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2024-06-08汪瑜

教育界·A 2024年10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人文核心素养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巧妙地结合艺术学科、人文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创新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有助于学生理解情感、塑造形象,发展形象思维,提升审美情趣;融合地理、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有助于学生从地域、历史、语言等角度入手分析音乐作品,增强文化自信;融合信息技术学科,有助于教师设计互动、创编、展示等多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学科融合;核心素养;艺术;人文;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汪瑜(1984—),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融合艺术学科、人文学科、信息技术学科,设计创新的教学策略。这样能更好地传授音乐知识,促使学生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等方面的核心素养[1]。

一、融合艺术学科,提升审美情趣

将音乐和其他艺术学科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在音乐赏析中运用其他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等。审美感知是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多种不同的艺术作品赏析音乐,深度解析音乐的风格、意蕴。这有助于让他们更好地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2]。

(一)融合美术,理解炽烈情感

融合美术学科,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倾听音乐时的感受。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而采用以画传情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弥补此不足,让他们理解音乐的情感。

以《森林狂想曲》為例,通过“画”“说”“忆”三个环节,教师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蕴藏的情感。在“画”的环节,教师让学生倾听音乐,思考音乐中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试着用不同颜色的色块和线条展现艺术形象当时的样子,描绘若干幅画面。如:学生可以用绿色的色块描绘树木的叶子,传达自己从作品中感受到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用红色的线条表示高亢的鸟鸣,体现旋律变化,展现惊喜之情。通过绘画,学生能表达对作品情感的感知。在“说”的环节,教师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结合自己的画作,说说获得的体验,如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发言时,教师留意了对于同一段旋律,不同学生体会到的情感有何不同。在“忆”的环节,教师播放一些体现炽烈情感的部分,让学生找出对应的画作,回顾艺术形象的情感变化,进一步体会音乐创作者对森林的热爱等情感,帮助学生多掌握一种音乐鉴赏的方法。

(二)融合舞蹈,塑造典型形象

融合舞蹈学科,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起来,更快地进入音乐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音乐作品中的主人公,体会该形象的内心情感,尝试做出该形象的经典动作。这有助于学生塑造典型形象,提升审美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基本舞蹈动作”“进行个性化演绎”“交流创作感受”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赏析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比如,《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塑造的女中豪杰花木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古典舞中展现女子阴柔之美和男子阳刚之气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思考如何展现花木兰身上具备的这两个特点。然后,教师适当地给学生介绍戏剧中花木兰的经典动作,让学生借鉴,再安排学生进行个性化舞蹈设计。最后,教师让学生做出自己设计的动作,并说说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要试着用动作展现花木兰侃侃而谈时的自信以及她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如有一名学生在做古典舞中男子踏步动作的同时,加入兰花指,塑造了刚柔并济的艺术形象。结合舞蹈,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可以将身体律动和欣赏、感受相结合,反复感知音乐,体会艺术形象。这样能帮助他们找到审美的新方法。

(三)融合戏剧,发展形象思维

一些音乐作品不仅旋律优美、形象生动,还能发人深省。鉴于部分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可能无法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让他们将音乐作品讲述的故事演绎出来,通过互动交流来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形象思维,让自身的审美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围绕“听音乐”“讲故事”“演作品”“说内涵”四个环节,学生能在获得良好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形象思维能力。比如,教师选择《乌鸦和狐狸》等关于寓言的音乐作品,设计融合类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倾听该作品,说说哪些旋律展现了乌鸦的形象,哪些旋律展现了狐狸的形象。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乌鸦和狐狸》这个故事,试着用语言反映乌鸦受骗上当时的心态,展现狐狸的狡猾。然后,教师让学生用音乐剧的形式表演《乌鸦和狐狸》。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通过表演,自己是否理解了该故事的思想内涵。如有一名学生总结道:“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这样才不会轻易上当。”

二、融合人文学科,增强文化自信

将音乐和人文学科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转换思考的角度,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让他们多角度感悟、领会、阐释音乐作品,体会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这样能让学生逐步形成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一)融合地理,熟悉文化的地域性

结合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音乐作品所在地域的特点,进而思考该地域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这样能让学生理解音乐风格和地域的关系,熟悉文化的地域性,获得深刻的感受。

例如,在学生赏析《我的家在日喀则》时,教师先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出日喀则所在的位置,结合地图说说该地的地理特点是什么,并让学生思考生活在该地的人们为了应对高原反应可能会形成哪些习惯,该地的音乐及舞蹈作品是否能体现出人们的生活状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多元活动,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地理特点是什么,家乡的人们生活状态如何,家乡有哪些经典的民歌作品,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民歌,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对“地大物博”的理解,思考我国的民歌是否也具有多样性。在了解地理知识后,学生会发现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当地音乐风格的独特性,进而对我国各地不同的音乐特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融合历史,体会历史的厚重感

在赏析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紹该作品的背景,让他们体会历史的厚重感。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形象、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深入认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家国情怀。

比如,在教授《司马光砸缸》等蕴含历史知识的音乐作品时,教师注重音乐和历史的融合。具体来说,第一步,教师给学生讲述历史小故事,并让他们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说说哪些旋律体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哪些节奏给人带来紧张的感觉,体现出孩子落水时的紧迫感。第二步,教师让学生倾听并吟唱《司马光砸缸》,在脑海中描绘司马光的形象。第三步,教师进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光,让学生知道他为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历朝历代的文人学士对他的评价是什么。第四步,教师让学生互动交流,说说自己还听过哪些和历史有关的音乐作品,并尝试为每一个朝代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学生发现,不少音乐作品都体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能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将历史知识融入音乐赏析中,有助于学生找到新的赏析角度,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法。这对于学生审美素养、德育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融合语文,解析语言的含蓄性

音乐和语文有不少共通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合语文,了解音乐作品和古诗词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赏析古诗词的方式赏析音乐作品。这有助于学生解析古诗词中所用语言的含蓄性,进而挖掘出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以《游子吟》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诵读该诗歌,再说说其中有哪些意象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然后思考诗人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母亲万岁”等语言来歌颂母爱,而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隐喻的方式来表达。通过解读,学生体会到了古诗词的含蓄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音乐《游子吟》的旋律,思考作曲家为何不用激昂的旋律来展现炽烈的情感,促使学生认识到,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也采用了含蓄的方式,将母爱转化成了柔和的旋律,旨在让欣赏者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三、融合信息技术学科,参与创意实践

将音乐和信息技术学科结合在一起,能利用信息技术互动性强、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点,丰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意实践,提升音乐创编能力。创意实践也是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新。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氛围,让学生将独特的想法转化成艺术成果。下面以《司马光砸缸》为例进行阐述。

(一)互动实践,激活个性灵感

信息技术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实践,让他们利用互联网实时交流创作感受。这样能让他们随时分享个性灵感,提升创编效率。

在学生欣赏《司马光砸缸》后,教师组织他们将该作品改编成音乐剧。在学生构思时,教师为各个小组创建微信群,让小组成员能随时上传资料,表达想法;此外,还创建了一个组长群,供各组组长交流创作思路,分享创作进度。如在某个小组内,一名成员认为可以在表演时设计与司马光砸缸、孩子落水等相关的一系列舞蹈动作,来展现故事情节。他将观点发到微信群后,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小组成员的认可。一些小组成员拍摄了关于模拟砸缸情景的短视频,并将短视频进行了上传、分享。组长则根据组员设计出的动作,发起网络投票,将得票数最高的动作融入音乐剧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可以拓展学生的交流方式,激活学生的个性灵感,提升学生所创作的作品呈现效果。

(二)创编实践,体现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优化创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以音乐软件、视频剪辑技术为辅助进行创编。在学生创编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可视化技术展现自己的价值观念,让创编的作品更有深度。

在音乐剧《司马光砸缸》的具体创编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推送某些网友对司马光砸缸的看法。如个别网友语出惊人,提出:“司马光破坏了他人的财物,应该赔偿他人的损失。”教师让学生就此看法展开讨论,说说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行为,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音乐、视频软件,使创编的作品能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如一名学生认为可以用视频软件,将司马光的内心活动呈现出来,明确地告诉观众司马光在砸缸时没有考虑财物方面的问题,而将他人的生命放在了首位。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创编作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融入其中,让作品的思想内涵更深刻。

(三)展示实践,端正生命态度

多媒体化也是信息技术的特点之一。教师可以在展示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创编的作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将视频、图像、音乐等融合在一起,用多样化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提升创编水平。

《司马光砸缸》不仅展现了司马光的智慧,还体现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试着在音乐剧中呈现自己对生命的态度。由于生命态度较为抽象,不少学生觉得呈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给他们进一步介绍多媒体技术,让他们试着借助网络获取资源,设计图文并茂的音乐剧演出背景图,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其中。如某个小组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展现了一棵小树逐渐变得枯萎的过程,而一些成员正在舞台上演绎孩子落水的场景,以此说明当时落水的孩子的生命正如同植物一般凋零。在司马光救出落水的孩子后,小树又逐渐变得茂盛,这暗示着落水的孩子重获新生。之后,教师将学生表演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并鼓励学生分享彼此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以此端正学生的生命态度。

结语

多学科融合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突破音乐教学的局限性,将音乐学科和多门学科巧妙结合在一起,采用创新的教学策略。这样能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创新思路,更好地挖掘音乐之美,理解作品内涵,提升创编能力,促使他们可持续发展,从而让音乐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熊婷婷.互联·互通·赋趣:助力小学音乐律动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11):106-107.

[2]丁伟.浅谈小学音乐多学科融合的有效实施[J].新智慧,2023(15):87-89.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人文核心素养
人文
人文绍兴
用流行音乐激活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游戏作用与应用
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