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化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24-06-08徐美华

教育界·A 2024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科学应用问题化教学,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实践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文章对于在数学课堂中科学应用问题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索,提出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化教学

作者简介:徐美华(1988—),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会思考,提升思考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在部分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不够科学,要么非常简单,学生只要回答对或错即可;要么过于复杂,无论学生怎样思考,都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显然,这两种问题都难以真正发挥引导学生前进的作用。要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具有引导性、梯度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步步逼近知识的本质,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提升思维品质。

一、巧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一)运用趣味问题,调动学习热情

趣味问题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趣味问题,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一节时,笔者先使用电子白板展示了自行车、小轿车、公交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图片,然后提示学生观察这些交通工具的车轮的相同之处。在仔细观察之后,学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车轮都是圆形的。”笔者追问:“为什么这些交通工具的车轮都要制成圆形的呢?如果车轮是其他形状的,会发生什么事呢?人们坐在这样的交通工具里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热情,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之后,笔者适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视频。在这个视频中,坐在圆形车轮的交通工具里的人感到舒适、惬意,认为旅程十分顺畅;而坐在其他形状车轮的交通工具里的人,则因为颠簸而显得痛苦不堪。学生看了笔者播放的视频以后,意识到圆具有与其他图形不同的某种特征。笔者相机引导学生:“大家发现圆的奥秘了吗?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探索圆的特征吧。”由此,笔者顺利地通过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连续提出问题,利用认知冲突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经过学习,学生会形成一定的认知。但小学生的认知存在较明显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连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认知存在冲突的地方,从而产生动力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并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2]。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3的倍数的知识,笔者使用电子白板展示了139、924、346、321、143、357这6个数,然后询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些数中,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笔者提出问题后,有学生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139、346、143是3的倍数。”笔者追问:“为什么你这样说呢?”该名学生回答:“因为这些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所以我觉得这些数是3的倍数。”笔者没有评价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是顺势鼓励学生通过笔算了解139、346、143等数到底是不是3的倍数。在计算之后,学生发现139、346、143都不是3的倍数。笔者立即鼓励学生计算剩下的3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经过计算,学生发现924、321、357这3个数反而都是3的倍数。笔者询问学生:“大家認为这是为什么呢?3的倍数到底有怎样的特征呢?”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发现了认知冲突,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应该仅观察个位数就判断某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在笔者提问后,学生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兴趣,纷纷积极地讨论、探究起来。

二、巧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一)提出探究性问题,突破学习难点

有效的问题可以成为推动学生深入思考的“触发器”。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发现自己认知结构的盲点、思维的痛点,学生自然会产生探索知识的动力,也会知道自己应当探究哪方面的知识。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认知结构的盲点、思维的痛点,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给学生搭建思考的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索。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通过难度适中的问题,教师才能恰到好处地启发、引领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3]。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节时,笔者出示了这样的问题:“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了3千克苹果,花了9.6元,大家知道这些苹果每千克多少元吗?”笔者提出问题后,学生很快列出算式,但发现9.6÷3这一算式涉及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他们没有学过这一知识,于是无法直接通过计算得到答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笔者顺势提出如下探究性问题:“大家不妨先估算一下这道算式的结果,然后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要列竖式计算9.6除以3,应该怎么列竖式?商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这几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可以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思考这些问题后,学生会了解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学生的运算能力会得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二)提出操作问题,积累实践经验

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可以利用操作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积累实践经验、发展综合能力。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节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这样的错误认知:只要有3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于是,笔者抛出问题:“大家认为拥有几根小棒就可以围出一个三角形呢?”学生脱口而出:“3根!”笔者随即鼓励学生任选3根不同长度的小棒,然后动手围三角形。这一动手操作活动难度不大,一部分学生很快就完成任务了,但也很快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使用3根小棒很顺利地围出了三角形,但有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用自己任选的3根小棒拼出三角形。此时,笔者鼓励学生统计能围出三角形的小棒和不能围出三角形的小棒的长度,并据此分析三角形的特征。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学生最终得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提出复杂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认知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不足,有时他们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突破重难点知识。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深入探索。教师可以在提出复杂问题后,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4]。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时,笔者展示了一个长方体模型,并提出问题:“大家认为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是多少呢?我们要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呢?”由于没有学过相关知识,学生无法得出答案。笔者相机鼓励学生组成多个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提供24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尝试拼出长方体。在各小组学生拼出长方体后,笔者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自己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你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了吗?”经过笔者提示,学生很快得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经过思考、讨论得到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

三、巧用问题,推动学生思维发展

(一)提出生活问题,引导学以致用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主动地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提出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逐步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形成较好的应用意识。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一节时,笔者提出了如下生活问题:“老师在逛超市时发现,1盒巧克力39元,1袋核桃仁42元,1袋小馒头24元,1袋红枣32元。如果老师买了两样物品,付款时拿出了100元现金,收银员最多会找给老师多少钱呢?最少会找给老师多少钱?”购物问题是常见的生活问题,回顾生活经验后,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如果教师买了最便宜的两样物品,也就是小馒头和红枣,收银员找给教师的钱最多;如果教师买了最贵的两样物品,也就是巧克力和核桃仁,收银员找给教师的钱最少。在学生得出这一结论后,笔者鼓励学生据此列出算式,学生很快便算出了答案。

(二)通过反思问题,引导发展认知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一部分学生会因此感到十分困扰。其实,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这是他们认知能力缓慢发展的真实反映。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告诉学生不必为此感到困扰,然后通过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发现自己犯错的原因,并据此改正错误,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5]。

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节时,笔者出示了这样的问题:“一副羽毛球拍的价格是45元,李老师带了400元,他最多可以买多少副羽毛球拍呢?”部分学生在计算这道题时,取近似值出现了错误,得出了“9副”这一错误答案。此时,笔者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算:“大家可以算出来买9副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钱吗?”经过验算,许多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出现了错误。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反思:“大家是否发现,取近似值是需要遵循一定原则的,否则我们难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听了笔者的话,学生主动回顾教材内容,发现了自己遗漏的数学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完善。

(三)鼓励寻找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过于注重讲授知识,这样做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与当今时代的要求不符。在当今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寻找一题多解,让学生开动脑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一问题:“用某种铁矿石炼铁时,每10吨铁矿石可以炼铁6.05吨,请计算用1000吨这种铁矿石可以炼铁多少吨。”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解答这一问题的不同方法。经过思考和尝试,学生会发现自己可以列出6.05÷10×1000的算式计算,也可以列出1000÷10×6.05的算式计算。在解决这个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这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科学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并发展多方面能力。为此,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据此提出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打造更加精彩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艾宏悦.多元教学,多样收获:浅谈多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2):58-60.

[2]王浩光.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知识问题化教学探索[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0(11):36-37.

[3]赵波.试论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學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280-281.

[4]张舒思.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实施问题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2):75-76.

[5]王曼珍.基于深度学习背景的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20):27-29.

猜你喜欢

问题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问题化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有效应用探究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