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成果评价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

2024-06-10卢成绪

中国标准化 2024年9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摘 要:科技成果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产出,对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科技成果评价应运而生。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工作模式及途径,详细阐述科技成果评价提质增效工作需求。通过分析我国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小企业面临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讨科研、标准和产业化“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以期推动科技成果真正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9.001

1 推动科技成果评价和产业化工作背景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不断加剧,科技成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成果评价作为引导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引起产业界广泛关注。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明确指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应当积极地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在优化改进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努力营造鼓励科技创新、追求卓越的良好创新生态环境[1]。同时,努力推动创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有效融合,使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评价的工作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进而促进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从而助力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昌盛[1]。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国家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研投入得以不断增长,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持续攀升。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 0万件的国家。《中国科技成果年度转化报告》也显示,在企业创新活动保持活跃的同时,我国每年通过评价的科研成果超过3万项,科技成果评价涉及的专利达100万项。然而,这些成果中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比例仅为20%,而真正能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的成果更少,占比约5%[2]。

为了全面落实国家科技政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搭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桥梁,紧扣服务宗旨,布局科技成果评价、技术标准研制和科技进步奖励,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科技成果评价为抓手,助推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组织开展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已成为服务国家科技成果登记、国家科技奖励推荐、促进成果转化以及项目产业化的重要依据,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2 科技成果评价原则与开展模式

2.1 開展科技成果评价遵循原则

为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服务质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工作部署,在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具体工作中着重坚持四项原则。

一是强调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及贡献为主导的评价理念。科技成果评价应发挥关键引导作用,全面细致地反映该成果创新质量、转化成效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切实贡献,从而增强优质成果产出与高效运用。

二是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基于科技成果多元化价值特性,精准制定评价标准,实施差异化多层级评价,以提升成果评价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解决分类评价体系不完善及评价指标单一、标准量化及结果趋利问题[3]。

三是明确政府与市场定位,平衡二者关系。科技成果评价应充分发挥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功能,同时发挥好政府调控作用,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推进技术市场建设,以此构建包含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资融资机构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各评价主体活力,营造有利于成果评价创新的宏观环境。

四是尊重科技创新客观规律。遵循科研递进与成果分期原则,创新评价方法,强化中长期考核、后评及成果追踪,引导科研力量集中精力于深度研究和重要创新,确保科技成果价值尽早被识别并实现。

2.2 科技成果评价模式与途径

科技成果评价是一种对科研成果进行全面、精细化的质量评价咨询过程,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当前研究中有四种科技成果评价模式与途径可以对科技成果作出更全面、客观和精确的评价。

一是基于专利评价的模式。该模式以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为基础,评价科技成果的完成度、科研人员的贡献以及科技成果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二是基于市场前景评价的模式。该模式主要考虑市场需求和销售数据来判断科技成果的市场潜能,从而辅助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具体而言,该模式需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人力优势,形成产学研合作,打破制度和机制的限制,强化创新,为各类组织提供丰富的公益服务。

三是基于技术指标评价的模式。该模式专注于科技成果的技术指标评价,以评价其各方面的价值。例如,目前已经颁布的科技成果评价国家标准,如GB/ T 22900—2022《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GB/T 41619—2022《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基础研究项目》、GB/T 41620—2022《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应用研究项目》、GB/T 41621—2022《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开发研究项目》和GB/T 39057—2020《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指南》,可以为科技成果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团体标准评价更为灵活并突出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如T/CSPSTC 3—2017《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体系》为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评价准则、指标与方法,适用于各类组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有助于提升和改进其产业化能力[4]。

四是基于科技成果共享平台评价的模式。该模式借助科技成果共享平台,综合评价科技成果的应用效益和用户反响,以便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认证的顺利通过。另外,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企业可以正确把握国内的主流发展方向,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政府、社会方面的认可和扶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需要对其进行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和绩效为核心的分类评价体系,强调对科技创新成果在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五个维度上的准确评估。这些政策导向不仅为科技成果的全方位评价提供了明确指导,而且也为科技成果评价五元模型的确立与运用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3 科技成果评价提质增效工作需求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方式和机制可以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持。针对科技成果评价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提质增效,还应在以下方面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评价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指南,例如GB/ T22900—2022《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和GB/T 39057—2020《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指南》等。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需依据科技成果的创新程度、转化学术绩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实际效益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充分兼顾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产业链衔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各因素,力求全面且精准地评估科技成果的相应价值。

二是建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专业的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拥有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评价团队,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流程,包括委托受理、制定方案、组织评价、交付报告等阶段。保证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公正性、严谨性、客观性。

三是引入市场化导向的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引入市场化的评价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判断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效益化和资本化的潜力。

四是加强科技成果產业化的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同时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 “科技成果—技术标准—产业化”协同发展模式

3.1 面向产学研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

我国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不同的产学研主体针对各自特点形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同典型路径。

国有企业资本实力雄厚、科研力量充足,同时在科技成果研发中具有丰富资源。国有企业一直积极开展国家和行业研发项目,且拥有完备规范化人才团队和高效运转成果转化机制。国有企业对科技成果需要实施分层分类管理方法,对不同级别、不同领域内的科技成果进行专门化的分类管理,从而有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产业化程度。国有企业需依据科技成果的创新程度、转化学术绩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实际效益等方面设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充分兼顾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产业链衔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因素,力求全面且精准地评估科技成果的相应价值。同时,国有企业需要立足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契合科研战略,构筑动态管理科技成果系统。依据系统,探寻标准缺口,并针对各环节科技成果进行评价以确定可转换为技术标准的科研成果,归纳标准化需求。最后,国有企业应当制定战略规划与考核激励机制,引导各省直属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逐步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部分科技成果难以接轨市场需求。具体而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更多关注理论探索,缺乏市场实际调研环节,使多数成果缺乏对市场的适应性,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可能性。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大多发挥行政职能,缺乏对科技成果可否转化为标准的评估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对此国家宜制定激励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并提供必要资金,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技术研究,使其从科研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型。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将科技成果评价全面纳入科研人员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列入科研项目任务指标。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需要积极搭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发挥双方研发实力及市场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5],从而提升成果价值。

中小企业的市场规模和资金实力有限,其管理者对科研成果评价的意识淡薄,缺少对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且中小企业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缺少核心竞争技术,严重制约了其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应用与推广[6]。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的相关政策,以及政府提供的各种资源平台,争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6]。中小企业可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协作,在企业内部开展标准化培训,增强企业人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中小企业也应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联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3.2 标准化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协同发展模式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成果与标准化互动支撑的重要体现,标准化则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要保障。科技成果产业化要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说,标准化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协同发展模式,促进关键共性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评价机制,以此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研、标准和产业化“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见图1)是一种全面的科研模式,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

首先,科研是推动标准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石。科学研究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新技术,为标准的制定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科研成果的涌现和不断积累,为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同时也为产业化的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创新动力。

其次,标准是连接科研和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标准的制定过程是对科研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规范化的过程。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规则和指导原则。通过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被应用到实际生产和产业化中,推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最后,产业化是科研和标准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产业化的过程是将科研成果和标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通过产业化,科研成果得以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标准得以在实际生产和市场中得到验证和完善。同时,产业化的发展也会反过来推动科研的深入和标准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发展。

科研、标准和产业化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模式。科研为基础,标准为桥梁,产业化为目标,三者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

科研、标准和产业化“三位一体”的科研模式应当在政策层面得到广泛支持和推广,同时在实践层面需要更加注重科研工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科研、标准和产业化的协同作用,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4 结 语

科技成果评价不仅是对技术成果的客观描述,更是对技术价值、市场前景的深度挖掘。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可以发现成果的潜在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从而加速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并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成果知名度等方面,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科技成果評价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需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建立专业化的评价机构,引入市场化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引导和支持。标准是技术经验的总结,是科技创新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过程,就是将科技成果以标准化的形式进行表达,形成各类标准和规范,可解决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关键共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应将“以高标准促进产业化,以产业化凝练高标准”的理念贯穿始终,使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并融合促进持续提升。

科技成果评价能够为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和权益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科技成果评价不但能够帮助推广科技成果,提高成果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而且还能够帮助识别成果的实用性和可产业化性,从而提升成果的转化率。

科技奖励是对科技成果价值和影响的评估,以及对科研人员的肯定和激励。通过科技奖励,可以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彰显其社会价值。

科技奖励也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探索精神,推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奖励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可以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和潜力进行评估,从而选择适合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扶持和推广。同时,科技成果评价也是申报国家科技奖励的依据。科技奖励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科技成果评价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而科技成果产业化则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成果真正发挥其经济价值,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也为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来则鸣,刘小溪,王欣,等.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创新途径探析[J].农业与技术,2023,43(23):173-176.

[2]孔凡文,齐燚卓妍,李丽红.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392-397.

[3]陈航伟,孙立永.河北省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7):78-82.

[4]标准化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评价通则:T/CA B 0127—2021[S].

[5]李婳婧,谢秋琪.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现状分析与路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3):101-106.

[6]高京,王德成,李海斌,等.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发展现状与典型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8):185-190.

作者简介

卢成绪,硕士,标准化工程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责任编辑:张瑞洋)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
浅析信息化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
天津市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园管理经营模式探索
创新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
完善转化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