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价值、梗阻与进路
2024-06-07徐晓璐潘宁
徐晓璐 潘宁
摘要: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返乡大学生成功创业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空间。自身创业机遇识别与把握能力较为薄弱、乡土社会情境中创业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农村创业支持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是大学生返乡创业面临的现实梗阻。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可以通过完善创业政策、健全创业基础服务体系、优化创业舆论环境、升级创业教育培训模式等措施纾解创业困境,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结构持续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
* 基金项目:2023年北京市社科院重点课题“党建话语体系的演进和时代创新研究”(编号:KY2023A0006);2022年山西工商学院校级课题“民办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一、引言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解决的是农村人口绝对收入较低的问题,事关“三农”发展的底线;脱贫攻坚完成后,中国的减贫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要致力于解决农村人口相对收入较低以及能力贫困、机会贫困等问题,事关“三农”发展的高质量变革;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在后扶贫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目标的必经阶段和核心内容,优化农业农村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多维目标的前提基础。返乡大学生教育基础扎实,兼具创业热情与团队知识溢出的双重优势,理应走在创业大潮前列,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结合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其消解农村贫困的内在机理(图1)与优化路径,对新时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价值
大学生返乡创业,是指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当年或在外地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家乡创办企业、从事涉农经营生产、商业贸易等活动的行为。根据目的导向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返乡创业分为三种类型:生存型返乡创业、发展型返乡创业与价值型返乡创业,三者的目的分别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追求本地的商业发展机会以及实现个人价值;其具体实践形式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乡村旅游、教育培训等。这些形式以不同的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拓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空间。
(一)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减贫工作贵在持之以恒:“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初始阶段,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深化阶段,相对贫困治理比绝对贫困治理任务更加复杂,需要党政部门、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责任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合力机制。返乡大学生是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返乡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也能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维度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助于这些要求的实现。具体而言,产业兴旺是指要把农村产业做优、做大、做强,大学生带着知识、技能、资本等返回家乡创业是推动产业兴旺的基础;生态宜居是指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以达到适合人们居住的状态,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既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乡风文明是指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风俗、风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榜样示范、言传身教等方式,逐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治理有效是指乡村治理效能、绩效得到提升,多数返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从业素质与法治观念,在自身遵纪守法的同时还能带动其他从业人员向上向善,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生活富裕是指农民生活水平从小康上升到富足的状态,大学生返乡创建的企业能够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是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有效方式。
(二)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中,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意指利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内含着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生态安全、质量安全与国内国际战略布局等方面的目标;农村现代化是指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维持农村社会的延续,并通过不断的变迁与发展达到与现代社会总体发展相协调、相融合,其内含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的双重向度。返乡大学生不仅对农业发展比较熟悉,而且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因此,鼓励他们扎根农村、返乡创业,将所学的种养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市场运作和产品运营等知识运用于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进程中,有助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具体而言,返乡大学生可以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村产业链融合,推进“互联网+”智慧农业,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拓宽当地特色农产品销路,加速农业数字化转型,进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三)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空间
近年来,在高校持续扩招、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正变得愈发严峻。根据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31万人,2020年为874万人,2021年为909万人,2022年达到了1076万人。与大学毕业生规模连年增长相对应的是,其整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我国大学生失业率创同期新高,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失业率達到19.3%。同时也要注意到,全国劳动力城乡就业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一边是竞争激烈、供大于求的城市就业市场,另一边是严重缺乏青年劳动力与高素质人才的农村就业市场。在此背景下,返乡创业成为大学生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的重要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从城市相对拥挤的就业空间到农村相对宽松的创业空间的转换,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创业规模的扩大与绩效的提升,也能为更多的返乡人员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梗阻
返乡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行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梗阻。在教育社会学范畴中,过程论是指事件的性质需要着眼于整个行为过程进行全面、动态的考察分析。根据过程论的观点,可以将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做出返乡创业决定的阶段、创业机遇发现阶段、创业团队组建阶段、创业项目落实阶段。由于大学生作出返乡决定是本研究暗含的前提,因而重点关注后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存在的返乡大学生创业机遇识别与把握能力较为薄弱、乡土社会情境中创业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存在内在张力以及农村创业支持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制约着大学生返乡创业价值的充分实现。
(一)返乡大学生创业机遇识别与把握能力较为薄弱
在大学生做出返乡创业决定后,首先面临的难题是选择匹配自身资质与特点的创业方向。一般而言,某一具体创业方向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高收益、高风险”的创业项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较适合具有丰富创业经验与资本的创业者;“中低收益、中低风险”的创业项目,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但其具有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比较适合创业经验与资本相对匮乏的创业者。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市资本逐渐向农村流动,创生出一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风口,如农村电商、创意农业、乡村民宿等,其具有较高的潜在收益与较低的潜在风险。对于返乡大学生而言,处于风口期的创业方向是最优选择,收益与风险相对较低的中长期创业项目是次优选择,而选择“高收益、高风险”的“投机型”创业方向显然并不明智。然而,囿于自身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社会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不同区域农村创业情况的复杂性,返乡大学生难以准确及时地判断市场发展状况与规律、预测市场发展趋势,也就无法有效识别与把握创业机遇,甚至选择与自身特点、市场需求不相符合的创业方向,直接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与绩效。
(二)乡土社会情境中创业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创业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创业团队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协作力与执行力,以此有效应对创业征程中的各种困难。然而,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实践中,存在着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双重张力,影响着创业团队的稳定性与发展前景。第一重张力是认知层面的张力,包括工作时间认知、工作规则认知以及产品质量认知三个向度。在工作时间认知向度中,作为组织者的返乡大学生受到城市工业文化的影响,具有相对精确的时间观念;而作为参与者的农村工人受到乡土文化的浸润,具有相对模糊的时间观念;组织者追求的精准化管理与参与者闲散的工作状态之间具有较高的冲突风险。在工作规则认知向度中,作为组织者的返乡大学生受到城市陌生人社会氛围的影响,认为规则是维系生产秩序的重要手段;作为参与者的农村工人受到乡村熟人社会氛围的影响,认为“老板与工人均是熟人社会的一员,相比规则,人情伦理更具合法性”;组织者追求的规范式管理与参与者认同的人情式管理之间具有较高的冲突风险。在产品质量认知向度中,作为组织者的返乡大学生受到“工业标准化作业”观念的影响,关注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质量;作为参与者的农村工人受到“农业劳作”观念的影响,认为做完与做好的含义大致相同;组织者追求的高质量生产与参与者理解的完成生产任务之间具有较高的冲突风险。第二重张力是行为层面的张力,主要表现为创业参与者的强流动性与创业组织者的有限能动性。创业参与者的流动,一方面与上述认知冲突存在一定关联,即由于观念的差异选择退出创业团队;另一方面也与收入水平、家庭状况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具体表征为:依据生命周期进行城乡之间的流动,依据作物周期进行工农之间的流动,以及依据工资待遇进行工厂之间的流动等。面对创业参与者流动性强的特征,作为组织者的返乡大学生也尝试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比如运用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关系来留住团队的骨干成员,通过产业升级降低对参与者数量的需求等,但由于创业前期的利润较低、经济激励难以落实,导致其难以依靠自身有限的力量走出困境。
(三)农村创业支持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
除了创业者的能力素养与创业团队的运行情况外,创业效果也受到来自环境和政策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两者也是创业支持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进一步地看,创业环境可以用政府服务、基础设施、社会舆论等指标进行衡量;创业政策可以用融资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指标进行衡量。在政府服务方面,一些行政人员缺乏责任心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办事方式灵活度不足,给大学生创业者造成负面的心理感受,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也有一些地区农村创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创业行政审批流程复杂繁琐、遇到争议相互推诿的现象不时发生,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行政成本。在基础设施方面,既要看到多数农村地区在交通、邮电、环境保护、公共生活服务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要注意到其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无法充分满足返乡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在社会舆论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媒体对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返乡青年扎根农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当地民众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价值与前景存在片面认知,比如有的大学生家长认为孩子毕业后应在大城市成就事业,不应该返回农村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否则会被亲朋好友认为“没本事”。在融资政策方面,由于返乡大学生可能在短期内缺乏稳定的职业与收入、可抵押或质押的资产,通常会被银行认定为具有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因而难以获取大额商业贷款;而部分地区政府公益性的贷款帮扶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存在申请门槛高、帮扶数量有限等问题:这两点导致融资困难,影响创业进程与效果。在税收政策方面,相当数量的减税、免税、退税举措具有临時性,有效执行期一般不超过3年,其中部分地区针对大学生的特殊创业政策还与小微企业优惠等政策发生重叠,导致相关政策流于形式,未能深入执行。在补贴政策方面,部分地区一次性创业补贴额度较低,帮扶作用相对有限;乡村购房、大棚种植等专项补贴存在空项目和伪招标套取扶持、补贴款的问题,导致补贴款项难以真正落实到返乡大学生手中。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农村创业支持体系的结构性失衡样态,影响着返乡大学生的创业效果。
四、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增效进路
提升返乡大学生创业绩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不断优化返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内生动力。在未来工作中,要努力构建政府、媒体、高校及创业者的协同机制,通过完善创业政策供给、健全创业基础服务体系、优化创业舆论环境、升级创业教育培训模式等措施,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地区政府嵌入,完善创业政策供给
在中国现行的五级政府体系中,省市两级政府位于中间层级,负责国家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以及区域性政策的制定与评估。为有效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中央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宏观政策,省级政府与各地级市政府需要在遵循中央政策方针和实施纲要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中观政策,其内容应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省级政府与各地级市政府要积极完善创业融资政策供给,通过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加大贷款支持,其主要内容为:支持国有银行赋予县域支行贷款业务审批权限,激发其支持返乡创业融资的积极性,适当提升对返乡创业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通过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引导直接融资,其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放开资本市场,支持返乡创业企业运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创新担保方式,其主要内容为:鼓励保险公司采用“银行保险+政策性担保”的合作模式,为返乡创业大学生提供贷款保险;通过合理运用政策工具扩大抵押物范围,其主要内容为:加快农村不动产权确权登记,依据风险可控原则,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业务。
第二,省级政府与各地级市政府要积极完善创业税收政策供给,一方面要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比如通過因地制宜设立返乡创业资金以及发行地方专项债券,为返乡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政策工具推进税费减免落实,比如对入驻当地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的返乡创业企业,可以给予一定额度的营业税、所得税、管理费减免,从而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
第三,省级政府与各地级市政府要积极完善创业补贴政策供给,一方面可提升一次性创业补贴额度,对当地重点产业的返乡大学生创业团队可以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另一方面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乡村购房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专项补贴政策,降低返乡大学生的创业成本。此外,省级政府与各地级市政府还要密切关注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有密切关联的人才引进、用地支持等政策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并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予以修订完善,以着力解决现有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工具内部使用结构偏向严重、工具类别使用单一等问题。
(二)推动基层政府嵌入,健全创业基础服务体系
在中国现行的五级政府体系中,县乡两级政府位于底层位置,负责国家政策、区域性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健全创业基础服务体系,是县乡基层政府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重要手段。如果县乡基层政府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则会对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县乡政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提升基层服务质量。
第一,县乡基层政府要积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特别是对于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其基层政府需重点补齐水电、网络、交通等方面的短板,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改善农村创业环境,为大学生主动选择返乡提供外部支持。
第二,县乡基层政府要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分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基层政府应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建立农村数字经济数据库,及时公开数字经济科技产业信息,拓展数字政府覆盖范围,缩小“数字鸿沟”,为返乡大学生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服务。
第三,县乡基层政府要积极推动农村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并完善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咨询、评估等服务,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设施服务、法律援助等难题,为大学生在网上交流探讨创业心得体会提供途径。
第四,县乡基层政府要结合本地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返乡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督促工商、税务、国土与人力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为返乡大学生创业开设绿色通道,不断简化创业申请和审批流程,持续优化和创新服务流程;同时,对于遭遇创业挫折的返乡大学生,要及时提供就业援助与社会救助。
(三)推动主流媒体嵌入,优化创业舆论环境
媒体是党和政府与民众沟通创业信息的桥梁,如果能够及时、客观、全面地传播信息,就有助于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反之,则有可能会助长民众对创业的负面认知与评价。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对创业政策、创业法规、典型案例等进行发布,各类媒体结合自身特点,或者选择直接对上述内容进行报道与传播,或者选择结合实地采访对相关情况做进一步挖掘与分析。当前对中国特色返乡创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绩效成果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等方面,偏重讨论返乡者个人特征的效应,相对忽视了创业环境的影响,创业舆论环境是创业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舆论情境中,农村媒体存在着技术手段落后、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传播队伍整体协调性亟待提升等问题,部分当地居民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存在负面的刻板印象。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官方媒体、社会媒体与自媒体的共同参与,形成有效合力。
首先,报纸、电视台等主流官方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层面创业政策的宣传解读,弘扬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大学生创业事迹,总结推广返乡创业成效显著地区的经验做法,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其次,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观察者网等主流社会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和区域性创业政策在社会各领域内的贯彻和执行情况进行采访、考察与报道,在以弘扬正面典型为主的同时,也应该深度剖析创业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引导关注者理性看待创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进而反思制约大学生创业效果的非制度性因素。第三,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等主流自媒体平台要积极创新传播形式,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分享大学生返乡创业故事,以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素材消解部分民众对创业的不合理认知,共同营造全社会广泛关心与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推动应用型高校嵌入,升级创业教育培训模式
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对于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筑牢创业基础、提升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返乡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的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大学在读期间的创业教育以及返乡后接受的创业培训两个方面。根据教育分类,可以将中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与职业技能型高校,后两者与大学生创业有着更直接的关联,但实际运行效果却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技能型高校的创业教育与市场联系较为紧密,整体效果较好,而应用型高校的创业教育则有所欠缺,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后续工作中,要积极推动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升级,使其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应用型高校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针对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化的创业知识传授,针对有创业潜能与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训练;针对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给予创业帮扶,针对毕业后有可能创业的学生给予跟踪关怀。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应用型高校要为返乡大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创业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创业培训导师队伍建设,从有经验的企业家、电商辅导员、创业带头人中选拔一批创业导师,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结合返乡大学生的创业特点、需求与地区经济特色,编制实施专项培训计划,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等。
五、结语
总之,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大学生返乡创业正日益成為一种新趋势。根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良好效果将会通过“涟漪效应”辐射到家人、亲友、邻里等,进而为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奠定基础。然而相比那些选择留在城市定居与工作的大学生,选择返乡的大学生获得的关注相对较少,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亟须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与处理。因此,中央与地方各级党组织、政府、媒体、高校与企业应积极开展合作,构建协同机制,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支撑,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2]何阳,娄成武.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一项预判性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20,(01):109-117.
[3]张佑林,王梓印.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4):372-380.
[4]杨建海,曹艳,王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就业拉动效应[J].改革,2021,(09):104-120.
[5]雷晓康,陈泽鹏.迈向共同富裕:我国特困供养制度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进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29-40.
[6]王轶,熊文.返乡创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6):37-45+154-155.
[7]蒋和平,崔凯,张成龙.“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4):30-39+110.
[8]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48-56.
[9]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2):74-81.
[10]肖翔尹,郭星华.意识的冲突:返乡农民工创业困境研究[J].中州学刊,2022,(08):79-85.
[11]董怡琳.“被围困”:返乡青年的创业困境及其原因[J].当代青年研究,2022,(03):13-19.
[12]毋靖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5):79-84.
[13]谷玉良.“众筹创业”与“村企合一”:新时期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M村为例[J].求实,2016,(08):78-86.
[14]项晓娟.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对策研究[J].乡村论丛,2021,(05):61-66.
[15]邓国彬.我国青年返乡创业政策的量化研究——以政策工具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23,(01):143-152.
[16]林生,张栋洋.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农村创业[J].农业经济,2021,(11):122-124.
[17]胡祎.中国特色返乡创业问题研究:框架、进展与展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3):120-134.
[18]任秀洁,贺梦凡.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问题审视与优化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04):137-140.
[19]苏海泉,武书宁,乔松.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状分析及社会支持构建——以辽宁省101个县区862名创业者调研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7,(06):12-16+23.
(作者单位:1.山西工商学院;2.中央党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