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舞蹈节奏的民族性赏析

2024-06-09刘周媛刘鹤翔

艺术大观 2024年8期
关键词:民间舞民族性

刘周媛?刘鹤翔

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间舞蹈不断地发展演变,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特点与风格,民间舞蹈的节奏正是支撑这种民族独特性与风格性的因素之一,使民族之间的舞蹈文化有所区别,我们把这种差别也称为民族性。舞蹈节奏对舞蹈动作、情感、内容的独特性是有重要作用的,所以对中国民间舞蹈节奏民族性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舞蹈节奏;民族性;民间舞

中图分类号:J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8-00-03

一、中国民间舞蹈节奏的特点

在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浩瀚海洋中,中国民间舞蹈动作中的各种舞姿形态都有其固定的韵律节奏,且这些民族的舞蹈节奏同时会反映出本民族的生活节奏。这些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

(一)舞蹈基本节奏型固定

在中国民间舞蹈中,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舞蹈都是有其固定的节奏特点。以朝鲜族舞蹈为例,朝鲜族舞蹈是公认的五大民族民间舞蹈中最难掌握的民间舞蹈,在舞蹈院校的培养计划中,朝鲜族舞蹈往往是最后再进行系统学习的必学民间舞蹈种类。其难点在于气息和体态。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力之源在于气息,需要做到将气自丹田中发出,扩散到身体的每一处,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哪怕是手指、脚趾各个细枝末节都要做到气息贯通。会跳朝鲜族舞的舞者会将节奏转为呼吸,以呼吸带律动。朝鲜族舞蹈也有其特有的身体特征:双足呈八字形,膝盖并拢,臀部后收,胸腔稍收,腹部下垂,气息下沉。朝鲜族舞蹈“长短”与“呼吸”相结合,给人一种内敛典雅之感,展现了独特的个性节奏。朝鲜族民间舞中,有各种不同的节奏类型,分别为 9/8、6/8、12/8等,即以三拍鼓点节奏为主。朝鲜族人民把节奏型称为长短,如“古格里长短”“塔令长短”“扎津毛力长短”“安旦长短”等共7种。每一种“长短”都有其特殊的击鼓方式,并对应着其特殊的舞蹈动作。以下是4种常见的朝鲜族舞基本“长短”的原型:

1.“古格里长短”:12/8  X  -  X | X  X  X | X  -  X | X  X  - ||

2.“塔令长短”:12/8    X  -  - | X X· -  - | X  -  X ||

3.“扎津毛力长短”:12/8    X  -  X | X  X  - | X  -  X | X  X  - ||

4.“安旦长短”:4/4    X  -  X X·  X | X  X  X  - ||

朝鲜族的歌舞就是围绕着这些基本的节奏进行变奏处理,发展为更加饱满完整的舞蹈节奏。

(二)舞蹈节奏体现生活节奏

中国民间舞蹈受自然秩序的影响产生与发展,葛兰言在对中国上古社会的研究中也关注到了自然秩序与社会生活节奏的密切关联。[1]故而,民族的生活节奏也会体现在民间舞的节奏中,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样以朝鲜族民间舞蹈为例,朝鲜族地处我国东北,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从朝鲜半岛移民到这里,主要生活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朝鲜族人深受儒教的影响,加上多次受到外族入侵,反抗暴政,所以,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仪,且不卑不亢,外强中干,在生活中不骄不躁、以礼待人,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形成了含蓄内敛、柔美抒情的节奏特点。

二、中国民间舞蹈节奏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舞蹈艺术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而隨着人们对舞蹈艺术需求的增加,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研究民间舞蹈艺术中节奏变化与发展规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秉承着与时俱进的使命感,中国舞蹈界经过采风、采访、田野调查将各个民族的民俗舞蹈整理汇编成了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教材,并且成立了中国民间舞蹈学科让民间舞蹈走进了校园,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未来能够更好地接受并表演本民族的舞蹈,并对各个民族的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材料中融入了自己民族舞蹈的节奏特征: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型,同时在弱拍上给以明显的艺术处理再加以演变。以下是维吾尔族舞蹈中常用的基本节奏型:

1.小快板:X·X  0 X | 0 X X  X X ||

2.中板: X X X  X X | X X X X  X X ||

3.麦西来普节奏: X X X  X X | X X X  X X X ||

4.弱起或后半拍起:0 X X  X X | 0 X X  X X ||

5.赛乃姆节奏:X X X  X X X | X·X  X X ||

三、中国民间舞蹈节奏的影响因素

中国民间舞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民族心理、伴奏乐器以及道具运用的不同终于形成了一种基本的独特民族风格。

(一)地域环境对中国民间舞蹈节奏的影响

中国有56个民族,根据不同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按地域文化可划分为以下五种常见的不同的文化类型——绿洲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农牧文化以及农耕文化。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民间舞蹈离不开地域环境的制约,不同地域环境影响了不同的生态经济类型,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造就不同的民间舞蹈特征。不同地域文化类型的民族舞蹈风格截然不同,其民间舞蹈的典型舞蹈节奏也带有强烈的民族性。[2]比如,农耕文化的民族,农民常年的农业劳作所形成的民族民间舞蹈常常节奏安详、动律优美。我国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傣族、朝鲜族等民族的舞蹈皆属于这一类型。海洋文化型的舞蹈形式多和常用节奏类型与农耕文化相同,不过更注重渲染“海人合一”的观念。草原文化的民族多居住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其自然景观别具一格,使人心情豁然开朗,故草原文化型的民间舞节奏多给人开阔豪放之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主要以藏族舞蹈、羌族舞蹈和纳西族舞蹈为典型,由于海拔之差异,致使其舞蹈形态别具一格。例如,藏族舞蹈中的“谐”,其舞蹈动作注重延绵不断的“屈伸”动律,故其节奏婉转优美,而“果谐”舞蹈节奏则轻快活泼。绿洲文化民族的人民多居住在沙漠边缘绿洲的村落,由于属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所以该区域的文化色彩具有古西域遗风,节奏明快、表演性强,注重技巧。

(二)民族心理对中国民间舞蹈节奏的影响

在研究中国民间舞蹈节奏民族性的影响因素时,要考虑到由于地理、文化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民族心理的产生,以及民族心理对中国民间舞蹈节奏民族性的影响。舞蹈节奏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外化,通过舞蹈动作,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道德观念及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3]。

民族心理的形成与生产生活有关。汉族民间舞素有“南灯北秧”之说,“南灯”指的是南方的花鼓灯、“北秧”顾名思义则指北方的秧歌了,由于北方汉族人民大多数居住于大平原一带,常年依靠土地农田生产生活,表达的舞蹈情感与大地凝结着深厚的眷恋之情,舞蹈节奏沉稳,气氛热烈,大量运用附点和切分型节奏,音乐的节奏变化丰富,为舞蹈增添了表现力。

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图腾崇拜有关。图腾崇拜是中国民间舞中至关重要又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整个民族对图腾的崇拜意识会增强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这种整体意识会影响一个民族舞蹈的团体感和稳定性,从而对民间舞蹈节奏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我国东北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传统的“熊舞”,广西壮族先民的“蚂拐(青蛙)舞”。在以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为“图腾”对象,对这些动植物外观、动态的模仿编制一些“图腾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的舞蹈节奏。

(三)伴奏乐器对中国民间舞蹈节奏的影响

我国民间舞蹈的节奏处理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与风格,与伴奏乐器有很大的关系。民间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钹,它们之间的密切配合形成了鲜明的外在节奏感。[4]古语说“鼓之舞之”,可见舞与鼓是密不可分的。鼓为舞蹈增添了一种强大的节奏感,这也是后来民族舞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仍有鼓为民间舞蹈伴奏。在山东和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花鼓舞”就是一种以唱歌、跳舞、打鼓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民间舞蹈。“花鼓舞”需要表演者具有能在旋转和舞动中左右击鼓,打出不同的花样节奏的能力,技巧性很高。而河北、山东等地的民间舞蹈“太平鼓”,鼓点有弹棉花、磕芝麻、拉大锯等许多花样,变化繁多。此外,还有苗族“鼓舞”、瑶族“铜鼓舞”、壮族“横鼓舞”、朝鲜族“长鼓舞”“农乐舞”、安徽“花鼓灯”“秧歌舞”等,这些都是广大群众喜欢的舞蹈节目。

除了鼓、锣、钹以外,“琴”这一伴奏乐器对舞蹈节奏的表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拿藏族的舞蹈来说,在各不相同的藏族民间舞蹈类型中,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舞姿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和节奏,因为藏族人民有一定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们的歌曲在歌词和节拍上都会有一些宗教色彩,在表演的时候,都会有一名演奏人员来弹奏六弦琴,并根据舞者的舞势来弹奏。扎木年是藏族歌舞常用的伴奏弹弦乐器,俗称“藏族六弦琴”,演奏时,表演者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片弹奏。藏族舞蹈中,“堆谐”具有很强的节奏性,它的音乐节奏在六弦琴的运用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特点,根据前奏、间奏、结尾的不同,舞蹈前半拍呈现“开始”的姿态,后半拍呈现“踏地”的姿态,舞蹈节奏与音乐节奏交织融合,节奏统一,呈现出强烈的观赏效果[5]。

(四)道具运用对中国民间舞蹈节奏的影响

我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舞蹈艺术发展中,为丰富舞蹈形式,民间艺人善于通过道具来丰富舞蹈的内容和表达情感。例如,“秧歌”“地花鼓”“龙灯”“腰鼓”等。而在道具运用中,以生活道具、服装道具、乐器道具特别是打击乐器等辅助道具的运用最具代表性。

蒙古族舞蹈中,“筷子舞”是民间舞蹈中生活道具运用的典型。筷子舞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蒙古族舞蹈道具,而且还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节奏特点。舞者手中拿着一双竹筷,随着欢快、有节奏感的音乐,舞动身体,挥动竹筷,用竹筷在身上“啪啪啪”地击打出一段独具特色的音乐。“用筷子跳舞”这一表演形式,更是将蒙古族人的民族性格与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6]。

以藏族民间舞为例,舞蹈中常常使用“水袖”,也称为“长袖”。在藏族舞蹈中,舞者用形态各异的方式表达了该道具的变化多端,如上下左右交替、立圆平圆翻转、抛、扔、打、甩、拉、掉、检、八字圆等,把道具的作用发挥到了一种淋漓尽致的状态,起到了渲染热烈情绪的作用。[7]而旋转、抛、扔、打、甩、拉、掉、检、八字圆都需要舞者快速地舞动,这也为藏族舞蹈的快节奏打下了基础。

藏族舞蹈中还有一种叫“热巴”的舞蹈,舞者善于使用道具——热巴鼓,它能舞出丰富的节奏,热巴鼓舞共有9个鼓位,舞姿也随鼓的位置而变换,一时轻如鸟飞,一时快如旋风。在鼓点的引导下,熱巴鼓舞有快有慢,有轻有重,而到了最快的鼓点,则代表着舞蹈进入了高潮,在高潮的时候,表演者会让鼓点的声音变得更响,更快,更有力量。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热巴鼓舞的节奏对它的整个表演效果影响是很大的,快与慢、急与缓、轻声与重音的交替再现,能把简单的旋律舞出非凡的艺术效果[8]。

四、结束语

民间舞蹈节奏,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节奏与民族性不仅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深入探索其地域、心理、乐器与道具的多元联系,这些元素相互交融,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民间舞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首先,地域环境对民间舞蹈节奏的影响不容忽视。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都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舞蹈风格。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使得民间舞蹈的节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民族舞蹈的内涵。其次,民族心理对民间舞蹈节奏的影响同样深远。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追求,这些心理特征在舞蹈节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伴奏乐器和道具的运用也是塑造民间舞蹈节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乐器和道具,能够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进而影响到舞蹈的节奏和韵律。道具的运用也能为舞蹈增色不少,不仅能够丰富舞蹈的视觉效果,还能与舞蹈节奏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站在民间舞蹈节奏的角度来看民族舞蹈的发展,是我们探索民族舞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各个民族独特的舞蹈资源,从上千年的人类文明中总结出民族的特色,将之融入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与现代审美观念的结合和创新,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让民族舞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的节奏与民族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地域环境、民族心理、伴奏乐器以及道具运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民间舞蹈的节奏特点。要推动民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站在民间舞蹈节奏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将之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新发展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舞蹈。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民族舞蹈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胡馨月.西方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题与启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3(01):75-87+155.

[2]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3):14-20.

[3]解芳.浅谈舞蹈生态与中国民间舞蹈的特异性[J].北方音乐,2015,35(10):155.

[4]蓝凡.试论中国舞蹈的形式美与民族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2):143-150.

[5]王强.音乐节奏与民族舞蹈的关系和发展[J].尚舞,2021(19):104-105.

[6]周茹.浅谈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筷子舞”的表现形式[J].现代交际,2019,509(15):104-105.

[7]李娜.藏族女子群舞《源》道具千变万化的巧妙[J].商,2013(15):266.

[8]刘波.藏族民间“热巴”艺术的民俗审美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1):159-165.

猜你喜欢

民间舞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融合趋势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分析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