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研究
2024-06-11朱美华郑雁玲
朱美华,郑雁玲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对国家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响应,也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搭建产教双方深度融合发展的平台,加强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的紧密相扣一体化发展。[2]这是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始建立产业学院,对接社会发展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已出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支持产业学院建设,并出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将现代产业学院整体建设方案纳入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改革人才选聘、人事管理、师资培训及挂职锻炼、考核激励等方面政策,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2022年我校物流学科带头人与京东物流签订了合作协议。本文拟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探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紧密
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与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两张皮”的现象。部分高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并没有配合产业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许多课程甚至与实际发展脱节,从专业到教师再到学生,仍在陈旧、脱离实际、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中循环。产教融合未达到深度融合,高校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紧密。现实中很多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都是由高校主导,企业协助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度不高,主导性不强。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状态,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尚未找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目标不一致。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迫使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无法落到实处,最后成为学院建设的瓶颈问题,而企业却认为事不关己。
(二)难以克服传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影响
首先,高校成立现代产业学院的目的是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现代产业学院必须体现产教融合的特点和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传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人心,高校在进行办学时,往往会发现自身办学的思路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路不一致,在考核目标和人才引进机制方面甚至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与改革。由于部分高校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仅仅依托一个学院或者一个专业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其建设能力是有限的。同时,从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会把重心放在理论知识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而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后,高校缺乏系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导致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的特点和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
(三)高校教育人力资源存在局限性
一些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未面向社会或企业、政府获取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建设的步伐依然停留在高校内部事务层面。部分高校和企业在合作培养物流人才过程中未充分利用企业人才,而高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较低,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较少,顶岗实习机会不多,企业讲师进高校也较困难,高校和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最终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与企业和行业缺乏互动,教学水平也有限。以往在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企业仅开展前期合作的座谈会和软件验收前的培训会,在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方面缺乏共建意识和具体方案,一些现代产业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因缺乏优质的教育人力资源而停滞不前。
二、 培养方向
现代产业学院区别于传统的产业学院,其建设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科学把握人才培养能力要义宗旨,彰显产教融合优势特色,汇聚多元一流办学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目前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是国家“双一流”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也紧追物流工程“双一流”专业建设的步伐在不断改革创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应明确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引领”上。
(一)引领人才培养
现代产业学院应积极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释放出科教活力和资源优势,建立起紧密对接物流的产业链、创新链,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水平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应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努力提升物流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3]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要以人才培养为终极目标,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积极作用,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我校京东供应链产业学院的建设是推动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有效形式。学校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交通物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汇聚地方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引领技术创新
现代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核心功能于一体。[4]其中技术创新是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动力源泉。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聚焦地方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致力于解决物流企业技术迭代、物流产业升级、区域创新的核心物流问题和关键物流问题。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实现高校知识的溢出并且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物流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才能够具有可持续性。学校将长期坚持“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在引进物流领域先进技术的同时,联合高校科研能手积极探索企业技术创新难题,使技术创新成果既能为企业解忧又能带动学生积极创新和思考,与行业最新技术发展需求接轨。
(三) 引领社会服务
现代产业学院要紧密联系产教双方的供求信息,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发挥其具备新发展动能、新应用人才、新产业竞争力的独特优势,为社会服务。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与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合作兴办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互动双赢的实体性的协同育人平台,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紧密相关,高校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产学研的智慧和力量。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应想地方之所想、急地方之所急、解地方之所难,找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双向需求。
三、创新与改革措施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亟待创新与改革,高校需重新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明确构建思路和建设目标,探索与实施改革措施。
(一)变革学院的主政模式
学院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大学功能的最终承担者。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要以学院转型发展、教学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把改革的重心下移到学院的层面,形成一种倒逼的机制。在实践层面上,要努力实现院系组织模式的创新,打破高校内部学科专业的壁垒和政策的壁垒。围绕国家和区域物流产业布局关键要素,组织创新催生出高等教育物流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的变革。产业学院执行委员会负责学院教学实训、教材开发、设备管理、文化建设等;定期组织对外交流、师资培训、行业竞赛、横向课题及知识产权成果输出等,推动物流专业建设进行完善和优化升级。
(二)创新物流教学体系
现代产业学院需要校企合作建设,应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企业要加大投入,创造新的在校实习机会,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聚焦产业链,精心打造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意一体化的平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的有效衔接。首先,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与京东物流教育团队共同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物流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标准相对接。其次,共同打造物流课程体系,构建开放的在线精品课程平台,开放企业线上平台,将京东相关职业通识课程面向学生开放。最后,建立物流实训体系,通过共享物流行业技术和物流设备,借助真实的物流业务场景,将京东物流技术和实际生产项目引入学校。
(三)变革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现代产业学院应突破资源依赖,打破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惯性思维,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物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同频共振,创新物流人才培养路径。[4]以京东产业学院为核心,打造综合实训平台、教师培训平台、科研共创平台,支持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现代产业学院要围绕物流产业发展创新的需求,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快速迭代的优势,优化高校物流学科专业结构,对接物流技术升级,最终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任务式、项目式、探索式的教学新模式。在物流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现代产业学院聚焦物流技术迭代,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整合企业资源,根据企业级标准搭建基于真实生产流程的物流实训平台,兼顾专业实训教学和业务实战。[5]
(四)集聚多方优质资源,优化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不应局限在校园内或专业内部,应坚持校、企、政协调共进,汇聚优质资源,建立多主体系统稳定有序的管理架构,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发展。一方面,要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产教融合扩大产教双方优势。强调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行业和企业,他们是重要的办学主体。深化产教融合,释放科教活力和发挥资源优势,就要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企业重要的主体作用。现代产业学院所构建的多主体协同育人共同体,可以重塑高校产业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制度安排,如由理事会、管委会治理等治理模式为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提供坚实的机制保障。另一方面,要构建区域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发展机制。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我校应走出去,学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挥现代产业学院在区域乃至在全国范围内的辐射影响。
(五)创新物流教师队伍
积极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双师双能型”高校教师队伍,同时将产业教授、讲师纳入产业学院教师队伍中,融入大学体系中,打造一支稳定、有活力、懂技术、实践能力强的优秀的教师队伍。现代产业学院的师资团队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资共同组成,企业师资均从企业技术骨干、中高级工程师、行业领域科研专家中抽调。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课程平台的建设,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对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校企合作交流、实训系统平台的培训等,以此来培养骨干教师,加快学校“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促进我校“双师型”师资培养,京东产业学院建立了覆盖物流专业领域的教师实践流动站,制定轮岗培训计划,可接受学校教师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并出具挂职锻炼鉴定及职业能力认证证书。学校实训基地可支持或承办京东组织的相关领域的技能培训及职业赛项,并制定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聘请相关领域专家为产业导师,实现深度产教融合。
(六)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是关键。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课程体系中落实,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方要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修改。企业应充分运用自身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指导与帮助,同时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和岗位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其纳入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和产业的支持、企业的参与。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高校应明确建设目标,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以“三个引领”为方向指导,通过变革学院的主政模式、创新物流教学体系、变革物流人才培养路径、集聚多方优质资源和创新物流教师队伍等创新与改革措施,深化产教融合,努力为社会输出真正的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