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

2024-06-10刘旭蕊

大观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文化

刘旭蕊

摘 要:中国古典舞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戏曲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历代舞蹈家的努力,如今已经形成一套日趋成熟的舞蹈体系。其中,“圆”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表现形态,无论是舞者姿态还是身体运动的路线都体现着“中正平和,圆韵神通”之美。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舞中“圆”的运用,进一步探究“圆”文化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文化;审美特征

据史料记载,几千年前中国就产生了“圆”文化,其经过岁月的打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趋向。无论是尊崇“仁爱”“大同”的儒家,还是推崇“太极八卦图”的道家都有着对“圆”文化的认同。中国古典舞在历史长河中,始终贯穿着“圆”文化,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中的形是指一切外在语言,即身体动作、体态以及舞蹈构图等,这里的形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一种状态。身韵中“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被广泛应用,并遵循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原则,这些方面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涵,加之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古典舞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风格。舞者的姿势及身体的运动轨迹都是在“圆”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对于舞蹈动作的要求、舞者对身体节奏的控制等都与“圆”有深厚的联系。因此,中国古典舞中形的艺术特征无疑以“圆”为首。“圆”能用来描述舞动中线条间的关联,对线条而言,它们之间存在着无法分割的关系。因此,中国古典舞艺术又被称为“画圆的艺术”。

(一)内在静“圆”

“圆”对中国古典舞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在静止不动的姿态造型中蕴藏着“圆”文化的奥秘。舞者在塑造静态造型时,身形体态与肢体线条均展现着静态“圆”的运用。例如中国古典舞的经典造型“双山膀”,舞者的肩、肘、腕顺势呈圆弧状,双臂起势、圆流周转,形成一个大圆,舞者手指作为手臂的延伸部位,手腕向外按压、虎口呈弧形外推、指尖不断延伸向外,使手部姿态形成一个小圆。大圆与小圆凹凸有致,达到大圆套小圆之美,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出舞者圆融优美的姿态造型。舞者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实现手腕灵活自如、指尖柔美延伸,形成静“圆”姿态的肌肉记忆,为后面的动“圆”起势做准备。如周思涵编导的女子群舞《梅·花开》中,第一段慢板演员摆出圆形造型,外圈演员运用道具扇子作花瓣在胸前绽开,内圈的演员合扇,以胸腰为圆轴画圆,展现出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花心,外圈与内圈动静相衬,实现静态“圆”到动态“圆”的过渡。

(二)外在动“圆”

中国古典舞在外在形式上一直遵循“三圆”原则,即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和路线。其具体表现为动作姿态以“圆”为特征以及舞者动作的运动路线总体呈现圆形轨迹。首先,舞者姿态的主要特点是其对圆形的凸显,这主要体现在以腰为轴来完成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由此赋予古典舞身韵圆滑顺畅之美。“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是这一过程的动作要求,即以腰为轴,“圆规式”带动身体转动,划出圆的运动轨迹。其中,立圆主要利用腰部及上肢进行画圆运动,运动路线像圆滚滚的车轮一样,快慢交织的“风火轮”动作就是典型的用身体完成立圆的运动路线。例如中国古典舞经典作品《点绛唇》的动作设计就极大地体现了“圓韵神通”,以作品中舞者的“涮腰”为例,舞者从头到手再到腰部的整体曲线都体现着“圆”,整个运动轨迹圆润饱满,演员以“小五花”为起范儿动作,使整套动作充满流畅之美。编导通过精心设计,展现出“圆”的走势。再如身韵中以腰为轴心,腰与手相配合的“云手”“风火轮”“双晃手”等动作,腰与膝配合的“涮腰”“扫堂”“旋子”,腰与脚配合的“圆场步”等典型动作都体现着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审美特征。其次,舞者运动轨迹也遵循着“三圆”原则,如轻如羽毛的“圆场步”,舞者需要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上肢端正,双脚平稳而轻盈,通过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最后到脚尖的碾步轨迹展现“圆场步”的圆润流畅。如由戴爱莲编排的舞蹈作品《荷花舞》,就运用了大量的“圆场步”,舞者步伐轻巧、速度均匀、体态轻盈地凌驾于荷花之上,呈现各种变形圆的运动路线,实现舞台空间的最大调度,最终将美丽的荷花仙子图呈现在观众眼前。

(三)气韵中循环往复的“圆”

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审美特征不只体现在舞者的外在动作姿态,内部气韵也在不断走“圆”。在中国古典舞中,“气”是气息,“韵”是韵律,气韵是舞者在运动过程中内在呼吸与外在动作相融合所形成的美学特质,具体表现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则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运动过程的全部显现,舞者在做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内在气韵循环不断,整个动作有始有终,内外兼修,使肢体不断延伸、连绵不断。舞者在运动过程中,内部的气韵不断画圆,无形之中走出弧线式的轨迹,其将循环往复的呼吸路线与训练有素的身段合二为一,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例如在中国古典舞经典作品《扇舞丹青》中,演员熟练地将内在气韵与不断变化的动作相结合,使每次的呼吸、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圆”的运动轨迹。无论是以脊柱为轴呈立圆翻转,还是以双脚为圆心双手持平,转线为面的平圆运动,舞者都能清晰地捕捉“圆”的韵律,展现出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审美特征。

在舞蹈中,“气”属内,虽无形但却是万物之源头。只有正确地控制气息才能赋予动作活力,给予舞蹈韵律美,实现气韵的循环往复。中国古典舞极其注重气息的流畅与动作的连贯,这就要求舞者呼吸轨迹要圆,吸气从丹田提起,呼气又沉于丹田,即起于丹田又终于丹田,整个“气”在体内以圆形路线游走。当肢体以呼吸为基,二者配合则形成韵律,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气韵对应“形、神、劲、律”中的“形”与“神”。“形”为舞者外在的动作姿态,其造型千姿百态、动作瞬息万变,遵循“拧、倾、圆、曲”的原则,舞者需从头到尾、由浅入深地遵循这一原则。再者是“神”,其是指内在的心法韵律,体现为个人的气质体态,与中国古典舞中的“形”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形神兼备”,是“形”的内在驱动力。内在气韵的无形之“圆”驱动着外在肢体,化无形“圆”为有形“圆”,展现出中国古典舞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二、中国古典舞中“圆”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是人们一以贯之的追求,自古以来“圆”就凝聚了中华文化传统。“往复回旋”“周而复始”“以退为进”都是中国古典舞中所谓的“圆”。其也是中华文化中对于美的执着追求的一部分,代表了传统思想中周而复始和永恒延续的美学理念,揭示了宇宙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庄子·庚桑楚》中提道:“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其中“宇”指世间万物所存在的空间,“宙”指无始无终的时间,二者合而为一便是所谓的“宇宙观”。

(一)中华民族的“圆”文化

“圆”作为中国古典舞的符号象征,存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方方面面。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也存在于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体现。比如,逢年过节一家人要团圆,元宵节吃的汤圆是圆的,中秋节吃的月饼是圆的以及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圆润等。对于为何喜好“圆”,可以回溯至旧石器时期,与“天地方形”“天地三角形”的说法相比较,古人更尊崇“天圆地方”,认为天像一个盖子,形状是圆的,罩在方形大地之上。在此语境中,天是圆的,圆被认为是神圣的,因此出现了“圆”的图腾崇拜。此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动静结合中也渗透着“圆”的气息,“知其圆,知其所以圆”体现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在历史的更迭演变中,“圆”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渗透在我国传统艺术的方方面面,对于我国传统的戏曲、武术和音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圈,圈就是“圆”,其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历史变迁。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小圈,却又同在一个大圈。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生产劳动、生活交往中不断地划“圆”,人与人在一起就形成了“众”,人人划“圆”就形成了“地球”,人们互相合作、协调统一就构建了人类世界。中国古典舞以“圆”为审美特征,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轨迹将人与人联系起来,使其处于稳定且平衡的关系状态。这种观点被清朝学者张英表述为“天体至圆,万物做到精妙者,无有不圆。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以及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可见和谐统一就是“圆”的本质。

(二)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圆”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倾向为基础,其发展离不开“圆”的文化内涵。“圆润流畅”不仅影响着艺術家的创作倾向,还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比如,在音乐艺术中,“圆”要求旋律柔和、乐段连贯、曲段衔接自然,并且音调也要有圆形之美,即字正腔圆、音色圆润;在太极拳艺术中,“圆”要求内部气韵的轨迹为圆,气沉丹田为运气之始,经过与太极动作的配合最终又回到丹田,循环往复不断成“圆”,并以腰为轴、身体抱圆、态势走圆,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着弧线的走向和画圆的意识;在绘画艺术中,“圆”要求艺术家情融于笔、心平气和,画出的线条流畅,并能体现画中意境;在书法艺术中,“圆”要求书法家取“向势”向下行笔,即为圆折,圆折处又不露棱角,外柔内刚、提笔圆转,使字体苍劲丰满。

(三)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舞蹈艺术都有不同的审美追求,但无论如何变化,“圆”的审美走势贯穿始终。如从京剧动作“轱辘椅子”提炼而来的“云肩转腰”就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轱辘椅子”作为一种基础练习动作,旨在通过对身体腰部的精确控制和应用展现灵活、流畅的身段与美感。而“云肩转腰”继承了“轱辘椅子”固定下肢的程式,延续了“动源于内心,发力源自腰部,形态由躯干决定”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以腰部为中心的圆周运动模式。身韵中的经典动作“云手”,需要演员手臂作圆状,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揉”的动作,进而显现出“云”,呈现“揉球”的效果,使“云手”充满“圆”的饱满生气。这些动作均体现着“圆”的审美价值,是中国古典舞不可或缺的元素,“圆”不仅融入了所有舞姿动作,还凝聚在整个中国古典舞的舞姿造型与气息韵律。例如,《点绛唇》的创作者佟睿睿,她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中庸之道的理念,寻求圆满和平稳。在这部作品中,舞蹈的外部形态呈现出特有的“圆、倾、拧、曲”的律动美感,舞蹈演员多有含胸、拧腰、翻卷等肢体动作。在“圆”的部分,要求舞者体现出柔美、圆润;在“倾”的部分,要求其以腰为轴进行斜线运动、呈现画圆的路线;在“拧”部分,要求突出阴阳之间的对抗与协调关系;至于“曲”部分,则要求呈现一种平衡的动态美感。这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美学追求,将中国文化艺术对“圆”的审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舞蹈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舞把握“圆”的运动规律,通过各种动作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与“圆润”体现出来,其背后蕴藏着中华民族统一、平衡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舞通过自身独特的审美韵味,内部气韵生动,外部循环往复、情感含蓄,动作柔中带刚、抑扬顿挫,将“圆”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其以“圆”体现中华民族对协调统一、平稳发展的追求,使舞蹈与中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安军.“圆”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中的异同比较[J].中国故事,2023(6):78-80.

[2]沈振宇.“气息”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运用:以作品《点绛唇》为例[J].人生与伴侣,2021(35):34-35.

[3]袁圆.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圆”在舞蹈表演中的表现与运用:以剧目《扇舞丹青》为例[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21.

[4]李佳妮.圆曲仰俯 圆之轨迹:翻身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独特审美特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2):163-168.

[5]王珍.“中正平和,圆韵神通”:中国古典舞“圆”之妙[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北京: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20:176-178.

[6]朱玉红.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当中的“圆”[J].秦智,2022(4):52-54.

[7]庄周.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2.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