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教学法在康复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2024-06-11刘雪枫

教育观察 2024年7期
关键词:体验式功能障碍康复

曾 奕,伍 娟,张 琪,刘雪枫,韩 平

(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传统讲授式教学作为课堂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需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在课堂中融入多样化、启发性强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研究将康复课程实践与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融为一体,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康复实践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具体实施过程、考核方式改革、应用难点及创新性等,以期为更多康复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

(一)康复治疗实践教学现状

康复治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多种技术和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和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标准以及《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教学指南》均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在康复治疗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均受到教学形式和环境的限制,学生缺乏深层思考和建构知识的机会。首先,教学实践的物理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课程常规实践场所通常为实训室,实践环境、形式固化且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类别的实践需求。其次,传统课堂信息传递往往是单向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和指导,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这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1]最后,康复的主要服务群体为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疾病、儿童发育疾病、内科及老年病等功能障碍人群,需要治疗师具备以人为本、同理心等职业素养。[2]如何把感性的人文培养融入理性的技术学习,促进学生对残障人群的深度认识和关爱,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当前康复治疗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开拓系统全面丰富、多元化的康复实践教学方法刻不容缓。[3]

(二)体验式学习与康复实践的融合

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转化来创造知识的过程。[4]体验式学习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具体经验,学习者经历具体、新的体验或情境;二是反思性观察,学习者基于现有知识对新经验进行反思;三是抽象概念化,学习者反思产生新的想法或优化现有的认知概念,从经验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是概念运用,新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新的体验,学习者将新想法在后续实践中加以应用。这四个阶段层层递进,学习者体验具体的经历,并观察、反思这段经历,然后学习者将体验和观察到的事物抽象概念化并形成自己的观念或结论,从而在未来的真实世界中运用其习得的知识或技能。[5]

体验式教学正是基于该学习理论发展而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通过创造具有实际意义和情境化的学习体验,强化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发展。[6]体验式教学法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8]而在医学教育中,学生可通过病例模拟等体验方式,形成自己的观念,并在未来的真实世界中运用其习得的知识或技能,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病患的真实状态。[9-10]

本研究基于康复作业治疗课程环境改造与辅助技术,探讨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课程通过调整内容和授课场地,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进行功能障碍人群的角色扮演,在实际的社区环境中进行探索,亲身体验功能障碍人群社会参与,理解功能障碍人群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健康需求和情感体验,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践教学应用

(一)学情分析

本研究选择康复作业治疗专业学生作为教学改革对象。

1.知识结构基础

学生已完成康复医学概论、作业治疗评定理论与技术、人体发育学、神经病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前序课程,已对医学基础、康复治疗基本理论及疾病、障碍的评估和治疗等知识有系统的认识,知识架构完整、扎实,这有利于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但由于临床实践机会有限,大部分学生与功能障碍人群接触不够充分,对社区功能障碍的病人如何重新适应社区环境缺乏直观认识。

2.学习能力和态度

康复作业治疗专业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牢固,具备一定医学逻辑思维能力。此外,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能查阅各类图书、文献资料等,基本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思想活跃。课堂气氛良好、互动氛围充分,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参与课堂讨论、自主学习,为实地教学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教学目标

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与应用,达成以下目标。

第一,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丰富教学环境,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达成学习的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准备阶段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学习能力、态度,课前设立学习通平台,共享前期录制的授课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料。基于体验实践的内容模块,提供教学辅助书籍《辅助技术与环境改造》,更新知识体系。设置课外学习资源模块,上传往年优秀实践案例,提供与功能障碍人群出行、社会参与相关的视频、学习资料、思考题,开放虚拟仿真试验项目平台,学生提前进行新内容的预习,带着问题学习,启发思考。此外,开放线上讨论区,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即时反馈,学生也可互问互答。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功能障碍人群社会参与必需的基础技能、潜在困境等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体验实践打下基础。

2.课堂实施阶段

课程基于体验式学习的特征,构建实践内容四个阶段。

体验式学习阶段一:参与体验式情境,经验习得。学生2—3人为一个小组,选择校外若干公共场所,包括但不局限于学校周边区域的商场、社区、交通设施等公共区域,涵盖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代表性地点,进行轮椅使用者、步行障碍者、视觉障碍者等功能障碍者的无障碍环境出行模拟体验,同时以小组形式调查及走访,完成系列实践任务。在无障碍出行的体验式活动中,学生需设身处地地站在残障人士的角度,全面感受残障人士出行时面临的问题。在体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与不同人群接触、交谈,促进其沟通能力、自我探索能力的提升。

体验式学习阶段二:促进反思性观察。在无障碍出行体验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需基于自身扮演的角色了解该功能障碍群体对环境的需求,明确不同功能水平与环境参与难易程度的匹配度,以便今后为功能障碍人群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学生需描述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应用现状,并对无障碍环境进行量化评估,形成并呈现系列调查报告。

体验式学习阶段三:理论整合,形成自我认识。首先,学生基于调查和评估结果,融入自身对无障碍环境与残障人士社会融合的认识,针对现状提出改善或优化策略。其次,学生在进行无障碍体验时,需分析残障人士参与社会时所需功能水平、使用不同类型的辅助器具(如轮椅、手杖、肘杖、盲杖等)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正确选择、使用助行器的重要性,为后续辅助器具、轮椅评估和训练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无障碍体验可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和挑战。通过尊重与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学生可以培养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同时,通过体验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为患者着想,提供更贴心、人性化的服务。[11-12]

体验式学习阶段四:付诸行动,创造运用习得的知识。基于不同维度的体验式实践内容,拓展学生第二课堂,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首先,学生可以进行残障人群和无障碍环境知识科普,号召公众关注功能障碍人士,加深公众对无障碍环境、辅助器具应用的认识。其次,基于实践,学生针对不同功能障碍人群(如使用助行器的老年人、脊髓损伤患者等)在社会参与中的风险因素和环境需求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对功能障碍与环境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索,扩展知识面和科学视野,培养科研思维。最后,学生可以前往儿童福利院、养老机构等地,将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服务结合起来,亲身感受与体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过程,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综合实践能力,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自己主导课堂,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生成自己的理解,并加以创造性应用,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3.课堂考核阶段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自主探索能力等,其学习评价方式应与传统方法有所不同,需根据实践表现、体验进行多样化考核。[3]本课程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参与度:主要通过体验活动、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参与情况,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使用实践课堂观察表来评估学生的实际表现。第二,实践报告:学生需对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并以图文等形式提交报告,教师可综合了解学生的实践全过程。第三,知识应用和拓展:通过模拟情境中的任务,测试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让学生基于问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并对其实践的临床辩证思维、评估分析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第四,学生互评:学生在学习通互评实践报告,反思自身在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实现同伴互学互助。第五,情感素质:教师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价值感塑造、职业素养、人文关怀等。此项评价不计入成绩,主要用于后期实践教学的反思和优化。

三、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反思

(一)应用的难点

1.学生参与度的差异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然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可能因某些因素无法充分参与实践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并适当调整活动方案以确保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的限制

在前期的实践活动中,校外开展体验式活动受场地、设备、人员的支持、安全性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充分满足体验式教学的需求,这也给实践范围的拓展带来一些挑战,需要社区人员协助指导带教以全面考虑学生室外实践的需求。

3.课程内容的适用性

体验式教学仅适用于课程部分内容模块,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的内容可能不太适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灵活选择、匹配合适的实践教学形式。

(二)应用的创新性

1.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情境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创设目的性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通过“线上虚拟环境实践—线下真实环境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建立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2.以体验为中心,融入思政元素

通过亲身体验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过程,学生可深刻认识残障人士需要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及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等医学人文关怀,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此外,在体验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以探究为核心,强化专业理念

学生可充分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人类健康与疾病不仅受到生物、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功能障碍,强调在康复过程中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需求,强化康复中的全面观和个性化,为后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与康复实践教学的融合可充分促进课程价值的实现。体验式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增强学生的感官认知,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学习效果。此外,实践体验推动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成长,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发展,为后续康复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实施过程中还有些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如实行全面的督导,推动实践环境、活动的多样性等。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康复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和优化策略,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参考。

猜你喜欢

体验式功能障碍康复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高血压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