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传承

2024-06-07董彦灵王建英

山东陶瓷 2024年3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传承

董彦灵 王建英

摘 要:传统陶瓷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陶瓷艺术出现了文化认同和传承不理想、关注度不高等危机。新形势下,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应坚定文化自信,通过不断汲取科技力量、注重活态传承、充分运用现代媒体等措施,与时俱进,持续焕发生机。

关键词:传统陶瓷艺术;传承;实施路径

在中华文化史中,陶瓷向来是“国之重器”,它不仅是一种工艺技术的呈现,更是中国人生活哲学与审美理想的艺术化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标志性的徽章[1]。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陶瓷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文化追求。先秦时期的纵横捭阖,两汉时期的开疆拓土,盛唐时期的兼收并蓄,宋朝时期的儒雅端庄,明朝时期的含蓄淡定,清朝时期的热烈奔放,都能从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中反映出来,这些器物寄寓着独特的东方的美,既遵从自然又超越自然,既质朴敦厚又精致华丽,既灵巧隽秀又底蕴深沉,既持节内敛却又超逸豪迈,是男人中的伟丈夫,女人中的俏佳人[2]。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分析其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危机,并结合时代特征,探讨传承实施路径。

1 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危机

1.1 文化认同和传承不理想

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本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本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3]。我们谈论世界艺术时,常常对西方的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如数家珍,西方学者编著的世界艺术史,对艺术发生发展史的了解也多聚焦于欧美国家,而对于承载着五千年未断之文化的中华传统艺术却如草蛇灰线般隐秘存在,其独特性及对世界艺术史的重要贡献未被深入发掘[4]。在陶瓷文化认同和传承方面,以淄博地区中小学陶瓷文化传承调查为例,通过对淄博市下辖区县10所学校的3 000位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淄博地区中小学师生在陶瓷文化传承的文物遗存、艺术美学、历史文化三个维度的平均值位于2~3之间,处于“基本了解”与“基本不了解”之间[5]。可见,当前陶瓷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太理想。与此同时,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鲍莫尔提出的“成本弊病”进一步恶化,传统文化产业难以随着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压缩劳动量以降低单位成本,传统文化产业反而呈现边缘化态势[6],进而导致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1.2 关注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变化,致使能真正欣赏并消化传统陶瓷艺术的群体日益萎缩,无论是欣赏者还是创作者都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而许多现代陶艺派所显现的与传统疏离的倾向更加剧和突出了这一现象[7]。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陶瓷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不契合。当前的学术研究更倾向于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层面的理论探讨,忽视了社会和市场对传统陶瓷艺术的实际需求和趋势,造成了学术理论成果难以引领实践操作,影响了传统陶瓷艺术在现代生存的有效空间。以磁州窑为例,有学者基于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功能,总结了中国磁州窑研究热点及趋势,发现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纹样和造型上[8],而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和审美趋势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二是,科技进步对传统艺术造成冲击。科技进步在促进当代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的现代艺术家为了吸引眼球,甚至开始热衷于陌生的、异化的、怪诞的艺术形象,使艺术品脱离了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变得快速化、机械化、平庸化[9]。随着现代科技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应用,一些传统陶瓷艺术因为不再符合现代市场需求而被淘汰,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导致传统技艺的失传,也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0]。

2 传统陶瓷艺术传承的实施路径

2.1 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陶瓷艺术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技艺和文化的完美结合,也是艺术家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结晶,在它的诞生与发展的流变过程中,反映着华夏文明发祥与成熟的步伐。研究陶瓷文化会发现,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陶瓷与历史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亦是一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中国陶瓷与时代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因扳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11]。

以造型独特、历史悠久的传统陶瓷器型——梅瓶为例。梅瓶定型于唐代,北宋时期南北各地窑场开始广泛烧造,磁州窑出产的梅瓶数量居北宋之首,是当时典型的名贵品种。如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图1),造型丰肩修腹,修长俊美,富有匀称轻盈的美感。元代之后,景德镇成为梅瓶的主要产地,其生产的梅瓶造型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如上海博物馆藏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图2),其形体更显匀称,其颈部多呈上窄下宽之梯形状,肩部比宋代梅瓶更显宽博丰满,胫足部稍外撇,圈足比宋代放大,增加了瓶体重心的稳固程度。整个器型构图严谨,层次分明,主題突出,绘画生动,气韵非凡,堪称全球罕见的元青花传世珍品[12]。

传统陶瓷艺术呈现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是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而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才是促进其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的根本[13]。因此,在面对传统陶瓷艺术当代传承中的挑战时,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现代陶瓷市场中强调自身特色,敞开心扉以融入更广泛的文化语境。这种自信不仅是对传统陶瓷艺术的本土特色和文化认同的坚守,更意味着寻求一种向全人类传达陶瓷的价值和美感的艺术语言。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对传统技艺的自信,这种自信的坚守与开放为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传承中保持生机与活力指明了方向。

2.2 汲取科技力量

新的科技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扩展人类的认知边界,它跟艺术的结合也拓展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传统艺术传承应当有效汲取科技的力量,多学习当代艺术对社会和生活更为积极的参与性和介入性品质,把当代的科技艺术和传统艺术勾连起来,使得我们能够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创造新的作品[14]。但是,过度科技化会影响使用者的心态和环境,从而导致人役于物。因此,我们需要以审慎的态度运用科技,确保其在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在科技与传统陶瓷艺术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寻求平衡,使二者能够协同发展,促进陶瓷艺术在当代的繁荣与创新。

磁州窑工匠在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传承过程中坚持以物为本的原则,积极汲取科技的力量,将现代技术引入传统陶瓷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如其使用科技手段创作的邯郸市峰峰矿区昭德广场的巨型梅瓶(图3),其制作过程是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采访其设计者王念峰时了解到,此梅瓶的制作使用了数字建模、激光雕刻和新型窑炉等现代工艺技术,共使用了486块瓷砖,高9.9 m,最大直径5.18 m。据王念峰介绍,磁州窑工匠还通过对传统的馒头窑进行改良,运用温度传感器和温控器等现代科技设备,使温度监测更为准确和可控。这一成果既满足了现代生产工艺的需求,又保持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特色。可见,其创新不仅促进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还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使传统陶瓷艺术更好地融入了当代生活。

2.3 注重活态传承

鑒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随着科技发展逐渐淡出生活舞台,但是其通过生活方式保留的文化形式仍然具有长久的思想价值[15]。这部分的思想既有作为“遗产”的历史价值,也有作为活态思想传承的价值[16]。因此,要坚持实施活态传承策略来适应现代化发展。对掌握制瓷核心技艺的手工艺人进行保护是活态传承,保护内容涵盖了手艺人所掌握的各种民风民俗、拉坯技能、烧制原理等。尽管部分手工艺知识可以记录在纸面或媒体上,但技艺、创造行为是无形的,其技巧、技艺仅存在于从事者身上,只有对手艺人进行充分保护和传承,才能使传统技艺存活于现代社会[17]。

此外,将手艺人所掌握的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陶瓷产品也是活态传承的一部分。例如,在2023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上,长沙铜官窑展示的“六方”系列茶具巧妙融合了湖南“安化黑茶”,运用铜官窑母釉和安化冰碛岩制釉的经典配色,将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完美融合;一些企业推出了“城市记忆”系列陶瓷产品,将城市地标融入瓷器设计,实现了地域文化的生动再现,通过互联网营销和网红效应,这些现代陶瓷产品也成为消费者“打卡”城市的热门伴手礼[18]。

活态传承是维系文化脉络、传承人类智慧结晶的重要保障,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确保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承方式不仅延续着历史传统和技艺,更使传统工艺与当代社会有机结合。通过活态传承,手工艺人不仅传承技艺,还传递文化内涵,让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今世界焕发新的生命力。

2.4 运用现代媒体

在现代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采用数字交互展示、网络平台等现代媒体将传统陶瓷艺术更广泛地呈现给观众,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共鸣。如建立数字艺术博物馆,可以为传统陶瓷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便捷、多样化的陶瓷艺术体验。数字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虚拟平台,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随时随地参与到陶瓷艺术的学习、欣赏和互动体验中。数字艺术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人们提供高清晰度的数字展览、实时的艺术工作坊、艺术家访谈视频等内容,使传统陶瓷艺术更加生动、具体,并且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如广东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已于2023年1月正式上线[19]。

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可丰富陶瓷文化的传播途径,推动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提升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创作评谭,2023(1):15-21.

[2]王海珺,姚皎娣.中华文化符号:陶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2-3.

[3]刘萱.文化认同视角下传统技艺类视频的情感探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2(12):97-98.

[4]梁晓萍.在多重关系中理解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6(6):58-65.

[5]王融涓,怀康.淄博地区中小学陶瓷文化认同与教育现状研究[J].山东陶瓷,2022,45(1):7-12.

[6]徐敏燕.文化认同与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模式[J].北方经贸,2018(10):112-114.

[7]辛琳琳.论商品化趋势下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J].中国陶瓷,2013,49(5):43-45.

[8]高炯文,刘木森,冯善鑫.中国磁州窑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J].中国陶瓷,2022,58(6):65-71.

[9]武向博.科技进步对现代艺术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6,29(7):418.

[10]洪勤浪.现代科技在陶瓷雕塑中的应用及其对传统技艺的影响分析[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6):64-65.

[11]郑建忠.传统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与欣赏[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21:1-2.

[12]丁步平.浅析梅瓶造型的演变[J].南方文物,2014(4):212-214,216.

[13]王廷信.瓷器传承和传播的文化思考[J].山东陶瓷,2022,45(2):5-8.

[14]梅建华.科技艺术是一种新艺术吗?——兼论日常认知、科学认知与艺术认知[J].长江文艺评论,2022(5):14-20.

[15]王克震.数字时代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J].中国艺术,2018(8):48-53.

[16]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4.

[17]孙发成.活态保护视阈下传统手工艺人的知识体系及其传承[J].民族艺术,2022(1):95-104.

[18]谢奔.新文创推动中国陶瓷“上新出圈”[N].朔州日报,2023-10-07(02).

[19]黄健源.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上线[N].广州日报,2023-01-20(13).

(责任编辑: 朱艳红)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传承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