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年新加坡研究发展报告

2024-06-09张磊

东南亚纵横 2024年3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新加坡

[摘要] 2023年,中国学者对新加坡开展了深入研究,政治领域高度关注人民行动党的权力交接、面临的挑战及能力建设。外交领域对新加坡与中美两国的平衡外交及与印度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经济领域持续关注新加坡的宏观经济发展,并拓展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的研究。安全领域重点关注新加坡的网络安全和反恐合作。文化、教育、社会领域主要研究新加坡各方面发展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此外,对新加坡华侨华人认同研究和华商及其组织的作用研究也不断深化。但对新加坡的研究仍存在较大探索空间,如在政治领域,新加坡政党的发展,尤其是反对党的发展及其对人民行动党执政的影响具有较大研究空间,仍需学者们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新加坡的国别研究,促进新加坡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新加坡;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大国平衡外交;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 D7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479(2024)03-019-09

2023年,新加坡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第四代领导团队逐步形成,人民行动党面临新一轮权力交接;坚持大国平衡和立足东盟的外交政策,与中国建立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经济增速趋缓,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等,这些新特点引起中国学者的密切关注,新加坡研究也呈现出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提升等新特征。

一、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研究持续深化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一党长期执政的典型代表国家,对人民行动党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人民行动党的权力交接及第四代领导团队面临的挑战

截至2023年,李显龙任新加坡总理带领第三代领导团队已逾19年之久,新加坡第四代领导团队的形成及与第三代领导团队权力的交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2023年,人民行动党及第四代领导团队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焦点,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加坡第四代领导团队已经形成,黄循财被正式推选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第四代领导团队新领导人,总理接班人基本确定。新加坡第四代领导团队通过“新加坡携手前进”运动不断形塑团队形象2。许利平提出,黄循财履历丰富,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彰显才能,其在不久的将来接替李显龙掌舵新加坡已经基本笃定3。刘金卫认为黄循财预计于2025年前后接棒李显龙担任总理4。新加坡第四代领导团队面临的挑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许利平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提出新加坡第四代领导团队面临的挑战,认为人民行动党内部涌现的“执政疲劳”“执政傲慢”“执政懈怠”问题,以及如何适变常新,获得更多人民信任等是其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1。王艺桦等人研究提出,以工人党为代表的反对党壮大、全球性经济危机引发的诸多问题破坏政党发展的稳定环境,后疫情时代的频发性危机与风险对政党适应能力提出高要求等是新加坡新一代领导团队将面临的挑战2。此外,国民团结党、红点同心党、新加坡人民党和新加坡统一党成立“The Coalition”非正式联盟,积极参与选举等也给第四代领导团队带来竞争压力3。

(二)人民行动党治理能力建设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王艺桦等人认为,人民行动党自执政以来,政绩突出、地位稳固,历届大选均取得压倒性优势,并在国内治理领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尊重,其重要的原因是人民行动党形成了“精英治国制度化机制”,即在政治精英的遴选、培养与领导人交接等各个关键环节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推动了精英治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4。孙会岩认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通过自身现代化变革来引领国家现代化,数字技术与政党自身治理协同共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积极适应数字化治理发展趋势,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策略,充分挖掘数字化进程中潜在的政治意蕴,在政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策略等方面建构起政党与国家权力分配相对平衡的数字化治理思路,进而形成组织与技术耦合的“政党引领型”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5。

二、对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研究更加丰富

大国平衡是新加坡一直坚持的外交战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界对新加坡外交领域的研究更加丰富。

(一)新加坡的中美平衡战略研究

罗圣荣等人认为,中美两国之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无论是国际影响力还是关系密切度都十分重要,东盟“大国平衡”策略的主要实施对象是中美两国6。门洪华等人将李显龙政府的中美平衡战略实践划分为“构建(2004—2009年)—走向失衡(2010—2017年)—再平衡(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认为李显龙政府的中美平衡战略以务实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加强与中美两国的合作为主线,从而维持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相互制衡的局面、维护国家与地区安全,并进一步构建以新加坡与东盟为中心的关系网络。通过多年实践,李显龙政府的中美平衡战略在实现新加坡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区域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成效,获得了更为开阔的战略空间,增强了与大国关系发展中的主动性与自主性,但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东盟中心地位受冲击等因素给新加坡平衡战略的维持与调整带来了挑战7。胡志丁等人通过结合中美与东盟十国双边关系定量计算结果,认为新加坡位于权力介稳区,对中美保持了平衡,并提出2000—2019年,美国在新加坡的地缘位势高于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新加坡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导致中美两国在新加坡地缘位势差距不断缩小,但总体而言,中美两国在新加坡的权力博弈并不激烈,并认为中国在经略东盟时应适度防范新加坡1。成汉平对美国针对中国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及东盟国家的态度进行研究,其中新加坡并未对其表现出积极态度2。方柏华等人以2016年新加坡站台“南海仲裁案”为案例,对新加坡在中美两国之间的对冲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3。邢瑞利认为,新加坡之所以积极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應对所谓的“中国威胁”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担忧在经济上过分依赖中国,因此试图通过加入“印太经济框架”,促使美国与印太地区经济实现深度融合,进而实现经济、安全的双重平衡4。

(二)中新关系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出10周年,新加坡与中国建立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等双边关系的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强调,新中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双边关系的特殊性和高水平5。新加坡是第一个公开支持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盟国家,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地区发展做贡献的一种方式6。张帅和翟崑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领域企业到新加坡上市融资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多7。杨悦等人认为,新加坡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金融方面为相关项目提供支持。数字丝绸之路项目是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领域,占合作项目总数的 90%。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是中新共建基础设施的品牌项目8。赵姗姗等人通过分析新加坡英文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报道的主要内容,总结其主流观点为“一带一路”倡议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缩小南北分化,并认为加强区域合作,共建中国与东盟“海上丝绸之路”,能消除一些国家对区域共同体建设的担忧和顾虑9。

RCEP框架下的中新合作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袁波等人认为,RCEP实施一周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货物贸易呈增长态势,其中与新加坡货物贸易增速超过20%;新加坡是中国矿物燃料、矿物油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约占中国对全球能源资源产品出口总额的36.6%。同时,RCEP的实施也促进了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新加坡是中国对东盟绿地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2022年中国对新加坡的绿地投资金额为16.5亿美元,同比增长823.6%10。孙策等人提出,RCEP框架下新加坡对华投资保持高水平,并打造了不同合作样板11。方英等人对RCEP国家文化产品贸易的竞争态势与网络关系格局进行了研究,认为RCEP国家间的文化产品贸易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新加坡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强1。

中新经贸和金融合作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郑慕强等人基于1992—2022年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的数据,使用热点分析工具对在华投资的新资企业进入、退出的动态空间演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其中,投资进入热点向长三角地区集聚,而投资退出热点集中在环渤海和福建沿海地区,新资企业呈现出从制造业向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转移的趋势2。吴乔一康等人研究认为,中新相互投资合作紧密,新加坡自2013年起成为中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国,2012—2020年,新加坡对华直接投资额占东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92.04%3。张兵立足2002—2021年的相关贸易数据总结中新两国贸易变化,其中,中国对新加坡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总额比例呈不断降低趋势,在2006年达到最大(32.51%)之后不断缩小,到2021年降至11.42%;新加坡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前10类商品占全部进口商品比例则基本没有太大变化4。赵瑞娟等人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分析认为,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明显协调度好,两国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新加坡可以作为中国在东盟开展金融合作的高级别合作型国家5。此外,还有学者对中新经贸合作机制与进展6、中国(重庆)—新加坡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7、中国—新加坡FTA的贸易效应8、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9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三)新加坡与印度等国家的关系

在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中,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等也是其积极开展合作的对象。2023年,学者们继续关注新加坡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发展。张景全等人认为,新加坡是印度在东南亚地区全方位和最成熟的安全合作伙伴,也是印度最亲密的安全伙伴之一。自印度提出“东向政策”以来,其与新加坡的防务安全合作不断深化,主要表现为海军演习的地理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并从海军合作扩展到陆军、空军合作,防务安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国防工业合作潜力较大。地缘因素、政治互信、战略对接和安全威胁是印新两国加强防务安全合作的重要驱动力。在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印新防务安全合作将不断加强和深化,海上安全合作则是印新防务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支柱。印新防务安全合作的强化对中国周边海洋战略环境造成一定影响10。此外,部分学者还对新加坡与日本11、英国、法国、德国等国12的外交情况进行了梳理。

三、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研究不断拓展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发达国家之一,且经济发展呈现高度外向型特征和创新驱动特征,一直是学界跟踪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新加坡的宏观经济发展

王勤关注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盟经济发展,其对新加坡2022—2023年经济发展情况及展望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2022年新加坡经济通过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大幅提高政策利率、推动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等举措,保持了经济持续复苏的势头,但制造业增速大幅放缓和外部需求萎缩带来的出口增幅减弱成为拖累新加坡经济加速复苏的主要因素1。同时,《东南亚纵横》学术期刊国别研究专栏每年均刊登新加坡年度发展回顾与展望,对该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持续跟踪研究23。此外,新加坡具体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2023年,学者们对新加坡会展业4、航空产业5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新加坡的數字经济发展

新加坡是仅次于冰岛和挪威的世界最具竞争力的数据中心市场,也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发起国之一,随着全球数字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和各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许翔宇等人认为,以数字经济为牵引的“智慧国家”是新加坡数字经济的发展特点,新加坡在战略层面重视人工智能并成立国家人工智能办公室,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数字金融是其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举措6。王勤提出,新加坡为发展数字经济,分别于2017年、2019年两度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并于2019年8月正式开放数字银行牌照申请,新加坡已经进入数字金融时代7。张淑兰等人认为,新加坡是东印度洋地区综合数字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稳居第一梯队,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多利益攸关方数字规范8。牛东芳等人认为,新加坡主导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为弥合全球数字治理分歧的“第四路线”,新加坡数字经济高竞争力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自上而下”细化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布局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分类培养数字人才,形成成熟的数字人才环链;重视数字技术创新,拓展数字基础设施的全民可得性;持续完善监管框架,在维护数字安全与数字效率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将中小企业作为数字经济转型的基石,为其提供广泛的便利化政策支持9。

随着新加坡数字经济的发展,其数字政府建设也成为学界研究的新领域。熊东旭等人提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顶层设计、开放包容的数字场景、安全共享的数据底座、动态协调的跟踪服务等是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的主要经验10。张新平等人将新加坡数字法治政府的建设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即信息技术普及阶段、国家信息技术提升阶段、电子政务行动阶段、数字驱动建设阶段和智慧国构建阶段,将其建设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持续不断的行政改革,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贯彻“以数据为核心,用心服务”理念,构建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的良性合作伙伴关系11。此外,聂清斌12、陈骞13等学者对新加坡数字政府建设进行了专门研究。还有学者对新加坡数字经贸规则体系1、数据跨境流动治理2、数字货币监管3、数字经贸发展现状45、数字银行6、数据管理7等领域进行了研究。

(三)新加坡的绿色经济发展

袁波认为,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合作热点,新加坡也从中国发起的全球发展倡议中获益8。张磊等人总结了新加坡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举措,如制定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全力建设绿色和数字航运走廊、推进绿色经济国际合作等,并认为绿色经济成为该国经济发展新引擎9。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大都市动态跟踪课题组认为,2023年绿色经济在新加坡城市战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多,在标准与框架的制定上参与全球绿色经济竞争是其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路径。新加坡还积极打造以工程培训为中心的就业技能体系,重点关注绿色经济中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能级10。

四、对新加坡安全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

2023年,学者们对新加坡安全领域的研究呈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的特色,其中网络安全及反恐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新加坡网络安全

韦红等人认为,网络安全已成为东盟面临的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其中新加坡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且对网络安全威胁高度重视,其通过成立网络安全局,不断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制定《网络安全法》等法律,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网络安全能力建设、网络治理社会参与和网络安全国际合作等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11。王睿认为,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盟各国意识到合作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性,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及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应对日益扩大的网络安全威胁成为各国的优先事项12。关意为提出,以新加坡为主导弥合“数字鸿沟”是东盟网络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13。

(二)新加坡的恐怖主义表现及反恐合作

琚悦认为,宗教型、两股势力威胁、泛网络化活动、机会型暴力是新加坡四种传统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但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阿富汗政变等影响下,新加坡恐怖主义呈现出激进化叙事的暴力转向、极右恐怖分子相互激进化、部分塔利班派系可能促成恐怖势力的重新集结的新特征14。巨威莉认为,新加坡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紧密型反恐合作国家,建立反恐情报共享中心、举行反恐军演、多种反恐援助、加强防务合作、金融管控与“集装箱安全”计划等是其主要合作路径15。

五、对新加坡文化、教育、社会领域的研究丰富多样

新加坡属于儒家文化圈,其文化、教育及社会治理对我国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学者们对此开展了借鉴及比较研究。

(一)新加坡的文化政策

傅才武等人研究了新加坡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认为其文化政策目标呈现从塑造“政治经济共同体”向建构“文化共同体”的转变,在政策重心上表现为从融入“全球化”向凸显“本土化”的转变,在政策效果上表现为从整合“民族认同”向强化“国家认同”的转变1。祝洪玲解读了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及相关政策规划,认为其注重公众意见、贴近社区、构建数字化非遗及打造教育与奖金框架等特点可为中国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经验借鉴2。

(二)新加坡教育、社会领域的启示借鉴

在教育领域,多位学者从新加坡教育改革的愿景与行动3、中小学教育收费及资助体系4、职业教育5678、本科教育9101112、思想政治教育1314、核心价值观教育15等方面切入开展研究,并探索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在社会领域,多位学者对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进行研究1617;此外,新加坡作为生产主义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其卫生福利支出模式18、医疗卫生体系模式19、养老服务20、社会救助制度21等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领域,并提出对中国相关领域发展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六、对新加坡华侨华人的研究热度不断提升

新加坡总人口中约74%为华人22,随着新加坡的政治经济、人口结构和华人社会的深刻变迁,学者们对新加坡华侨华人的研究热度不断提升。

(一)新加坡华侨华人的认同

朱陆民等人以历史的视角研究了从开埠到李光耀政府时期新加坡华人国家认同的演变,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新加坡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期,此后在李光耀带领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致力于树立一个健全的国家意识,使全体国民都认同于新加坡1。刘宏认为,新加坡华人新移民的本土化與跨国性是并行不悖的,但华人新移民还是以融入新加坡社会为主要导向和目标2。冯李侠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对新加坡华裔三代的身份认同进行了分析3。此外,华文教育和华语使用对新加坡华侨华人的认同具有较大影响,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张男等人4、施黎辉等人5对新加坡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类型及成因和华语的语言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并认为新加坡政府对华语的态度,致使英语在新加坡的地位远高于华语,这导致华族年轻一代缺少对华族文化和华语的认同。

(二)新加坡华商研究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华侨华人商会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受到学界的关注。陈胤默等人认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促进贸易合作中的做法具有代表性。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中国上海、重庆、成都设立了新加坡企业中心,加强与当地企业交流,协助中国各地政府和企业在新加坡进行商务活动和投资6。刘宏等人对新加坡华商企业的商业跨国主义进行系统分析,并以太平船务、仁恒置地、纳峰科技3家华商企业为案例,认为华商企业所建构的商业网络是以族群性和文化为内核的7。吴侃等人提出,华侨华人联合会、华商会、同乡会等社团在帮助新移民融入住在国和联系祖(籍)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

(三)新加坡华文文学、华人历史等

2023年,学者关于新加坡华文文化、艺术,以及华人历史等的研究有所增多。沈玲认为,新加坡华文学作品对新加坡国家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表达不断增强,并面临创作者青黄不接,优秀作家作品数量减少等发展困境9。林晓芝对21世纪以来新加坡华人影视剧中的“寻根”叙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认为其呈现以家族南洋拓荒史串联叙述新加坡开国、独立与发展的历程,以及催化宗族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合流等特征10。欧阳宜文等人以潘耀田的《杜鹃花》《偶然》为例对新加坡华人音乐家的艺术歌曲创作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首作品分别表达了对华人抗战英雄的致敬和对新加坡“去中国化”的遗憾11。新加坡妈祖信俗文化的播迁与当地华人社群的发展密切相关,邱成海系统研究了妈祖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12。

历史研究方面,张立朋对庚子事变后南洋华人对新政改革的评议与倡导进行了历史梳理13。王琛发以新加坡《叻报》等的舆論传播为例,研究了南洋华人对日俄战争的印象1。此外,还有学者对新加坡的华人历史遗迹、华人家族历史等进行了案例研究,如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2。

七、总结与展望

2023年,中国学者对新加坡的研究呈现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多元的特征。学者们的研究涉及新加坡政治、外交、经济、安全、文化、华侨华人等方面,但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研究相比,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且集中在中国与新加坡关系及新加坡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的举措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其他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较大探索空间。例如,在政治领域,新加坡的政党发展,尤其反对党的发展及其对人民行动党执政的影响仍具有较大研究空间;在经济领域,新加坡的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研究仍需深入研究;在外交领域,新加坡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双边关系发展,以及新加坡与东盟及其他成员国的关系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时,随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入推进,新加坡尚未与中国就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达成共识,其原因及未来前景也具有较大研究价值。此外,华侨华人及华商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但当前国内对新生代侨情的关注仍不够,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集中分布的国家,其新生代侨情研究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进一步深化对新加坡的国别研究,不断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有利于了解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与政策。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Studies (2023)

Abstract: In 2023, Chinese scholars conducted intensive research on Singapore. In the political field, the focus was on the power transition, challenges and capacity building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in the realm of diplomacy, a deep investigation was made in Singapore's balanced diplomacy wi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 with India; in the economic sector, the attention was paid to Singapore's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anded to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green economy; in the security area, concerns were centered around cybersecurity and counter-terrorism cooperation in Singapore; and in the domains of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given to drawing lessons and inspiration from Singapore's development for China. Furthermore, there was a deeper explor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individuals in Singapore as well as the role played by Chinese businessmen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However, there remains ample room to further explore Singapore. For instance, within politics, more extensive research is needed on political party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especially regarding opposition part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AP governance. Scholars are encouraged to expand and deepen their country studies on Singapor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advancement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area studies; Singapore; People's Action Party of Singapore; balanced diplomacy between great powers; digital economy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新加坡的魅力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