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纸织画的审美特征及艺术传承
2024-06-09张琦
张琦
摘 要:纸织画是福建永春的一项传统工艺美术,它既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品格,又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趣。如今这门已流传千年的手工艺却在时代的更迭中日渐衰微并面临困境。本文通过对永春纸织画的画派源流、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其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同时也尝试探讨永春纸织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永春纸织画;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8-00-03
纸织画产于福建永春,作为融绘画与编织工艺于一体的传统工艺美术,它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被并誉为“中国四大家织”。据《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千余年来,通过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纸织画流传至今,成为一项重要的民间美术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10月,永春纸织画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永春纸织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起源
根据各种地方志书、民间谱籍的记述,永春纸织画的制作始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永春县志》记:“唐初,永春就有纸织画的制作。永春纸织画特点:纸痕交织、泾渭分明、色彩淡雅、画面朦胧。”纸织画代表性传承人林志恩所撰写的《古老神奇的永春纸织画》一书中有所表述:“(纸织画是)唐初宫廷艺术和民间竹编相结合的产物。南陈最后皇帝陈后主的皇子及族亲,于公元989年来未开发的深山永春避难,带来宫廷艺术,受民间竹编的启示,经过宫廷画师与竹编匠合作,终于在唐朝初期出现了纸织画的雏形。”
至盛唐时,纸织画从萌芽状态趋于成熟。唐人郑维曾为纸织画赋诗:“何物离披最可人,纸间经纬别有因。拂簦盼来同绢素,侧理纵横未足珍。”以表达对永春纸织画的欣赏。另外,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铺开了“梯航万国”的辉煌长卷。倚靠便捷的地理优势,永春纸织画自宋代起便远销南洋,成为富贵人家的收藏珍品。明人田艺蘅所撰《留青日札》一书中记载明代奸臣严嵩家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纸织画一项:“嘉靖间,没严嵩家物,已有纸织字画。盖前明即已行之矣。”在经历漫长的人文传承后,明清时期的纸织画由宫廷艺术逐步转变为民间艺术。清人杨复吉在《梦兰琐笔》中对永春纸织画有所记述:“闽中永春州织画,以罗纹笺剪为片,五色相间,经纬成纹,凡山水、人物、花鸟皆具。”[1]另据史料记载,纸织画曾为朝廷贡品,康熙、乾隆年间,宫中时有挂屏。现如今故宫博物院里仍藏有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画珍品——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由于历史原因,纸织画自清朝末期起沉寂了近一个世纪。根据《永春州志》记述,清代时永春只有四五家纸织画作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末民初的蒋兆熊、郑金余、郑庆俊和洪文发等人的纸织画技艺都已相继失传。20世纪30年代时,从业者中仅剩李桂亭、章难亭、王华亭、黄芳亭4家。到40年代,只剩下黄永源一家。为使纸织画行业突破困境得到发展,黄永源解放思想,毅然废除“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的陈规陋习,自1957年开始,先后招收男女学生共计30余名。在黄永源及其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纸织画得到了一时的复兴与发展。
二、工艺特点
纸织画的制作包含绘画、剪裁、编织、点神、裱褙等多道工序。其中,绘画规律与传统中国画基本相同,为使画作在编织后仍然保持基本色调,纸织画在绘制时更强调色彩浓艳,层次分明,轮廓突出。据国家级传承人周文虎口述纸织画的绘画要点:“一是以墨为骨,形象以墨的线条镶起来。二是下颜色,色彩浓淡要分清楚,一层一层要分清楚。另外,色彩要重工彩。制作是按国画的规律,但是下墨用笔下颜色不一样,所以在国画中不能表现的,在纸织画中就能体现出来。”①
绘制完成后经过风干,再用刀片裁割成以毫米为单位的细条,保留画作头尾不裁断,作为编织时的经线。分割经线是制作纸织画的核心步骤,有“拉纸条分经法”“竖式腳踏分经法”“磁力分经法”“垂重分经法”等不同的分割方法。
再到编织,传统织画机与织布机原理相似,依画作尺幅大小,采用不同规格的织画机制作。为避免纸丝断裂,编织时需在温度、湿度都适宜的环境下进行。艺人以裁割好的画丝为经线,另取洁白宣纸裁成等宽的细丝作为纬线,穿进一端带有小孔的细竹篾中,竹篾带着白纸丝在织画机中上下翻飞,将白丝编入画作中。
若是以人物、仙佛为主题的纸织画,则在编织完成后还需“点神”,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通过适当的补色、点神,强调人物的眼睛、嘴等五官,更显生动。旧时有些艺人也会在画稿时将人物面部留空,在编织完后再行绘制,以示突出,此法称为“开脸”,但现今已甚少使用。
最后是装裱,纸织画的装裱与传统中国画的裱褙技法并无二致,但由于宣纸细丝编织而成的画芯更为脆弱,因此装裱纸织画更需艺人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一丝不苟的心性。
三、审美价值
永春纸织画所具有的装饰意味使它在审美价值上既区别于传统中国画,又不同于一般的编织工艺品。纸织画的工艺价值在于“织”,但艺术价值更在于“画”。代表性传承人林志恩认为:“画”才是纸织画的根本,重织轻画是误区。由于纸织画制作工艺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画都适合制成纸织画。色块大、颜色鲜艳、反差大的“仙游农民画”才是制作纸织画的绝佳素材。
从古至今,仙游画派一直以其本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备受纸织画艺人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化,永春纸织画的创作领域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和流派,有些艺人吸收了西洋绘画的表现技法,强调明暗关系和色光变化,将素描、水粉、水彩画的表现方法运用在纸织画中,这些西式绘画技法不仅丰富了纸织画的立体表现力,同时也开创了纸织画不同以往的风格,推动着永春纸织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闽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风民俗赋予了永春纸织画千姿百态的题材与内容,从吉祥图样到山水楼阁,再到花鸟走兽、历史人物、仙佛神话等应有尽有。当下,纸织画艺人也尝试从传统中突围,在时代中找寻灵感,如传承人周文虎创作的《中国古典万里长城图》《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等一系列长卷作品,展示了中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及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让画中景观显现出若隐若现的朦胧效果,雾缥缈,山朦胧,意更浓。
将绘制完成的画作裁割成丝是纸织画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使纸织画能够进入“织”这个步骤的前提。对画作的裁割即对原画的解构,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和秩序,打开原有的封闭结构。在解构的过程中,严谨密切的笔墨、结构、色彩被一一分解,原有视觉观感被彻底解构,通过穿插编织,原有因素与白纸丝相互交叠,已被解构的笔墨再次被冲淡,原画中完整的造型、线条、笔墨转化为带有距离感的视觉形象。纸织画独有的朦胧意境和虚幻气氛即被营造出来。表现内容和现实概念回归到视觉的纯粹性,画面得到进一步丰富、充实和美化。
中国传统艺术向来注重虚实结合的意境表达。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提道:“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纸织画中的“虚”,在于编入画中的白纸丝,似给画面笼上一层薄雾,形成了含蓄、缥缈的观感,所谓“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这种浑然天成的朦胧感,便是纸织画的意趣所在。
从永春纸织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等方面来看,色彩淡雅,缥缈朦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及鉴赏标准。清代泉州翰林陈肇仁曾在《纸织白鹤幛诗》中赞美永春纸织画:“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我闻桃源场中客,妙技别出关徐荆;并力劳作万万缕,缕以素纸痕分明;烟云斯须出素手,笔墨化尽恒畦盯。”观赏纸织画有如隔帘赏月、雾中观花,纵横交错间再显浓淡干湿,呈现出一个气化氤氲的浑沦世界。永春纸织画的朦胧意境,是以客观事物为表现基础,融入精致的编织工艺而形成的独有观感。代表性传承人林志恩表示:“纸织画的美,在于朦胧,在于发挥想象力。”
四、纸织画现状
近代纸织画行业呈现起起伏伏的周期性特点。明清年间是行业巅峰期,清末起纸织画进入低潮,濒临失传,之后再由黄永源师徒开枝散叶。20世纪80年代,纸织画行业逐渐复苏,近十数年来,这一传统行业在历经了繁荣、平淡、式微后,又再度面临困境。
由于纸织画属于民间美术,艺术档次相对较低,加之制作过程十分艰辛烦琐,从而导致青年从业艺人渐少。且有些传承人抱有“传媳不传婿,传内不传外”的守旧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技术诀窍外传,摸索到创新的工具或革新的手段也不愿交流,不能形成共赢发展链,又因缺乏理论知识的整合,造成了行业的断层和闭塞。目前,永春经营纸织画作坊的主办人,年纪最小的都已年过半百,从业艺人中鲜有青壮年,纸织画技艺已经面临青黄不接的时期。
过去的纸织画从业者首先应该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功。创作、绘画、裁剪编织、独立装裱,都是必备的能力和素质。而如今,纸织画艺人懂绘画的甚少,不少商人认为纸织画是“本小工大利润高”的行业,专门采购现成画作进行编织加工,将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成流水线作业,使之艺术性大为削弱,这是当今较为畸形的行业生态。
纸织画因缺乏实用性和功能性,其本身消费群体较小,在市场上容易受到其他工艺品的冲击和排挤。且由于艺人缺少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良好的审美修养,所生产的成品艺术性、创意性、附加值都极低,在工艺品市场上难有竞争力。同时,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纸织画一贯承袭着约定俗成的几类老旧题材模式,缺乏新意,导致在工艺品市场上的占有量正大幅缩减,从过去的一画难求到现在的无人问津,前景堪忧。
五、傳承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纸织画老艺人黄永源先生去世后,纸织画行业曾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后永春县政府成立“永春纸织画研究会”,组织开展纸织画创作和展览活动,及时抢救了濒危的传统纸织画艺术。近年永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在积极为纸织画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推介纸织画参加各类展销会以开拓市场,同时扶持织画机的机械革新,以提升出产的质量和效率。这些政策能够为纸织画的创作和经营保驾护航,在一定程度上稳固纸织画行业的持续发展。
顺应时代的发展,一些纸织画艺人已开始在传统审美观照上,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开发出既有传统风格,又极富时代气息的作品。如国家级传承人周文虎长期致力于纸织画长卷创作,他曾花费3年时间,编织138米《世界遗产图》,此外还创作了《百米罗汉》《百米百虎》等多幅巨幅作品;而省级传承人方碧双则潜心研发金线织,自1988年起首创用金色纸替代传统的白色宣纸,作为纬线编织入画,使作品更加富丽华贵。方碧双自述:“金色纸编织的纸织画,左右两侧看起来清晰度比传统用白色纸编织的效果更好。”同时,为顺应市场打开销路,她还以景区风景为主题进行创作,并与景区合作进行推广,开拓了小幅作品的销售渠道;周梅森在纸织画的修补过程中得到灵感,开发出了纸织绣,并开创性地使用锡箔等金属材料,给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带来了一丝现代气息和创新意味,从单一的朦胧感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的朦胧视觉体验;林志恩则是在一次偶然看到双面绣时,萌发了制作双面纸织画的想法,经过多年试验,创作了双面双猫屏风等代表作。
要让纸织画进入产业化发展方向,不仅需要在题材和样式上推陈出新,探索多样性和时代感,还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开拓台历、贺卡、旅游文创及家居摆件等产品。此外,可以向四川竹帘画和苏州缂丝画学习发展经验,在精致化、实用性、功能性、收藏性、审美性上找到平衡点,优化工艺,打造名家名作,提升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以此来推动永春纸织画迈向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
除了文献典籍等文本采集之外,可以图像、视频为载体全方位记录纸织画制作技艺和工艺流程,包括传承人采访、创作、授课等过程,经过系统化、数字化的整理之后,再以互联网各新媒体平台展示传播,可为今后的普及和宣传提供便利,也能够给其他传承人在创作中提供经验参考。建立数据库、数字化展示平台、数字化陈列馆博物馆等,是使纸织画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的一种方式,能够成为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关注和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六、结束语
水墨丹青,纵横经纬。非遗中国,溯绘桃源。纸织画巧夺天工的编织技巧和独特的水墨韵味,可称福建民间美术的一枝奇葩。它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几代从业艺人孤苦坚守的匠心,这项曾在历史上带给人们审美愉悦的民间手工艺在今逐渐衰微,不禁令人感到心痛和惋惜。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我们无法重构纸织画生根发芽的原生土壤,也无法再现纸织画行业的巅峰状态,要让纸织画以活态的方式在当代传承、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纸织画的文化精髓,更要注重时代趋势,在不同文化中相互碰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推动行业的发展,让纸织画以强大的生命力活在当下。
参考文献:
[1]黄文中.永春纸织画历史与现状考察[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7(0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