会面临学科整合力量不足、课程协同配合效果较弱、课程思政建设整体不均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包含语言类、文学类、文学理论类,由于涉及科目多,内容较繁杂,构建该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也不免存在困难。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素非常丰富,能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的资源,但也不能忽视语言类、文学类、文学理论类不同课程承担的育人功能和思政目标存在差异。如果不能明确各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很难从整体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有学者提出,应“从课程思政的整体建构入手,抓住课程多样性与育人一致性的特点,构建各门课程相互协同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2]。本文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7门主干课程,通过课程整合、整体规划和党建引领三路径结合,全面保障7门主干课程的思政体系构建,能有效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课程的思政建设。

二、课程整合:对思政内容进行关联性拓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研究理路各有不同,其思政目标也各有侧重。关于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成果展示,目前主要集中于对一门课程或性质相近的系列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探索。“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政是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其中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课程思政的设计问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问题、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问题。”[3]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以达到协同教育的效果。以7门主干课程为基础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能有效破解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性不足的难题。

第一,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启动该专业主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对7门主干课程的内容进行关联性拓展。7门主干课程内容多、专业性较强、知识点复杂、学习难度大。一方面,积极建设汉语言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教师研讨、学习、借鉴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做法提供平台。如运用同课异构实践、专题问题研讨、分享优秀思政教学案例等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磨课、评课和说课,打破教研室界限、打破课程界限。另一方面,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内容整合方面设置具体要求,不断深化课程的思想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覆盖7门主干课程,确保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可操作性。

第二,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构成的基础性质和核心要求,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融合点,剖析7门主干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库”。首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这7门主干课程贯彻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学与红色文化,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天然优势。其次,在科学合理的设计下,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库”,对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的教学内容。最后,思政教学团队要密切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事件,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资源库,对专业课程资源实现有效统筹。

第三,明确7门主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任务、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探索思政要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维度与有效路径。通过修订教学大纲、调整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完善考核体系、优化教学方法,一课一案,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主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逐步实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系统的、整体的“思政化”处理,确保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贯穿于本专业的整体课程。

三、学科规划:“三位一体”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提出“三全育人”,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教育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已在各大高校广泛开展讨论与实践。当前,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思政建设主要是自由探索、独自完成,各门课程普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有些学科和专业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还存在各科和各门课程的思政建设缺乏规范化、体系化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认为,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课程思政资源的统筹规划,坚持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强化课程协同效应,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对于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第一,价值塑造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思政资源,在建设“思政元素库”的基础上,推出思政教学范例。首先,各教研室要组织课程思政研讨会,梳理零散分布于教材中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教学范例,设计主题单元,拓展专业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内容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转化。其次,各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要从7门课程的人文属性中,总结概括出国家精神、民族气质、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环节,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协同共进,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

因此,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课程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激起学生的“四个自信”;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现代汉语课程时,可结合“四史教育”开展。例如,讲述“新文化运动”可以《新青年》杂志为例,侧重《新青年》作家群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的使命、把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有机结合起来等,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学生自觉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学的斗争精神。再如,关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下意义、让中国故事“走出去”的话题,可在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课程时展开讨论。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同时,促使他们对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进行反思,确保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顺利达成。

第二,知识传授方面,坚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根据专业特点从课程设计入手,深挖地域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积极培育并形成课程思政品牌。例如,广西师范大学所在地桂林,抗战时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大批作家云集桂林,大量文学作品在桂林出版。学习桂林抗战文学既有全国意义,又有地域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在桂林从事文化抗战工作,本身就是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生动体现,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现代文学与桂林抗战结合起来,将弘扬抗战精神、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既能凸显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又能切实推进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思政建设。

还有“独秀作家群”和“新西南剧展”,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结合地域资源和学科优势成功开发的、知名的学科品牌和教改范例,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已取得一系列丰富的教研成果,有良好的社会反响。任课教师以专题嵌入、元素化合、隐性渗透的方式融入这两个典型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思想品德修养。在讲授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时,还可以结合西南方言的发展历史和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展开,加深学生对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总之,要充分发挥团队所在学科的优势,深度挖掘在专业知识中能够彰显区域特色的思政元素,这有助于构建有体系、有品质、有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第三,能力培养方面,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由于现阶段对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同专业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不均衡等问题开始凸显,只是建立“思政元素库”、提取思政教学范例,很难全面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知识及良好人文科学素养的人才,应当将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本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要紧密围绕“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切实推进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高等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本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从理论导向到现实导向都应符合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以叶圣陶等优秀的文学家、教育家为教学范例,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使师范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敬业精神,自觉主动地开展师范技能训练,避免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任课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课程思政既是贯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又是要求在所有课程中都要贯彻执行的教育理念”[4],师范生接受了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在教育实践环节和将来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岗位,都能够有意识地以课程思政为目标,优化中学语文课程内容,巧妙地将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活化教学过程,有效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对课程改革影响较大的新理念,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必然要走向系统化整体化。”[5]通过统筹学科课程思政资源,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方式,实现7门主干课程全覆盖,能有效解决专业整体设计不足、思政教学效果不明显、缺乏学科顶层设计的问题,对于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育人的新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四、党建引领:构建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以党建引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探索“党建+课程思政”新模式,实行学院党委、学科各部门和各教研室的协同联动机制,为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可能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理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实施手段,进而有效完善课程思政整体建设的保障体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深入推进本专业全部课程的思政建设。

第一,结合学科优势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例如,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这一文化品牌,多年来持续推动优秀剧目在全国各地展演,在社会掀起读经典、演名剧的热潮,对于地方高校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典范作用,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达到了“三全育人”的目标。以“演剧”形式开展党课,可将部分文学作品、红色经典改编为话剧,由师生合作演出,共同品味文学之美。在感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培育和价值塑造得到强化。此外,广西师范大学的桂学博物馆是以广西历史、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学术型博物馆,包括文化广西、文化桂林、八桂学术、广西文学和桂林文化城五个专题馆,全面展示中华文化的广西贡献。[6]可以说,桂学博物馆还是一个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实践实训的优质平台。党建活动以参观桂学博物馆的形式开展,能使党员师生近距离和直观感受广西历史文化沿革、广西的文教事业、广西的抗战贡献等,这既是支部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相关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保障(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更是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值得推广和借鉴。

第二,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政治学习与课程思政学习融合。首先,明确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党建工作内容,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主题宣讲活动,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发挥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与任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息息相关,各教工党支部在切实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人人讲党课”制度,要求人人听党课、人人讲党课。党员登台讲党课的主题内容可以围绕自身课程思政的工作经验和感想展开,使政治学习与课程思政学习深度融合。一方面,提高教工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思想水平,进而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强化教工党员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主动帮助其他授课教师提升思政水平,全面助推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掀起党员带头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

第三,充分发挥党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力量。首先,要打造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这是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保障,各科任课教师单打独斗无法独自完成。支部党建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与学科建设和教研室建设是并行不悖的。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可邀请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教工支部书记、各教研室主任、7门主干课程的专任教师、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召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全面指导。其次,由学院党委书记、教工支部书记、学生支部书记和辅导员担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顾问,请顾问对各门课程思政资源的选择和应用进行指导、提出建议,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最后,文艺学教研室的教工党员要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对接、联系各教研室,成立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指导小组,促进各教研室优势互补,贯通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确保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一体式互融。

需要注意的是,思政元素的精准挖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准备,思政元素的准确使用、思政范例的适时引入是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保障。党建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能有效提高党员师生的政治觉悟。一方面,教工党员带动其他任课教师立足当前的社会实际和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点,有的放矢,促进各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另一方面,学生党员进一步深刻认识到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传递榜样的力量,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促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总而言之,学院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作出总体部署,以党建引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上下联动、各方配合、良性互动,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避免出现“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又激发教师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凸显学科优势与特色,成为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有效保障。

五、结语

本文尝试破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遇到的困境和难题,提出精选7门主干课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注重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层次性、关联性和可融合性,从课程整合、学科规划和党建引领三方面入手,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本专业全部课程思政实效化和高水平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课程互动、资源融合、开放动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猜你喜欢

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