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美术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奇怪的梦”课程为例
2024-06-10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刘毓昕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 刘毓昕
新课标提出,优化课程结构,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传统的教学是“就一节课看一节课”,未能站在学期甚至学段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仍然局限于对技能的教学、知识的传授,而不能使学生进行概念的迁移,在落实教学实践上存在一些不足。马芯兰老师指出,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教学意义,是将较好的知识结构转变成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是我们在教学中研究的中心问题……知识结构中的纲目是清楚的,主次是分明的,关系是紧密的,是我们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依据。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培育,不仅需要教师有自觉意识,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素养。也就是说,核心素养培育的任务,要求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核心概念、主题或任务群等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提供新的教学方向。主题式美术教学理念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理性化,能带领学生深入地发掘课程,这为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主动学习提供了实现的基础。
一、主题设计:让“鱼儿”上钩的关键
课程主题或基本大问题的确定是主题式课程的关键环节,一个好的主题或基本问题对于整个美术课程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质量的主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愿意调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获得深度学习的效果。
(一)打窝:确定主题或基本大问题的途径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主题或基本大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便于教师掌控课程,能够在自己的预设中按照计划逐步推进;缺点是教师的主观性很强,主题或基本大问题不一定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认可度不一定高。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在情境中讨论,共同形成问题中心,汇集成一个大主题或得到一个基本核心问题。学生再根据此主题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确定的主题或基本大问题,优点是学生成为主体,兴趣高涨,会更投入地参与课程,也容易与内容产生共鸣;难点是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渊博的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很强的组织能力。教师需要在关键时刻充当“领航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搭建“阶梯”。
(二)挂饵:确定主题或基本大问题的原则
1.坚持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这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总体要求一致。所以,主题的设计要具有美术学科性,坚持以美育人,落实核心素养,充分激发学生追求美、热爱美、享受美的本心,促使学生在主题的引导下提升自身审美和人文素养。
2.重视趣味性
所选主题或基本大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并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信心。主题或基本大问题的选择不可过于简单,不然,学生会失去探究的兴趣;也不可过难,最好在学生已知和未知的领域找到有意义、富有趣味性的契合点,使学生学习时感到“难的不难”“新的不新”“旧的不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兴趣。
3.突出知识性
主题或基本大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指既能兼顾旧知,也有需要探究的新知;而广度指可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能巧妙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在美术课堂上发挥个人特长,用擅长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术学习方法。
(三)抛竿:确定“奇怪的梦”主题式课程的主题
“奇怪的梦”的主题就是根据以上原则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而确定的,它是苏少版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课。本课教参中的超现实主义画派是“奇怪的梦”主题很好的落脚点,值得学生深度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梦”是非常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印象深刻的梦境。教师通过本主题式课程的探索,以“奇怪”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多角度地探索自己的内心梦境,探究超现实主义画派大师作品中“梦”的奇怪、奇妙,通过各种相关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二、实施与思考:美梦成“真”的六步骤
(一)寻梦——欣赏感知
课前,教师利用学习单推荐学生从内容、表现方式、色彩感等方面观看影视作品《盗梦空间》《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根据这些作品,学生提出自己最关心、想要在课堂上探究的一些美术问题或艺术问题,并记录在学习单上。教师通过这样的视频导学创造的情境,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索这些问题答案的热情,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梦的艺术表现方式,刺激他们的审美感知。将美术与影视相融合,通过精彩的动态作品,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各种问题,为之后的美术课堂学习种下兴趣的种子。
(二)入梦——探究了解
带着对“梦”的各种问题和想法,师生共同走进这节课,通过播放《爱丽丝梦游仙境》电影片段,营造学习情境,展开对“导演是如何表现真实与虚幻、现实与梦境”的讨论。
师:电影中的情境、画面是真实的吗?哪些画面让你觉得不真实?
生1:我认为不是真实的,爱丽丝变小了,兔子会说话了。
生2:扑克牌居然变成了士兵,手上还拿着武器。
……
师:这些奇怪的形象都是导演设计出来的。我们具体说说这些形象都是怎么设计出来的,用了什么手法?(演示文稿出示:疯帽子、兔子、扑克牌、红桃皇后、动画中的树叶)
生3:红桃皇后的头和我们正常人不一样,像个爱心,颜色也很奇怪。
师:是的,她的样子非常特别。相比于我们圆圆的脑袋,导演用了什么手法设计出红桃皇后的头?
生3:变形的手法,还把脸的颜色夸张了。
……
师:我们在表现梦中的形象时,就可以用到这些手法。
师:有些绘画大师也爱表现梦境,甚至他们还形成了一个绘画流派,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有哪些大师呢?
生:不知道。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画派不太熟悉。那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超现实主义画派。你对谁的作品感兴趣?老师和你一起赏析。
生4:达利的这幅作品,这梦好奇怪,钟看起来都化了,也用到了“变形”的手法。
师:是的,我们平时生活中的钟表是什么样的?
生5:塑料的或者金属的,平的。
之后,学生共同欣赏几位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作品,将之前探究出的艺术表现方式迁移至平面绘画作品中,并学会从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审美感知。同时,学生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较理性的思维导图记录几位大师的相关知识及艺术表现方式。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作为一幅美术作品,是会随着课程的深入不断完善,呈现出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个思维发展图、记忆形态,成为其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且,思维导图除了形象美观,逻辑清晰的图文也便于学生记忆,易引发学生的学习迁移和深度学习,提升其文化理解素养。
(三)探梦——选择深入
在对超现实主义画派有了简单认识之后,学生运用学到的赏析方法,在浩瀚的相同主题作品中寻找并确定自己喜欢的艺术大师。选择相同艺术大师的学生可以组成一组,共同深入研究大师及大师的作品。学生借助网络、传记等形式,去了解艺术家的生平、时代背景、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带着这样的背景知识,再去欣赏这位大师的作品,感知大师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思维,寻找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和作品间的风格变化,为自己借鉴大师的技法和创作观念确立方向。同时,小组成员可以将大师画中常出现或具有启发性、代表性的主题、对象等记录下来,作为研究大师的素材,也为之后的创作实践提供灵感。
根据各组对各位超现实主义大师的探究学习单,学生找出他们是如何表现“梦”独有的奇怪迷离,可以从色彩、笔触、形式、符号、精神等方面去总结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借鉴。本课时结束时,学生需继续完善思维导图,并小组合作创作一份研究记录图,在班级内进行分享、交流。
(四)追梦——临摹体验
了解大师的生平,理解大师作品的创作观念和风格后,学生就要研究使用怎样的绘画材料与工具,研习大师的表现技法,有针对性、有目的地选择临摹大师的“梦境”代表作。学生通过临摹深入认识光怪陆离表现“梦”的作品都有哪些造型特点、色彩法则、创作规律和技法运用,在深度理解大师作品的基础上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构思自己的作品创意,巧妙借鉴大师的创作精神、技法或色彩、造型的特点,创作具有某位大师风格的作品。实际上,临摹或练习就是核心素养中“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方式,而构思创意则是核心素养中的“创意实践”。
(五)筑梦——创意实践
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学生对大师作品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寻找合适的素材与工具,动手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对于创作媒介和材料的选择,学生更多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擅长量力而行,作品的感觉追求的是“神似”。比如:米罗童趣的作品风格,学生用水彩笔或者剪贴画的形式会非常有趣,也可以用超轻黏土或废旧材料来表现;夏加尔的作品用笔粗犷、色彩感强烈,学生就可以用水粉颜料来表达,也可以选择油画棒,甚至可以用水墨来表达。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为了表现出奇妙、超越现实的“梦”,需要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听取教师和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完成自己的作品。
(六)演梦——评价分享
完成的最终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品说一说创作的过程、创作的收获和创作的意图,使用了哪些媒介和材料巧妙地表现了什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快乐,也可以相互谈谈对别人的作品的看法,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想法。
之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小组,选出一幅小组成员的作品,进行画面的演绎。在此项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或制作表演道具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作,还可以加上音乐,表现出画面延伸出的“梦境”故事。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等的最终落脚点。本主题式课程在每个阶段都设有相应的作业要求,以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素养是否得到发展。而作业形式也丰富多样,学业成绩不再是孤立地用掌握了多少知识来衡量,而是通过知识是否转化为学生现实的力量即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衡量。这样的评价,就不只是静态的知识复现,还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以艺术特有的实践活动来展现自己的想法、能力和价值观。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之“本”,从课程设计研究的角度来看,是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式中所预设、内隐的学生的主动活动。学生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主题式课程要循序渐进、缓缓深入,主题的选择要富有美感、趣味性、知识性,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开发、组织起来的,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进入课程,方方面面都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