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跨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

2024-06-08储晓霞

教育界·A 2024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语文核心素养高年级

【摘要】跨学科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多门学科的学习基础,也具备一定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可将诗词教学与多门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教学,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同时也让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素养获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年级;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学习;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储晓霞(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发展学科素养、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古诗词具有丰富内涵与较高育人价值,将地理、音乐、美术、数学、科学等学科与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不但能深化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艺术表现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等。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跨学科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结合数学学科开展古诗词教学

数学与语文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但二者存在很多相通的地方。数学偏于理性,语文则偏于感性,两者的融合,能让学生以理性的方式解读古诗词,看到古诗词中不一样的内容,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数学概念解读古诗词,以数学公式、图形、数列等为素材创作古诗词,利用数学思维来增强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数学与古诗词的结合,能让学生在体会古诗词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1]。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如果将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思维方法运用到古诗的解读上,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从全新视角理解诗人的情感,感知诗人的那份家国情怀。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诗歌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如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教师让学生用一根棉线弯曲成路线的形状,测量出这些地名在地图上的距离,再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杜甫回家所需途径的路程长度。学生的计算过程,既是在巩固相应的数学知识,也是在解读古诗文本。通过计算,学生切身体会到虽然杜甫回家的路程遥远,但杜甫的心情却是如此的高兴,由此深化对这首古诗情感的理解。

就这首诗而言,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情感,如果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其中的玄机,就能理解杜甫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数学的数轴展现出来。教学时,教师先问学生:“杜甫在诗中展现自己做了哪些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杜甫收到消息、关心妻子、满怀喜悦地阅读诗书、感叹时光的流逝、决心返乡等事情一一列举出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把这些事标出来,以“0”为起点,按时间顺序排列。借助数轴,学生仿佛能看到杜甫匆忙的身影,感受他欢快的心情。

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将古诗词教学与小学数学内容融合起来,打通数学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壁垒,能加深学生对古诗之美和作者内心情感的理解,同时助力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

二、结合美术学科开展古诗词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将古诗词与美术学科融合起来,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古诗的意境,借助视觉感官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不少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不能理解古人的语言表达,不明白诗词具体意象代表的含义,等等。但如果借助美术学科,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一般感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和传递的情感。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这首词展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既有惊喜和惊叹,又有宁静与祥和;既有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喜悦,又有对往事的怀念。作者将这些心情的起伏变化呈现在字里行间。如果教师能复原画面,学生自然就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首先,教师将画面的基调定下来—整个画面呈现宁静祥和的气氛。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这首词,将其中描绘的事物圈出来,如“明月”“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雨”“茅店”“溪桥”等。学生需要自己琢磨着将这些景物画到教师所提供的草图上。学生画画的过程就是理解诗词的过程,也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画完之后要进行润色,如更好地体现清风的形态,或是将作者辛弃疾也呈现在画面中等。这样的过程既是學生展示美术素养的过程,也是他们借助美术活动解读古诗词的过程,还是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具象化的过程。

大部分古诗词的画面感很强,借助美术学科解读古诗词,能将古诗词的意境呈现出来,从而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另外,美术学科的融入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理解古诗词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合历史学科开展古诗词教学

尽管小学阶段没有开设历史课程,但大多数小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渠道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将这些历史知识运用到古诗词的学习中,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从诗词的创作背景入手,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夏日绝句》为例。诗中提及项羽这一古代人物。学生要想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自然需要了解项羽,了解与他相关的历史。首先,教师将一个象棋棋盘展示在学生面前,问学生知不知道象棋棋盘中的分界线叫什么,来源于哪一场战争,进而引出项羽,以及他的对手刘邦。其次,教师让学生说说与这两个人物相关的故事。在交流分享中,学生逐渐理解“不肯过江东”的真正含义。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项羽的故事。学生能看到骁勇善战的项羽、四面楚歌的项羽、进退两难的项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能立体地感知项羽这一历史人物,进而真切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教材中的一些古诗词涉及具体的历史人物,折射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教学这类古诗词时,教师要借助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意图,窥探诗词内涵。

四、结合地理学科开展古诗词教学

部编版教材的古诗词中,有一些是描写自然景色的,有一些是呈现地域文化的,还有一些是反映历史变迁的。这些内容均与地理学科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从新的维度解读古诗词。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教学时,教师展示了一幅西湖风光图,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学生看到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自然就想到西湖。有了这一铺垫,学生自然知晓题目中的“湖”指的是西湖。接着,教师问学生,作者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天气,是冬天还是夏天?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不但要能读懂诗词的大致含义,还要能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展开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乌云翻墨”知道,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了;由“未遮山”知道,乌云没有达到连成片把山遮住的地步,雨就来了;由“白雨”知道,雨点大而猛,在湖光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由“忽吹散”知道,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由“水如天”知道,风雨荡涤过后,湖面水天一色,明媚照人。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具体的描述连接起来,从整体上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气象的特征。学生仔细揣摩,再结合地理常识,发现作者描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总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感知古诗词,能帮助学生对诗文中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现象,通过诗词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五、结合音乐学科开展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这从诗词的韵律、声调、节奏、词牌等方面就能看出来。基于这样的特性,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将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以朗诵、吟唱或演奏等方式感知古诗词的美妙绝伦。

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有多样化的方式。首先,教师可搜集网络资源,将有关古诗词的音乐视频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演唱中理解古诗词。就小学而言,大部分古诗词都有相应的比较经典的音乐作品,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其次,教师可让学生伴随钢琴演奏来朗读古诗词,感受其中的节奏与韵律。部分学生较难把握古诗词的断句,缺乏节奏感。教师可一边弹奏一边领读,这样的示范更容易让学生感受、理解、记忆古诗词。最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试着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所学的古诗词吟唱出来。这样的吟唱既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又能促使他们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山居秋暝》为例。教师先呈现这首诗的歌曲版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知王维描写的秋景,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跟着音乐哼唱起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进行演唱,个性化演绎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将音乐与诗歌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意境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自然就意会了,这能培养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六、结合英语学科开展古诗词教学

结合英语学科进行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可让学生试着将简单的古诗词翻译成英语,以此培养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样的跨学科、跨文化融合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学生从国际视野感知中华古诗词的深厚底蕴。

《咏鹅》是一年级教材的古诗,学生升到高年级后,教师可将这首诗的英语翻译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汇。

The geese! The geese! The geese! Skyward singing through curving necks! Plumage floating in green streams. Red paddles stirring up clear ripples.

學生先要通读诗句,理解句子语境,再将诗句与英文翻译对接起来,填上合适的词汇。通过翻译诗句,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诗人的表达,发现古诗词在新的语境中同样具有美感。此外,学生认识到翻译出来的英语诗句同样也要注意押韵,这能让他们进一步体悟古诗词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英语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为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2]。

结语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带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古诗词的跨学科学习,能发掘学生的潜力,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多样化的跨学科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发现古诗词的魅力,将古诗词的学习推向纵深。

【参考文献】

[1]成晨.跨学科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12):4-6.

[2]唐雅琴.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3(13):37-39.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语文核心素养高年级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