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菲律宾研究发展报告

2024-06-09杨超

东南亚纵横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菲菲律宾南海

杨超

[摘要] 2023年,学界对菲律宾研究重点和热点聚焦于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和战略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学者们对中美博弈中的菲美同盟因素,菲律宾安全政策及南海政策,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和中菲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对菲律宾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角色作用、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历史梳理、菲律宾最新国家安全政策分析、家族政治、网络民粹主义、菲律宾经济、华侨华人、职业教育、华文教育、中菲关系、中菲双边贸易及产业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下一步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或开展专题研究,同时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此外,在历史、社会、文化及中菲关系研究等多个领域仍有很多可挖掘之处。由于学科设置的历史原因,目前对菲律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教育学和华侨华人等学科领域,其他学科对菲律宾研究的成果较分散且数量不多。菲律宾研究中存在的研究方向过于集中和研究力量不均衡的问题亟需得到有效改善。未来的菲律宾研究需要依托区域国别学的建设,需要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国家安全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融通结合,使得菲律宾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关键词] 2023年;菲律宾研究;区域国别学;中菲关系

[中图分类号] D7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479(2024)03-028-09

2023年菲律宾经济发展表现良好,与中国在经贸等领域合作加深。与此同时,在外交和安全领域,菲律宾与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加强军事合作,在南海问题上的动向引人关注。2023年,中国的菲律宾研究积极进取,在多个领域如国际关系,安全和战略,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以及中菲关系等方面对菲律宾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中美博弈中的菲美同盟因素研究

由于菲律宾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实质性协助和追随,并对美开放本国基地,成为美国在南海保持前沿存在的后盾,对菲律宾及菲美同盟在中美博弈中的作用研究较多。学者们的研究多把菲美同盟置于中美博弈战略大框架下进行分析,研究菲律宾在美国“印太战略”和南海政策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郑先武等人认为,拜登政府以南海作为“塑造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的重要抓手,南海已成为美国实施对华“一体化威慑”的战略前沿,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美国更加重视借重盟友和合作伙伴联手对华施压。美菲同盟成为拜登政府构建印太区域安全机制和提升区域掌控能力,应对中国挑战及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1。唐小松等人认为在南海权力有限转移阶段,“菲律宾或越南成为制华责任承担者的意愿”是美国南海政策对华制衡强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2。苏晓晖认为,拜登政府将东南亚作为实施“印太战略”的重心,为遏制中国等竞争对手,加紧推进地区战略部署,通过强化美菲军事安全合作并拉日澳积极参与等系列措施,着力拼凑各种小多边安全机制;利用“离岸平衡”策略打造多层式、网络化遏华盟伴体系,有意裹挟地区盟友共同进行军事干预1。成汉平认为,美國提出“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IPMDA)这一海上安全新倡议的目的是利用与其他参与国的合作,分担美国的压力,形成多方异地联动的互动格局,从而在海上形成共同应对中国的合力。目前菲律宾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考虑加入这一倡议2。

菲美关系尤其是菲美安全关系也是菲律宾研究的重点领域。张行以菲律宾国内局势发展和美国的地区及国别政策变化为线索,研究了1962—1972年菲律宾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的源起、发展和终结3。何维保对《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再分析,认为在特朗普政府之前,美国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否适用于南海的问题上刻意保持模糊性,同时拒绝将菲律宾提出主权要求的南海争议岛礁纳入该条约的适用范围。但是,特朗普上任后美国的对华战略和南海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特朗普政府不仅明确宣布《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地区,而且试图把中国的两个岛礁美济礁和仁爱礁也变相纳入《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4。王传龙等人对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的进展、动因及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美菲安全合作加速,菲方为谈判增添军事筹码的行为极大破坏了平等的协商环境,菲方片面追求安全利益将降低南海问题相关方的战略互信5。常欣等人以菲律宾为具体案例,分析美国海外军事基地与驻在国国内政治暴力发生概率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存在将显著影响菲律宾国内次级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政治暴力冲突的发生概率,美军基地对菲律宾国内的安全威胁可能比其保护作用更大6。巨威莉对美国与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反恐合作进行研究,认为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主要通过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展开,以多边合作、小多边合作和双边合作为主要合作形式,以共同签署反恐宣言与决议、举行反恐联合军演、共建反恐机构与情报共享中心和反恐援助等构成合作的多重途径。然而,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反恐目标与能力方面的不对称性、合作机制的低制度化以及美国参与的间接性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仍影响了合作的深化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秩序7。

虽然在南海问题上倚靠重点盟国及组建多条联合战线是美国的既定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菲律宾作为盟国在所有涉华政治领域的诸多议题上都会完全追随美国。凌胜利等人认为美国亚太盟国如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国,对美战略追随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多重分化现象,因此中国对于美国亚太盟国有必要精准施策8。陈相秒等人认为,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联合战略”即以中国为假想目标,按照依议题建立合作的思路,借助双边和区域多边机制及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国作用建立了多个联合阵线,但此战略面临与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冲突、域外国家安全与海洋战略侧重区域局限、战略实施效果与合作方期望相悖等多方面的挑战9。曹筱阳认为美菲同盟的强化是小马科斯政府对杜特尔特时期外交政策的“再平衡”,也是美菲双方战略利益契合的结果,但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差异、中菲关系的发展和美国战略资源的投入等因素会制约同盟的发展1。

在菲美关系之外,学者对美日菲三方安全合作的关注和研究也在加深。孙文竹认为在“航行自由”“自由开放的印太”等所谓“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美日菲三方加强安全合作,加快构建各层级安全对话机制,推动常态化军事联合演习,提升联合海上警戒监视能力,并探索把合作拓展到经济、科技等领域,但短期内三方还难以形成正式的安全同盟2。顾全认为美日菲三国从海上联合执法演训起步逐步深化合作,美国重塑“岛链遏制”的地缘战略冲动是美日菲三边安全机制形成的最主要动能,但该机制目前尚处发展初期3。李春霞等人认为,在拜登政府实施“印太战略”的背景下,美日菲三边防务合作正朝着机制化、实质化的方向发展。美日菲防务的“小多边”化合作不仅挤压了中国的战略空间、刺激和加剧了大国博弈,而且使区域安全呈现“阵营化”趋势4。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美博弈中的菲美同盟因素研究,学者们认为美国在与中国博弈过程中重视借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力量联手对华施压,菲美同盟成为美国实现其“印太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菲律宾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了配合美国的角色。菲美特殊关系历经发展至今,菲美安全合作加速,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否适用于南海仍未完全明确,由于双方国家利益上的差异,菲律宾并非美国的完全追随者。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近年也积极地参与和促进美日菲三方安全合作。虽然短期内美日菲三方还难以形成正式的安全同盟,但在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的背景下,美日菲三边防务合作正朝着机制化、实质化的方向发展。

二、菲律宾安全政策及南海政策研究

南海问题是中菲关系间的重大问题,其与菲律宾安全政策和立场密不可分,对菲律宾历史和现实的南海政策和安全政策的研究也有不少。郭渊对1950年菲律宾对西沙、南沙群岛的觊觎与中国的应对进行了研究,认为当时的菲律宾政府开始编造所谓法理依据(托管地、地理邻近说),为其觊觎行为寻找借口,但由于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反对,菲自身意见不统一、海军实力薄弱等原因,菲律宾暂时放弃了非法侵占中国南沙群岛的野心5。束荣华分析了冷战初期海峡两岸对菲律宾觊觎中国南沙的应对以及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6。薛亮对菲律宾2023年8月发布的新版国家安全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菲新版政策将安全重心从内部转向外部,通過倚重西方联盟与伙伴,融入美国主导的威慑体系以及借助外力强化自身国家建设和推进国防现代化7。李涛研究了菲律宾国会对南海问题的影响,认为菲国会在南海问题的政策立场和利益诉求表达上比菲律宾政府更为坚定、强硬和激进。菲国会与政府在南海政策决策过程的角色虽有差异,甚至有冲突与对立的一面,但在持续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国际化”,以及维护其所谓南海“主权”及海洋利益的根本目的上却有较高的共识度8。王雄发以历史记忆和大国支持为自变量,构建了一个小国升级与周边大国领土争端决策行为的双变量解释框架,通过定性实证方法,对2009—2020年的中菲南海争端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在负面历史记忆减弱的情况下,虽然菲律宾仍然持续获得可靠性大国支持,但其与中国继续对抗的动力下降1。

学者们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历史梳理表明菲律宾对中国西沙、南沙群岛的觊觎由来已久并一直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对菲律宾最新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则揭示了菲律宾倚重美国及西方联盟与伙伴,企图在南海争斗中获得支持。通过对菲律宾南海政策决策过程的研究发现,菲律宾国会与政府的角色虽有差异甚至对立,但在维护其所谓南海“主权”及海洋利益的根本目的上却较为一致。这些研究都深化了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内部因素的认识。

三、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研究

菲律宾政治制度虽然仿效美国,但由于不同的国情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其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具有自身特点。菲律宾华人也是菲律宾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在对菲律宾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研究方面,马宇晨和吴杰伟对菲律宾2022年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进行了回顾与展望2。张宇权在《菲律宾发展报告》中总结并分析了2021—2022年菲律宾的政治、安全、经济、外交等方面发展态势和战略调整3。广西社会科学院编撰的《中国—东盟年鉴(2022)》对菲律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菲律宾总体发展情况进行了年度回顾和展望。民粹主义研究成为菲律宾国内政治研究的重要主题。学者们认为菲律宾政治家族在网络时代的动员力量和优势仍在延续,菲律宾的民主仍然充满政治家族、世袭以及民粹特色。陈钰瑶认为,怀旧式民粹主义政治动员是小马科斯在2022年菲律宾总统选举中高票当选的关键因素,怀旧式民粹主义实现了家族式庇护主义的回归,菲律宾的政治生活仍然由政治家族主导4。霍然认为,由于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选民结构呈年轻化趋势,网络政治动员开始影响菲律宾政治并在大选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网络政治动员根植于菲律宾的政治文化语境,着眼打造网络民粹话语和人气政治5。

在菲律宾经济研究方面,Maragtas SV AMANTE分析了马科斯政府的经济政策内容与趋势,以及其任期内(2023—2028年)菲律宾经济的前景和挑战。AMANTE认为,马科斯政府的《2023—2028年菲律宾发展计划》描绘了未来6年菲律宾的发展路线图,其中包含了历任菲律宾政府经济战略中的关键要素,如贸易自由化、放松管制等,并保持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菲律宾还存在着农业衰退、制造业停滞不前以及服务业比重过大等结构性弱点,同时面临着通货膨胀、贫困、就业,以及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和挑战6。马宇晨和吴杰伟认为菲律宾2022年宏观经济回暖但同时承受压力,粮食安全和能源问题仍有待解决7。陈继平认为,菲律宾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价高企,未来在清洁能源领域大有可为8。郭骞对菲律宾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开发流程、商业模式分析及主要挑战进行了研究9。江东等人对菲律宾海上风能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估分析1。

在对菲律宾华人群体的研究方面,陈衍德从菲律宾华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对菲律宾华人社会进行了横向的全面分析,包括华社变迁中传统与现代的变奏,华人知识化新移民的特点,华商经济及华人企业文化及东西信仰融合等2。杨琴和宋玉营探讨华人群体如何借助社会网络实现在菲律宾的生存与商业起步,如何通过多重网络节点整合资源,实现商业互惠,最终构建“互信—互惠—互通”价值共同体3。

此外,高峰和陈菲对菲律宾智库在国家治理和区域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菲律宾智库对国家治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为政府社会治理提供信息和政策建议、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扩大政治民主化与完善地方政府治理水平、参与政府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以维护菲律宾国家利益4个方面。智库也对区域治理如区域安全稳定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4。向忆秋等人以《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为中心对菲律宾华文文学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2010年之后,学界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及质量不如之前,菲律宾华文文学研究整体状况不容乐观5。

综上所述,学者对年度菲律宾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进行了研究与展望。国内政治方面,家族政治仍然主导菲律宾的政治生活。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政治动员开始影响菲律宾政治及大选,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不可小视。菲律宾2022年的经济发展势头不错,但仍存在着农业衰退等结构性弱点,同时面临着通货膨胀、贫困和就业等挑战。由于菲律宾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未来菲律宾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仍有较大发展潜力。菲律宾华人社会在变迁中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变奏。华商群体借助社会网络通过多重网络节点整合资源,从而实现了在菲律宾的生存与商业发展。

四、菲律宾教育研究

菲律宾教育由于受美国影响较深,打下了较为鲜明的美式和西方烙印。菲律宾也在不断地推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菲律宾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较悠久的历史和较完善的制度。华文教育在菲律宾教育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学者对菲律宾教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李军对菲律宾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历史发展、基本制度、政策,以及菲律宾各级各类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6。杨素萍等人对菲律宾《卓越教师教育法案》进行了解读,认为此次教师教育改革体现出治理体系现代化、成长路径可视化、激励机制灵活化等特点,但其实施成效仍需实践检验7。赵婉等人认为,21世纪以来,菲律宾政府积极推动教师教育在职前、入职以及在职教育三个阶段的改革。未来菲律宾教师教育可能的路向是融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培养面向未来时代的师资;加强专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卓越教师;融入东盟战略,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师资8。

在职业教育研究方面,代帆和祝一鸣认为,菲律宾政府在该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始终扮演引导者和保护者的角色。在引导者角色方面,菲律宾政府给予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对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完善,鼓励职业培训市场发展。同时,菲律宾政府积极引导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从国家层面为其牵线搭桥、积极开拓海外就业市场。在保护者角色方面,菲律宾政府一方面设立专门部门独立领导和规划职业教育,保护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采取外交和立法方式保护海外劳工的安全和权益1。张曦煜等人认为,菲律宾《全国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计划(2018—2022)》的发布标志着菲律宾技术和职业教育4.0时代的到来。其政策调整体现出四点新变化:决策主体从统一部署到多方协同治理、目标策略从训练基本技能到提升质量效益、惠及对象从单一就业人员到多元社会群体、实施路径从整体布局到点面铺展2。侯佳和王忠昌对菲律宾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进行分析,认为国际化是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菲律宾政府比较重视国际合作的规制性、国际合作的多元性、国际合作的主动性和国际合作的竞争性,这对当前中国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化也具有重要启示。此外,随着菲律宾职业技术教育外部发展日渐受阻、内部体系日渐完善以及国际合作日渐拓宽,菲律宾政府建立了菲律宾国家资格框架3。

在华文教育方面,赖林冬和江连鑫对菲律宾华文教育转型升级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促进华文教育向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是海外华文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4。姜兴山和张存文认为,应优化传播模式与路径,协助中文教育融入菲律宾教育体系,发掘中文教育的文化资源赋能,增进中菲两国民心相通、政治互信5。

此外,靳世迎对美统时期菲律宾教育政策进行研究,认为这一时期殖民教育的特点是全面开展职业教育,注重开展体育活动,其实质是传播西方文明,按照美国的标准塑造学生,使菲律宾人接受美国的殖民统治。这个殖民教育体系在减轻不平等的同时延续了不平等6。徐佳蓉等人对菲律宾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研究,認为菲律宾于2011年颁布的《菲律宾科学教师教育框架》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属性三个维度明确了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7。

总体而言,学者们认为菲律宾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得较为完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完善,对当前中国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化也具有重要启示。菲律宾华文教育需要转型升级,向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中文教育需要融入菲律宾教育体系,增进中菲两国互信与民心相通。

五、中菲关系研究

中菲历史关系悠久,在中菲关系历史研究方面,李晨光从西班牙菲利普二世亲自审定的给大明皇帝国书切入,还原西班牙王室首个访华使团的历史背景、准备过程和失败原因,考证中西之间关系的历史根基8。陈思瑜和李月琴对菲律宾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古代中国对外交往方面,菲律宾教科书主要关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商业和外交关系,以及中国与日韩在文化上的互动与交往1。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菲双边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并提升到新的高度,中菲两国在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文交往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杨巧燕研究了菲律宾官方话语主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变化,认为菲律宾的认知分为3个阶段,表现出立足东盟、坚持主权和国内话语主体认知差异大的特征2。

在对中菲关系的年度研究方面,马宇晨和吴杰伟对2022年中菲总体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中菲在基建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3。张宇权在《菲律宾发展报告》中就2021—2022年中国与菲律宾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4。广西社会科学院编撰的《中国—东盟年鉴(2022)》对中菲年度的交往与合作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中菲经贸合作关系研究方面,李江分析了中国对菲律宾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认为中菲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稳步的,双方都在努力推动双边贸易的发展。中菲各种国际贸易品种中,SITC7类(机器及运输工具)和SITC8类(杂项成品)的国际贸易互补性较强,竞争能力较弱;而其他类别的品种则大多倾向于企业间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较强,互补性较弱5。张兵对中国向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出口贸易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中国对东盟贸易出口呈逐年增长态势,双边贸易产业互补性大于产业竞争性。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较大6。赵立斌等认为,东盟国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数字化水平相对较高。数字化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品创新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式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东盟增加对中间需求和出口需求驱动型产业转移的承接7。陈燕和等人对中国与菲律宾金融合作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中菲两国经济金融存在差异、货币合作基础不牢固、RCEP通行规则与实际存在差距、跨境金融监管协作不足等因素影响中菲双方的金融合作进程,同时建议从加强双边货币结算与合作、强化金融市场开放与对接、推动金融机构互设和合作、强化跨境金融监管与协调等方面促进中菲金融合作8。

此外,高道明和王丹对中菲渔业合作进行了研究,认为中菲渔业合作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资源禀赋、技术和市场优势,也要与现阶段两国渔业治理理念和政策导向契合,为此应将合作重点放在水产养殖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合作、渔业贸易便利化等方面9。

在对中菲关系的年度发展状况坚持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的同时,学者们对中菲交往历史的研究揭示了中菲友好交往与相互了解的历史源远流长。菲律宾对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很关注和重视。就中菲经贸合作关系而言,学者们认为中菲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稳步向上的,双边贸易产业互补性大于产业竞争性,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中国与菲律宾在金融、数字化和渔业等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

六、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2023年,菲律宾研究总体数量较多,但重点和热点仍是聚焦于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和战略研究,包括中美博弈、南海问题、安全合作等方面。此外,在华侨华人和教育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国际关系研究方面,学者们认为菲律宾是美国“印太战略”和南海政策中的具体抓手和关键一环,菲律宾在相当程度上也扮演了配合美国的角色。由于双方国家利益上的差异,菲律宾并非美国的完全追随者。美日菲三方虽然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正式的安全同盟,但三边防务合作正朝着机制化的方向发展。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历史梳理表明菲律宾对中国西沙、南沙群岛的觊觎由来已久并一直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对菲律宾最新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则揭示了菲律宾倚重美国及西方联盟与伙伴,企图在南海争斗中占据优势。国内政治方面,家族政治仍然主导菲律宾的政治生活,但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和影响不可小视。菲律宾经济发展势头不错,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有较大发展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通货膨胀、贫困和就业等问题与挑战。菲律宾华人社会在变迁中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变奏。华商群体借助社会网络通过多重网络节点整合资源,从而实现了在菲律宾的生存与商业发展。菲律宾职业教育对当前中国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启示。菲律宾华文教育则面临着转型升级。中菲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菲律宾对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很关注和重视。中菲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稳步向上,双边贸易产业互补性大于产业竞争性,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中国与菲律宾在金融、数字化和渔业等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在研究后备力量上,2023年,以菲律宾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论文30多篇,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历史、国内政治、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等。论文作者所属院校包括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侨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可以看到,从事菲律宾相关研究的主要院校除了北京的高校,其他的基本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高校。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量来看,菲律宾研究仍有相当的后备力量,但现存的问题是,对菲律宾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战略学、国内政治、华文教育和华侨华人等几个方面。北京的高校专注研究战略与安全,师范大学是菲律宾教育以及华文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有传统研究历史的南方几所大学如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等,研究力量的分布仍需多元和均衡。

展望未来,对菲律宾在安全和战略方面的研究,除了传统的历史分析、政策分析及战略分析,从地区层面和国家層面出发进行的理论创新及实证研究仍可望得到进一步充实。要更好地研究南海问题,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国内因素研究也必不可少。在菲律宾国内政治研究方面,在政治制度及发展,社会群体如贫困人群、少数民族和宗教群体等方面的研究还可加强。除了传统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和华商研究,还要注重对新移民和菲华新生代的研究。对菲律宾国内经济研究可对细分经济部门或领域进行研究。对菲律宾参与区域经贸合作的研究也是可尝试的方向。对菲律宾教育的研究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或专题研究,尤其是在华文教育方面,以取得更多更深入的成果。在中菲合作研究方面,除了对中菲经贸合作进行研究,还应扩展到更广的领域,如中国对菲投资、“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等研究。这有利于既从局部上,也能从总体上把握中菲关系。另外,在历史研究方面,无论是菲律宾古代或近现代史都有很多可挖掘之处,尤其与中菲交往史、亚洲区域发展史及考古学等相结合,仍可做不少的交叉学科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方面,菲华文学研究需要得到传承,新时代的中菲文化交流合作也是可以开拓的研究领域。

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和进行学科建设,是时代赋予学者对菲律宾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研究的使命。由于学科设置的历史原因,对菲律宾的研究目前主要分布在国际关系、教育学和华侨华人等几个学科方向,其他学科对菲律宾的研究较分散且数量不多。菲律宾研究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力量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改善。未来的菲律宾研究需要依托区域国别学的建设,需要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国家安全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融通结合。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各有千秋,区域国别研究要集中在值得研究的真问题上,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相信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日益受到重视,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菲律宾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ilippines Studies (2023)

Abstract: In 2023, the research outcome of the social science community has been fruitful in the Philippines studies with the focus and hotspot on security and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cholars studied the Philippine-U.S. alliance factors in the China-U.S. game, Philippine security policy and South China Sea policy, Philippine domestic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education and China-Philippine relations, etc.,and have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their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the Philippines in the 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olicy of the Philippines, the analysis of the latest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of the Philippines, family politics, network populism, the Philippine economy, overseas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hina-Philippines relations, bilateral trade and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etc. The next step is to conduct or further deepen themat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existing, and actively engage 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addition,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explor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history, society, culture and China-Philippine relations. Due to the prior discipline setting, the current Philippine studi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ducation and overseas Chinese and so on whil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other disciplines on the Philippines are scattered and limited. The problems of excessive concentration of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the imbalance of research efforts in Philippine studies need to be effectively addressed. The future Philippine studies need to rel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and country studies, and requir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various disciplines such as history, politic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security, economics, law,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so that the Philippines studies can continue to be deepened with more and better results.

Keywords: 2023; the Philippines studies; regional and country studies; China-Philippine relations

猜你喜欢

中菲菲律宾南海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我国对中菲南海仲裁案的立场及依据
简析中菲南海争端历史沿革及菲方主张
南海的虎斑贝
节水模式对稻田中菲的赋存特征及归趋的影响研究
菲律宾・邦板牙省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