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印度尼西亚研究发展报告

2024-06-09韦红

东南亚纵横 2024年3期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研究

[摘要] 2023年中国学界涉印度尼西亚区域国别研究成果总体较为丰硕,整体呈现议题丰富、方法提升和资鉴功能等三大突出特点。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国内状况和印度尼西亚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两个方面,其中对印度尼西亚国内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印度尼西亚对外战略、印度尼西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关系及印度尼西亚参与全球和区域治理等领域,并呈现不断丰富拓展的趋势。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和创新,跨学科研究方法、新的理论分析路径得以运用,实地调研成为研究手段中的一大亮点。大部分研究成果以服务现实为导向,研究成果的资鉴功能进一步增强。但是,2023年的印度尼西亚研究也存在研究议题失衡、理论提升不够和一手资料缺乏等不足现象,今后亟须加强印度尼西亚区域国别基础研究、理论建设及多学科协同等研究。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区域国别学; 国际合作;国际关系;2023

[中图分类号] D7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479(2024)03-001-08

随着印度尼西亚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及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印度尼西亚区域国别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知网等文献平台数据统计,2023年涉印度尼西亚区域国别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和著作等文献,总体看来,2023年中国学界有关印度尼西亚研究呈现出议题丰富、方法提升和资鉴功能突出三大特点。

一、印度尼西亚区域国别研究议题进一步丰富

相较于2022年有关印度尼西亚的研究议题,2023年的研究议题更为丰富。议题涉及多个方面,既涉及印度尼西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国内状况研究,也涉及印度尼西亚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研究,其中有关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关系的研究占有极大分量。

(一)关于印度尼西亚国内状况的研究

1.政治领域研究

关于印度尼西亚政治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执政党领导、国族建设、迁都计划等议题。王存刚和朱方迪对印度尼西亚执政党领导力如何影响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执政党内部领导力取决于政党的中央权力结构,影响党内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执政党外部领导力取决于执政联盟的大小与政党代表性,决定政党意志上升为国家政策及贯彻实施的效率。前者通过顶层设计奠定国家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向,后者通过政治过程决定政府对要素流转的调控效率,两者分别从意愿与能力维度影响国家生产要素的国际分工投入,进而导致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变动1。关于印度尼西亚国族建设,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其政策及实践。于春洋和周佳薇通过将印度尼西亚与美国、尼日利亚进行比较,评述其国族建构政策实践的成败1。梁永佳和林钰琼则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日惹两代苏丹的政治活动和仪式职责来论述日惹苏丹的“宇宙统治”在国族建设中的关键作用2。印度尼西亚近年来提出的迁都计划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潘玥、李皖南等学者对印度尼西亚迁都的背景、动因、影响及其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3。

2.经济领域研究

关于印度尼西亚经济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特区、粮食安全、能源转型等议题。在经济特区方面,林梅和赵悦通过对印度尼西亚经济特区的考察,认为2019年印度尼西亚经济特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政府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特区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价值,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4。在粮食安全方面,潘玥认为印度尼西亚粮食安全受到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双重压力,佐科政府采取增加主要粮食生产、稳定粮价、加强农业技术和资金扶持、深化国际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以提高粮食安全韧性5。在能源转型方面,邓秀杰认为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印度尼西亚选择优先满足能源供给,并将能源替代作为增加能源供给的辅助手段,凸显出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的普遍困境6。

3.社會发展领域研究

关于印度尼西亚社会发展领域研究主要涉及社会保障、教育、华人等议题。张浩淼和谭洪探讨了印度尼西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历史过程,认为印度尼西亚以社会投资激发成员发展潜能、以法制建设确保社会保障项目常态化运行等举措实现了对社会保障的政策赋能,但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关系处置、制度公平统一建设等方面的失误决策却给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埋下潜在危机7。在教育发展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儿童教育、中文教育、职业教育、数字教育等内容,学者们论述了印度尼西亚在各种教育上所采取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8。在华人研究方面,主要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华人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王文豪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华人身份认同变迁与华语传承的关系,认为海外华人移民的身份认同对华语传承影响显著9。洪桂治和李素丽则探讨了印度尼西亚棉兰“Z世代”华裔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情况,认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及喜欢程度尚有提升空间10。

4.历史文化领域研究

印度尼西亚历史领域研究主要涉及宗教史、卫生外交史、华侨华人史、教育史等议题。王勇辉通过对印度尼西亚爪哇历史的考察,提出“印度化”和“去印度化”贯穿爪哇岛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印度化”和“去印度化”深入爪哇岛的宗教信仰、价值习俗以及政权更替中,二者融合形成兼收并蓄的爪哇特色文化1。吴耀庭通过分析已解密的历史档案,阐释了冷战时期印度尼西亚卫生外交活动及其动因2。贾俊英以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抵制日货运动为例,论述了近代海外华侨民族主义的多重面向3。杨素萍和刘佩对独立后印度尼西亚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史进行了研究,从中探索其演进逻辑及特点4。

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乐舞、华文文学议题。杨民康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乌布皇宫侧院的传统乐舞及竹乐表演,认为竹乐队已成为一种基于国家与民族文化认同之上、富于多元文化融合特点和重要社会象征意义的社会性符号或文化标识5。陈坤鹏和张晋菲对印度尼西亚爪哇传统打击乐器肯当鼓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6。蔡颂、刘华、马峰等学者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探讨其中“文化中国”的个性生成、祖语代际传承及华族生态7。

此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编著出版的《印度尼西亚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1—2022)》,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了202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取得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主要挑战8。这是了解印度尼西亚年度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著作。

(二)关于印度尼西亚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研究

关于印度尼西亚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研究成果丰富,相关议题既涉及与大国关系,也涉及参与地区和全球治理问题,其中与中国关系的研究占有极大分量,双边合作是研究重点。

1.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作研究

关于两国经济合作研究,主要涉及共建“区域综合经济走廊”、产业合作、合作效果评估等内容。在共建“区域综合经济走廊”方面,吴汪世琦对两国合作共建的潜力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域内资源禀赋优异的“第一自然”特征使双方在海上油气、新能源、渔业和热带种植业等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合作潜力,但域内欠佳的“第二自然”特征,即经济地理特征也制约着双方合作潜力的充分发挥9。

在产业合作方面,赵东喜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了中印尼产业合作模式,指出中国参与全球化生产的程度及在其中的地位均高于印度尼西亚,需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优惠政策优化两国产业合作模式10。赵立斌等人研究了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与数字服务贸易逆势增长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与状况11。盖晓萱和赵亮探讨了RCEP 背景下两国地理标志产品经贸合作新机遇,并对未来深化两国地理标志产品经贸合作提出建议12。张冰探讨了在能源转型背景下两国电力合作现状及未来合作方向1。王子晨和杨千帆对中印尼本币结算运行机制、合作成果及影响因素展开了详细分析2。

在两国经济合作效果评估方面, 学者们以具体项目为案例, 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例如, 李林泰等人研究了中国企业直接投资印度尼西亚镍资源案例, 认为中国投资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两国取得了双赢的效果3。李沛远以中国—印度尼西亚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为案例,解析中国海外园区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指出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对东道国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4。张淼和赵悦以中国在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区为案例,评估其在2006—2021年的经济增长效应,指出中资产业园区通过创造产业集群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有效推动了东道国产业链成长和产业提质升级,显著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5。张帅和翟崑梳理总结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经贸成果,并提出迈向“一带一路”金色十年提升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策略优化对策建议6。孙策和宋琳琳分析了RCEP生效实施以来,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推动对华经贸便利化阶段成效、具体举措与路径优化7。李军比较分析了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RCEP成员国投资负面清单,综合评价了 RCEP投资负面清单措施,提出了优化投资負面清单措施的策略8。

除了经济合作,也有学者对中印尼卫生合作、职业教育合作、文化合作、农业合作、减贫合作进行了研究。李云龙等人探讨了印度尼西亚对华新冠疫苗合作策略,指出双方在新冠疫苗研发和技术转让、疫苗援助与采购及本地化生产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双边卫生合作的良好典范9。在职业教育合作方面,学者们特别探讨了中国广西与印度尼西亚的职业教育合作10。在文化合作方面,刘子洋论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影视文化交流与合作11。在《印度尼西亚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1—2022)》中,学者们对中印尼减贫合作、农业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12。

另外,2023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编写出版的《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发展报告(2022)》,对2022年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该报告既有对两国人文交流状况的总体把握,也有对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媒体、旅游、智库等各具体领域合作的深入剖析13。这是一部研究年度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最为系统的著作。

2.印度尼西亚对外战略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战略及对华策略方面。王艺桦对佐科政府海洋安全战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印度尼西亚海防能力及影响力在佐科政府的引领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佐科政府的“印太化”举措或进一步拉大东盟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对中印尼两国关系产生负面影响1。时宏远对印度尼西亚的印度洋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印度尼西亚为了维护和增进在印度洋的诸多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实施面临不少挑战,制约着其在印度洋利益的促进2。韦红和王翕哲对印度尼西亚的对华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对中美两国竞争的认知和立场是影响印度尼西亚制定对华策略的重要变量,印度尼西亚在坚持不结盟和不选边站队的同时,对中美竞争进行管理和约束,从中谋取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3。

3.印度尼西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组织关系研究

近年来印度尼西亚积极参与地区及国际事务,影响力不断扩大,尤其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其与其他大国及地区组织的关系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王勇辉和程春林探讨了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认为拜登上台后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呈现持续强化态势,但其发展也面临一定限度4。王玥探讨了印度、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在印度洋的安全合作关系,认为在双边层面,合作基础扎实,合作机制健全;在三边层面,合作机制由二轨外交转向一轨外交,共识不断增多,形式逐渐完善;在多边层面,三国正在以东盟和印度洋为中心的国际组织中,探索更多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机会。未来三边印度洋安全合作的等级不会有质的提升,但形式仍有望拓展5。赵长峰和孙晨对欧盟与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安全合作进行了探讨,认为双方在构建涉海合作机制、强化海洋安全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要深化海洋安全合作仍面临着系列因素的挑战和掣肘6。

4.印度尼西亚参与全球和区域治理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参与环境治理方面。徐晓芳对印度尼西亚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既有减少自然灾害风险、降低国内经济损失等客观因素影响,也有追求大国地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考量,但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着政策协调不足、缺乏统一领导、治理意愿与能力不匹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7。王丹钰对印度尼西亚参与东南亚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行了研究,认为印度尼西亚致力于在国家、 地区和国际三个维度参与东南亚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但其国内的治理基础及国际合作的有效性限制了其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成效8。

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与成果咨政镜鉴功能突出

(一)区域国别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从2023年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内学界有关印度尼西亚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提升和创新。一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潘玥等学者对印度尼西亚迁都问题的研究,就综合运用了政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和分析框架,对迁都的背景、动因和影响进行探讨9。二是新研究方法的运用。林梅、张淼等人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经济特区及中国在印度尼西亚产业园区投资问题时,就使用了合成控制法来评估经济特区和产业园区的经济增长效应1。合成控制法是近些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准实验与因果推断方法之一。虞望科等人通过构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等东盟主要国家的股票市场指数的波动率网络,分析市场风险跨国传递的机制及关键节点特征2。李沛远对中国—印度尼西亚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发展态势的评估,主要是基于耦合理论,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来研究3。三是研究路径的创新。一些研究另辟蹊径,通过新路径探讨老问题。例如,关于印度尼西亚国族建设问题,梁永佳和林钰琼一改过去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路径来探讨国族建设问题,认为有关国族建设的社会科学研究,除了要关注权力、理性,还应该关注意义、非理性及其背后的本体世界4。四是实地调研成为研究亮点。实地调研成为印度尼西亚研究手段的一大亮点。随着中印尼人文交流的加强,一些学者可以走出国门,利用赴印度尼西亚实地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精准判断。韦红和王翕哲所撰写的《印度尼西亚“Z 世代”青年的中国观》,以及洪桂治和李素丽所撰写的《印度尼西亚棉兰“Z世代”华裔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探析》等均是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作出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资政镜鉴功能加强

2023年印度尼西亚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政、镜鉴功能进一步加强。大部分成果都以服务现实为导向,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或得出相关启示。

1.为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外交提供对策建议

学者们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及对华策略,为中国外交提出政策建议。韦红和王翕哲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Z 世代”青年的中国观,提出要密切关注该国“Z 世代”青年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态度,并在政治、经济、舆论宣传、人文交流等方面改善该群体对中国的误解,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促进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潜力5。韦红和王翕哲还在研究印度尼西亚对中美竞争认知及其对华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进一步拓展与印度尼西亚的合作领域,建立多领域利益共同体;关注印度尼西亚国内政治形势和舆论风向,准确判断其政策走向; 积极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多边机制,努力为其提供公共产品,以实际行动树立可信的中国形象6。一些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尼西亚传播效果较为关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潘玥和肖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尼西亚受到污名化传播,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路径:多途径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标识;企业坚守底线,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促进互利共赢;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自塑”能力,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7。汪恒和陈菲通过对“一带一路”叙事本体论范畴上的叙事效果分析和评估,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在印度尼西亚的叙事具有清晰的使命目标、可期的成功前景和连贯一致的叙事情节,但同时亦存在大量反叙事,这使得如何策略性地构建叙事,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有力反击反叙事成为中国当前对外叙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8。学者们还对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不同领域的合作给出政策建议。在共建“区域综合经济走廊”方面,吴汪世琦提出两国需要采取综合手段,积极重塑域内的经济地理特征,妥善应对域外大国的对冲战略,并强化两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以保障经济走廊建设的高效和可持续推进1。在产业合作领域,学者们就两国互联网、海洋、电力、制鞋、汽车等产业合作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之策2。例如,在电力合作问题上,张冰提出中资企业可将水电、地热发电、光伏发电及电网建设等作为电力能源合作重点,合作方式可从电力工程承包扩展到电力项目投资,以此促进印度尼西亚能源转型。又如,在海洋合作问题上,赵桂燕等学者提出加强海洋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扩大海洋渔业合作、推动海洋旅游业合作等对策建议。在人文交流领域,学者们积极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在教育、文化、青年、科技、媒体、卫生、智库、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献计献策3。

2.为他国提供镜鉴

一些学者通过对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以供他国镜鉴。徐慧等人认为印度尼西亚在构建数字化家庭教育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其经验值得總结和借鉴4。喻馨锐和柏京京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总结出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建立多层次学历的职业教育制度,鼓励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抓住机会伴随企业“走出去”5。张浩淼和谭洪则以印度尼西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镜鉴,提出共同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科学性整合与内源性改革的对策建议,以助推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6。还有学者将印度尼西亚与他国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出经验启示。包亮通过比较印度尼西亚与尼日利亚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前殖民地国家的社会语言环境、 历史政治环境和语言意识形态, 探析多民族前殖民地国家语言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 并提出化解多民族前殖民地国家语言问题的路径7。于春洋和周佳薇则通过比较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三国塑造国族的政策实践,得出多民族国家塑造国族观念的成败经验8。

三、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2023年国内学术界对印度尼西亚的研究总体来说有所发展。一是研究议题进一步丰富。议题涉及印度尼西亚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及对外关系各个方面,其中又以研究中印尼合作成果最多。二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有一定提升和创新。跨学科研究方法、新的分析路径被学者们运用于具体的问题研究之中,实地调研成为研究手段中的一大亮点。三是资鉴功能进一步增强。大部分研究成果特别注重其应用价值,一方面为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外交提供政策建议,另一方面为他国提供镜鉴。2023年国内学界的印度尼西亚研究之所以成果较为丰硕,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关系的日益密切和印度尼西亚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大。

尽管2023年印度尼西亚研究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一是研究议题失衡。在2023年所发表的文章中,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对外关系方面,尤其集中在中印尼合作关系上,而对印度尼西亚国内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反映出目前学界对应用性研究的重视及对基础性研究的忽视。二是理论性、学术性不足。目前研究成果大多就事论事,只是简单地论述“是什么”的问题,而对“为什么”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生成机制少有学理性探讨,理论提升及学理性归纳不足。其原因仍在于学者们对政策咨询类研究的偏好。三是一手资料仍显不足。由于受語言的限制,很多研究成果仍然采用二手资料,这或多或少会影响研究成果质量。

(二)研究展望

鉴于以上不足,未来印度尼西亚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对印度尼西亚国内状况的微观研究, 尤其是加强对其历史、 宗教、 文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 如果不了解一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对其政策及对外行为方式有准确的把握,得出的研究结论有可能出现偏差。另外,中国已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出于学科建设的考虑,也有必要加强对印度尼西亚的基础研究。二是加强理论建设研究。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其行为方式和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在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中抽象出发展中国家行为方式和发展道路的普遍规律,或建构出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这应当成为当代学者的研究任务之一。我们既要重视应用式的研究,也要重视原创性的知识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发展中国家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不是跟在西方后面拾人牙慧。三是加强对印度尼西亚语的学习,这对提升研究成果质量至关重要。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掌握印度尼西亚语的学者参与到印度尼西亚研究队伍中来。四是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协同研究。只有善于吸收借鉴相关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印度尼西亚研究之中,才能更全面精准地认知印度尼西亚,才能适应区域国别学科要求和现实需要。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onesia Studies (2023)

Abstract: The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yielded relatively fruitful outcomes in the research on Indonesia in 2023 with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 rich topics, improved methods and outstanding references.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Indonesia's domestic situation, which is primarily studied in terms ofits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history, culture, etc., and its diplomatic policies and foreign relations, which are mainly investigated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onesia and China, Indonesia's foreign strategy, Indonesia's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donesi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showing continuous enrichment and expansion in these regards. In the research, the methods are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innovated as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new theoretical analysis paths are applied, and field research has become a highlight. The reference function has been further enhanced, and most research results are reality-oriented.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hortcomingswith regard to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Indonesia in 2023, such as an imbalance of research topics,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improvement, and a lack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an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basic research,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Indonesia.

Keywords: Indonesia; areastudie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23

猜你喜欢

印度尼西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未来的家园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慈祥的“巨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印度尼西亚—省的天空变成了红色
印度尼西亚外汇管理概览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