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4-06-08陶艳红

教育界·A 2024年10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摘要】情境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式,是指人在特定的环境或背景下的情感状态或心境。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展开更为积极的思考、互动和交流,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情境中的问题的教学方法。文章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进行探究,提出几条可行的途径,以提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陶艳红(1981—),女,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學。

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存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与生活联系不紧密”“问题情境创设形式化”等问题。为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水平,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性、思考性、针对性、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框架[1]。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的根本来源就是真实的生活,只要细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知识。教师以真实的生活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例题1:

(1)在一条长20米的马路两旁种树,每隔1米种1棵树,请问一共种多少棵树?

(2)在一条长20米的马路两旁种树,每隔1米种1棵树(两端不种),请问一共种多少棵树?

(3)在一条长20米的马路两旁种树,每隔1米种1棵树(一端不种),请问一共种多少棵树?

(4)在一条长20米的闭环的路线上种树,每隔1米种1棵,请问一共种多少棵树?

这是一组植树问题,学生在探究中能够感受数学问题的规律。要想将生活化的问题具象化,教师首先要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完成数学问题以后,进行归纳、对比,生成抽象化的思维,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从具象化的实践问题上升到抽象化的理论;最后要让学生结合学习需求列举出更多的数学案例,让课堂具有延伸性。

二、创设思考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具有问题导向性质的问题,二是带有情境性的问题。这两类问题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富有挑战和思考空间的问题体系。教师要明确什么是具有问题导向性质的问题,即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深刻的内涵,能够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情境性问题是指那些置于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展现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

例题2:

当前国家制订的每日蛋白质需要摄入的标准为6~8岁:27g;9~11岁:31g;12~15岁:35g。为了保证学生的营养,学校为学生采购了五种食材,已知这些食物蛋白质的含量为鸡肉25%、鸡蛋15%、胡萝卜0.8%、黄豆37%、米饭10%。请自己设计一套营养午餐。

这道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只要做好质量与百分比的换算,并满足营养午餐的需求即可。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多种午餐的组合,满足多元化营养的需求。这正是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思考性问题。

三、创设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不同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水平不同。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情,创设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对于低年级学生

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富含想象力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如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情节或游戏规则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题3:

动物园里的小狮子即将过生日,其他的动物们想为它准备一个惊喜派对。小猴子准备了50份食物,小老虎准备了15份食物,而贪吃的小猪却偷吃了6份食物,请问还剩多少份食物?

这道题涉及加法、减法运算,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对于中年级学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接受度也会提高。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同时增加一定的挑战性,以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题4:开展“环保节能校园计划”,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减少学校能耗,增强自身环保意识。

这道题旨在让学生开展综合性的项目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负责项目的某个特定方面,如水资源管理、节能照明、回收利用等。小组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结合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制订具体的节能减排方案。小组成员需要一起讨论,分工合作,确保方案的实际可行性和实施效率。

(三)对于高年级学生

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在情境中构建一定的生活场景,强调从客观实物的观察、分析出发的解题方法。

例题5:

为优化运输和销售过程,某面包生产商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纸盒选项,一种是基础面积较大的正方形纸盒,另一种则是高度较大的长方形纸盒。请你帮该面包生产商判断哪一种设计更适合面包的包装和运输需求。

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纸盒的外观尺寸来判断,认为基础面积大的正方形纸盒能装更多的面包。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仅凭外观尺寸判断并不足以准确知道哪种纸盒的实际容量更大,因为真正决定能装多少面包的是纸盒的体积。学生得出关键问题:如何准确计算这两种纸盒的体积?教师可顺势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指导学生应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情景相结合,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新课标要求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发学生思考。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所设置的习题、采用的引导方式也应不同。具體而言,教师应当合理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难度的题目,进行有差别的启发和引导,做到因材施教。

(一)学困生需要细致的引导

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挑战,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为细致的引导。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过细的引导可能会束缚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过度依赖教师。同时,如果教师的引导过于粗放,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迷茫,找不到思考的方向。因此,教师在提供引导时,需要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既要细致,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对于学困生,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解题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理解习题的思考角度和推导过程。在完成习题后,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思考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思路,以便他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举一反三,逐渐提高解题能力。

例题6:

修一条公路,已修了全长的1/5,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这条路总共长多少米?

教师可以引导学困生把公路全长看作单位“1”,应用线段图倒推数量关系:在原有的数量关系中,原本是修了1/5的,现在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比是1∶2,即已经修了全长的,那么修的300米对应的分率是 - ,可列式:300÷( - ) =2250(米)。根据已知条件一条一条地分析和推导,学生可以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二)学中生需要整体方向的引导

学中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他们不需要事无巨细的引导,只需要教师给予新的解题切入点,引导他们分析、比较多种解题方案。教师依教学的需要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引导,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的教育理念。

针对例题6,学中生除了通过列算式的方法解答,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式来解答,如:设这条公路全长x米,那么可得方程“(+300 )÷ [x - ( +300)] = ”,解之得x =2250。学生用解方程的思路解决问题,应用设未知元的方法,可以更高效快捷地解决这道题。

(三)学优生需要拓展思维的引导

学优生已经掌握了常规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总结数学解题模型,以此来关联问题、类比问题,找出某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从更宏观的思路分析和解决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优生更改已知条件,让习题进一步变化,或者让他们思考解题的模型。在教师的思路引导下,学优生提出问题解决的模型:这类问题中已知一个量,且题目中未涉及具体的工作量单位,那么便可以赋值;接着,根据完工时间,按照公倍数设总量,算效率(效率=总量÷时间);按照比例赋值效率,再算总量(总量=效率×时间),最后列式计算。学优生依据问题理论的分类模型去验证工程问题的方法,在实践和理论转换之间积累学习经验。

五、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提出有趣的问题,让数学问题的产生更具趣味性。教师一是可以将数学问题与估算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即使不进行数学计算,也可以解决数学问题;二是可以将数学问题与团队竞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3]。

(一)数学问题与估算

教师将数学问题与估算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发现估算的价值,进而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理解并应用估算策略。

例题7:

小哲发现,把300毫升的水倒入500毫升的杯子中,杯子不满,现把4颗玻璃球放到杯子当中,水杯依然不满,当他丢第五颗玻璃球时,水溢出来了。请问玻璃球的体积有多大?

学生可以应用列方程的思路解决问题,即设一颗玻璃球的体积是x,可以得到:4x<200ml,5x>200ml,由此估算每颗玻璃球的体积在40~50ml之间。

(二)数学问题与团队竞赛

教师将数学问题与团队竞赛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协作,强化合作意识与竞赛意识,提升合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分水游戏,游戏流程如下:假设大瓶水的容量为10,中瓶水的容量为7,小瓶水的容量为3,请分小组合作将水分为两个5,并给出分水的方案。游戏为抢答的形式,哪个小组先回答问题且回答正确即为获胜。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让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促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要想创设合适的情境,教师就必须深入教材,对学生的学情等进行准确的把握,并结合生活和因材施教理念展开教学,这样才能使得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获得收获。

【参考文献】

[1]邱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46):187-188.

[2]罗同芳.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16):53.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