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数字资源时代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新探索

2024-06-10吴瑞林

大观 2024年2期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

摘 要:在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中,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美育修养,一般会开设相对专业的美术欣赏类课程。而在艺术类高校中,此类课程应该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指导艺术类学生的创作实践。然而,当下的美术欣赏课程通常并不能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一是因为其教学内容既过于宽泛,又过于专业,进而无法吸引学生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二是由于配套教材无法紧跟时代发展,内容过于单一,图像质量较低。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网络发布展览和展品,让更多人得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了解美术作品。如能有效利用不断增加的博物馆数字资源,开设相对集中的主题式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出现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美术欣赏课程;博物馆数字资源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博物馆动态资源的主题式美术鉴赏教学创新与实践”(2022JGY17)、202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文科项目“基于‘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育人创新模式研究”(XWK2023018)、2022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新文科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艺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2022XWK09)研究成果。

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美术欣赏類课程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以及指导学生寻找、了解创作素材路径的重要理论课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此类课程不感兴趣,往往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对美术类学生的创作实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同时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艺术类院校美术欣赏课程常见问题

第一,授课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过长。时间跨度长的授课内容往往过于宽泛,导致教师无法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第二,教材内容的滞后及其插图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欠缺。更新缓慢的教材无法及时将美术界的新进展、新解读带到课堂吸引学生兴趣,再加上插图不尽如人意也使学生无法鉴赏美术作品的美,从而失去对美术作品的兴趣。第三,学生的参与度低。美术鉴赏类课程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的授课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容易进一步导致学生丧失兴趣。第四,本地美术资源不足。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部分地区的博物馆、美术馆相对欠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就近欣赏美术作品,体悟较少。

二、博物馆资源应用于艺术院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发展,越来越多的展览和展品通过网络发布,让更多人得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了解美术作品。近几年,这一趋势愈加明显。不论是东方美术作品还是西方美术作品,每年都有不少相关研究型展览问世,这种展览正是对某一具体问题最新研究进展的一个呈现。但如此丰富的资源在当下美术欣赏类课程中并没有得到系统应用,导致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博物馆的动态资源不仅能以最小的成本开阔学生眼界,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一旦掌握了收集资源的途径便会极大地增强了解新事物的兴趣,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主动有效学习。总而言之,引入博物馆的动态资源进行主题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美术资源匮乏的地区更是如此。

三、博物馆资源的数字化

据“24小时博物馆”组织报道,在很多年前,一些博物馆网站的虚拟访客数量就已经超过了现场的实体访客数量[1]。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博物馆必须考虑改变展览的形式与内容。因此,远程展览方式的问世迫在眉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迅速转向了数字模式,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2017年开始,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相继开放了新的在线资源,分享了数量庞大的公共领域艺术品的高分辨率图像版权。除了共享图片版权之外,国内的一部分博物馆将大量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此方面的代表性实践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敦煌”线上藏品展示。除此之外,近几年国内各个博物馆,从国家级到各省级都推出了线上虚拟展览,将线下的实体展览通过数字手段“搬至”线上,并配备导览语音,使观众可以跨越时空地限制欣赏到展品。大多数线上虚拟展览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展品的图像不够高清,观众仅能看到展览的大致思路和规模,但是对于美术资源匮乏地区来说这仍不失为一条重要的观赏途径。

作为代表性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虚拟展览为观众提供了较好的观感。比如,2020年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被“搬至”线上进行虚拟展览,直到如今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官网进行访问[2]。这一展览对于学生认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好的辅助作用。比如,展出的一件重量级文物——西周早期的何尊,“中国”二字就出自此件文物器底的铭文,展览的名称“宅兹中国”也正是源于此。这件器物被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上有不少铭文,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器主人为“何”,因此定名为“何尊”。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考证,释读出其铭文,部分内容如下。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3]

这场展览中另一件十分精美的器物是被称作“青铜史书”的逑盘,“上面有372字的铭文,记录了从周文王到周宣王长达200余年的历史,它和《史记》《尚书》中对西周的记载是相互印证的”[4]。除了与历史文献相符的金文以外,展览中另一件器物胡簋则呈现了实物与文献不相符的一面。这件周厉王制作的礼器造型雄奇,体量巨大,纹饰精美,其上的铭文记述了周厉王尽心继承先祖事业的努力,与史书中记载的周厉王专横残暴的形象相差甚远。

这个展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直观地展示了青铜器与金文的紧密关系。青铜器又被称为金或吉金,因此其表面铸刻的铭文被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展览采用了一种极其直观的形式展示了青铜器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在每件器物相对应的位置上,其上具有代表性的铭文以原初形态和拓本形态被展示出来。青铜器是中国早期最核心的物质文化遗存,它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浓缩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礼仪与文化,记录了中国上古时期社会形态的演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其参观展览的主要目的并非认识青铜器上的铭文并解读其含义,而是通过感受青铜器优美的质感以及它与文字紧密相连的属性,接受更为直观的美育。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金文的象形特征,生动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早期面貌。

实际上,在虚拟展厅这方面各大省级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在某些方面,比如浏览的流畅性方面似乎比国博还要更胜一筹。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丰富的民间艺术不能被很好地展示出來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这些资源往往分布在不同地区难以整合,二是它们往往被限制在特定主题的博物馆难以面向大众,而且由于资源的限制,其展陈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民间艺术的美感,也不太容易被学生接触和欣赏。广东省博物馆在2023年底呈现的展览“她们的盛装和嫁衣——珠江流域女性民族服饰展”也作为虚拟展览上线官网[5],这个展览打破了前文所提到的民族艺术向大众展示时面临的窘境。这次展览联合多家文博单位,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广西民族博物馆合办,精选了珠江流域23个世居民族的盛装和嫁衣,如常见的苗族、壮族、彝族、瑶族,还有大众不那么熟悉的少数民族,如毛南族、哈尼族、德昂族、水族、畲族女装,以精美华丽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流连,使民间艺术之美得以展现。展览开场,以制作顺序展示了服饰得以制成的物质基础,如原料棉、丝等,织布机器以及各种植物染料。这场展览让观众真正见识到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比如即使同为苗族,不同地区的女装会呈现出不同形态。展厅核心位置是两套苗族刺绣镶银女盛装,分别为雷山女盛装和施洞女盛装,呈现了不同的配色方案和服饰搭配。苗族盛装一般有着大量的银饰,银片经过捶打雕刻,呈现出飞龙蝴蝶、麒麟送子、鸟、鱼等各种精美装饰。如果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入这场虚拟展览,向学生展示民族艺术之美,相信会比纸质教材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机会,在当地博物馆进行更为真切的亲身体验,或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更为直接的接触。

四、美术欣赏课程与博物馆数字资源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利用博物馆动态资源,开展以展览为导向的主题式美术鉴赏课程教学,通过不同主题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可课前组织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线上资源,从国家和地区入手让学生清楚收藏中国艺术品的主要机构,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尤其要注重从当下最新的展览入手,利用高清资源以特定主题切入,让学生精而专地理解某一类作品。以陶瓷为例,仰韶文化陶器、宋代单色釉瓷器等均可以成为深入细致了解的主题。通过博物馆的动态资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上述器物的器型、花纹、釉色等各方面的优美之处,重新认识以往被忽视的美。这样不仅弥补了相关教材在图片数量和质量上的欠缺,解决了本地美术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最新展览了解美术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是视觉文化的时代,换而言之,当今也是读图的时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但是关键在于这种主导不能是强制性的。片面的讲解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会让教师失去授课的乐趣。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因为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可能无法解读图像的含义并且从中获得满足[6]。因此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第一时间要做的,并非向学生灌输关于某件艺术品的知识、关于某个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等,甚至有些美术教育工作者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分析艺术家、艺术作品及社会背景动态关系上。这种包含大量知识的美术欣赏授课方式往往会本末倒置,因为大量知识很有可能会妨碍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感受和欣赏。除此之外,这种美术欣赏课的授课方式或许对一些名家名作有一些效果,但是却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大量的无名作品。比如陶瓷,该如何以前述方式欣赏这类艺术品呢?这个时候运用博物馆的数字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还是以国家博物馆的线上资源为例。2023年初,国家博物馆开设的专题展览“中国古代瓷器展”为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上了解中国古代瓷器之美提供了较好的资源[7]。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融合了实用与审美,曾经一度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高度,是科技和艺术结合的绝佳载体。比如,展览中的一件鲁山窑花釉执壶。鲁山窑遗址在今天的河南省鲁山县段店村,唐代开始烧造,终于元代。其瓷器特点在于利用釉中氧化铁的不同含量烧制出不同色调的器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黑釉或褐釉上带天蓝色或月白色等浅色斑块,另一类则是浅色釉上带蓝色不规则斑块装饰。这种器物表面形成的效果与中国传统的泼墨山水画的肌理效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首先以这些瓷器的器物之美引起学生兴趣,使其进一步加深对瓷器的了解,并对瓷器的视觉效果进行转化吸收,进而融入自己的创作。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物质文化之美,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这也就达到了美术欣赏课程的最终目标。

通过广泛利用博物馆的数字资源,经过不同主题的课程积累,学生可以对中国传统物质文化有专而精的了解,并了解如何在当下在新的环境中看待古老的艺术品,从而对艺术品从形式到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会利用当下的资源进行更加自主有效的针对性学习。

参考文献:

[1]石一洋.浅谈大数据时代博物馆的公共艺术教育功能[J].艺术教育,2023(3):253-256.

[2]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EB/OL].[2024-01-04].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vr/2020zzzg/.

[3]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J].文物,1976(1):64-65,93.

[4]邹雅婷.何尊、逑盘等国宝进京展出:解锁金文中的历史密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8-25(7).

[5]她们的盛装和嫁衣:珠江流域女性民族服饰展[EB/OL].[2024-01-04].https://www.4dkankan.com/spg.html?m=SS-wPSX4k2QURq&lang=zh.

[6]费德曼.艺术教育哲学[M].马菁汝,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79.

[7]中国古代瓷器展[EB/OL].[2024-01-05].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2304gdcq/.

作者简介:

吴瑞林,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西艺术交流。

猜你喜欢

艺术类高校
浅谈艺术类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反思与建构
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析
关于艺术类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研究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艺术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艺术类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艺术类高校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关系构建
艺术类高校战略性薪酬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