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在陶瓷和中药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2024-06-07郭峙佚
郭峙佚
摘 要:石英作为一种常见的重要矿物,是陶瓷的重要原料,也是中药中的矿物药之一,是古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以石英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其在陶瓷和中药中的作用机制、处理工艺、应用进程等,对比研究其在陶瓷和中药中的应用。发现石英的矿物学性质是其在陶瓷和中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制备方法有共同之处,在应用和发展进程中也是相互促进。对比研究石英在陶瓷和中药中的应用,既可以管窥古人在造物用物方面的思想,也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扩展人们对石英的深层次认识,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石英;陶瓷;中药;对比研究
石英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矿物之一,化学成分为SiO2,常含有少量的Al2O3、Fe2O3、CaO、MgO等杂质,广泛用于玻璃、铸造、陶瓷及冶金、建筑、化工等工业。石英既是陶瓷的重要原料,在陶瓷坯体配方中的用量可达20%~25%[1],也是中药中矿物药的一种(中药用的石英有白石英和紫石英,白石英以SiO2为主,紫石英以CaF2为主,本文以白石英为研究对象),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2]1。陶瓷和中药均是我国的国粹、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陶瓷原料和中药用矿物药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其运用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异同之处[3]。如陶瓷的釉也称为“釉药”,工人对挂釉称为“上药”;人们日常生活中熬药、温药多用陶瓷类器皿等。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虽然石英在陶瓷领域和中药领域的应用较广泛、相关研究较多,但把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极少。本文以石英为例,梳理其在陶瓷和中药中的作用机制、处理工艺、应用进程等,对比研究其在陶瓷和中药两个不同领域中的异同,将陶瓷和中药这两个国粹融合起来,在管窥古人造物用物思想的同时,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扩展人们对石英的认识,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1 石英的矿物学特征
石英在陶瓷和中药中的作用发挥与石英的矿物学特征密切相关。
石英中Si约占47%,O约占53%,石英晶体呈六方柱状,集合体可呈柱状、粒状或致密块状等。由石英构成的岩石有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脉、髓石等。石英的耐火度为1 650~1 770 ℃,
熔点为1 713 ℃,具有强耐酸性、极好的电绝缘线,单晶具有压电性。在自然界中有8种同质多象变体,常压下各变体的转变温度如图1所示[4]50。
此外,还有柯石英和斯石英,都是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SiO2变体。通常所说的石英指α-石英[4]50。温度和压力都会影响石英同质多象变体之间的转变,不同变体的体积不一样,随着石英晶型的改变,其体积也会随着变化[1]。
大多数纯α-石英晶体含有铁、镁、铝、钙、锂、钠、钾、锗、硼等,其中锗、铝可能为类质同象形式代替硅。微量的杂质不但对α-石英的化学、光学、机械以及电学性能引起偏差,而且对晶胞参数值也产生影响[5]172。
石英的内部结构中,螺旋对称轴有左右旋之分,因而外形也有左右形之别[6]。在表生条件下,α-石英稳定。α-石英在生物或有机酸等作用下有极微粒的石英溶解成为SiO2溶液,可直接交代生物遗体形成硅化木,或在水体中再沉积为石髓或蛋白石[5]174。
2 石英在陶瓷中的应用
2.1 作用機制
石英在未烧前的陶瓷坯体中作为瘠性原料,对坯体的可塑性起调节作用,能使坯体在干燥时减低收缩,防止坯体变形。在烧成过程中,高温下石英晶型会发生转变,引起体积膨胀,可部分抵消坯体在高温下因失水等引起的收缩,防止坯体因收缩过度而引起开裂或变形。原料中的石英在烧成过程中,一部分与黏土的分解物Al2O3反应,生成莫来石(3Al2O3·2SiO2);一部分溶解在液相(长石玻璃)中,增加黏度;余下的部分构成了坯体的骨架[7]。
陶瓷的宏观性质决定于它的显微结构,显微结构中石英晶粒的数量和大小,会影响瓷体的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化学性能等。在一定限度下,增加石英用量,提高烧成温度,对提高瓷体的白度、透光度有利;当石英的颗粒大小适当、加入量适宜,通过烧成温度的控制,可以更好地提高瓷体的强度;坯体的热膨胀系数和热稳定性与石英的多少和存在形态有关,高温加热时,只有在饱和的长石玻璃中,才能使石英的溶剂量增大,从而使瓷体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石英本身的硬度和耐酸性,有利于提高瓷体的化学稳定性[7]。
此外,石英作为玻璃的形成物,与碱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形成玻璃,可使釉面呈半透明和光滑状态。同时,石英可以提高釉的熔融温度和黏度,使釉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如釉面硬度、耐磨性等)、化学稳定性,并降低膨胀系数等[8]97。
2.2 处理工艺
最早的陶器所用的陶土(黏土)是不加处理的,所以杂质较多,后来人们学会了选择陶土,并且知道淘洗土中的杂质[9]46。我国劳动人民在5 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公元前3835—前1960年)开始用高岭土作为制陶原料做成了白陶,在3 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前475年)又用它制成了带釉的接近于瓷器的器物,春秋战国时期逐步普及、提高,东汉时期用瓷石为主要原料制成了比较成熟的青釉瓷器,瓷石是绢云母和石英等的混合体,相当于高岭土、长石、石英三者的混合物[9]9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瓷器原料的处理方式,将土“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10]101;在说到釉时提到了“煅”和“研”“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釉),然后调画水”[10]102。可见,当时对陶瓷原料的处理已经比较细致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陶瓷原料的了解越来越细,原料处理工艺也越来越先进。天然的石英原料表面常带有污泥、水锈等杂质,使用时需要先清洗。石英的处理工艺流程一般为:洗涤—煅烧—粗碎(颚式)—干轮碾或雷蒙粉碎—过筛除铁—称量[11]80-81。
石英一般为块状,硬度很大,其莫氏硬度为7,粉碎困难,粉碎效率低。天然石英是低温型的β-石英,当加热到573 ℃时,转变为高温型的α-石英,体积会发生骤然膨胀,利用石英的这一性质,将石英在粉碎前,先煅烧到900~1 000 ℃,以强化晶型转变,然后在空气或冷水中急冷,加剧产生内应力,可促使其碎裂[11]83。
也有学者通过实验得出,煅烧石英时,锻烧温度高于600 ℃后,磨矿效率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但当煅烧温度达到800 ℃时,磨矿效率的增速开始变缓,根据实验结果,煅烧温度以800~900 ℃为宜;而适宜的煅烧时间与石英粒度有关,石英矿块的粒度越大,完全煅烧(矿块内外达到热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当石英矿块粒度在-100+25 mm时,所需要的锻烧时间为10 min;当矿块粒度在-25+5 mm时所需要的锻烧时间为5 min[12]。
石英的煅烧设备可以采用立窑、平焰或倒焰窑,国内有些工厂为改善操作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也有采用抽屉窑或梭式窑,但设备投资较大[11]83。一般的陶瓷厂为节约设备和成本,常直接外购粉状原料使用。
2.3 应用进程
作为陶瓷原料的石英的种类主要有水晶(含SiO2 99.99%)、脉石英(含SiO2 >99%)、石英岩(含SiO2 97%左右)、硅藻土(含SiO2 >70%)、谷壳灰(含SiO2 >95%)[13]。不过,由于古代陶瓷器选料方法不精,特别是早期制品无配方,用的是天然产出的黏土或瓷石、瓷土等[9]375,故很少有典籍中提到石英。如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系统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在“彰施”里详细介绍了各种颜色所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10]58-65,可在“陶埏”里虽然提到了当时著名的景德镇瓷制作的材料——婺源高梁山的粳米土和祁门开化山的糯米土“等分”混合[10]101,但并未提及添加其他材料,虽然在介绍“画碗青料”时提到了“无名异”[10]102(氧化物类矿物软锰矿的矿石,亦是中药的一种),但全文未提到石英。可见,在明朝时生产陶瓷用的天然矿物原料里可能并未单独添加石英。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陶瓷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后来开始通过在坯料中加入其他矿物原料来改善陶瓷的性能,如适当加入石英作为瘠性原料,以调节坯料的可塑性[14]。
叶喆民在《中国陶瓷史》中收录了叶麟趾与其同学刘杲卿(雨辰)在民国八年(1919年)所作的未曾发表的《磁县彭城镇瓷业调查报告》的原稿,在“原料产地及价格”里提到“马牙石和料石”,说:“马牙石即石英,料石即方解石,皆为瓷器之重要原料。”[9]630可见,当时石英已被单独用来作为陶瓷的重要原料。
石英不仅是陶瓷坯体的重要原料,也是釉中生成玻璃质的主要成分。我国古陶瓷中的釉,有些是窑灰自然降落积载坯体上化合而成,有些是故意多挂灰而使其自然成釉,还有挂以灰浆而成釉,后来发现只用灰容易流釉且易发生皱纹或出现斑点,或因钙结晶成斑而无光泽,于是慢慢留意到混用石英或长石之类含有硅酸较多的物质时便没有这种缺点,因而发明了长石釉,如唐朝的邢窑、越窑,宋朝的汝窑、龙泉窑和明朝的景德镇窑瓷器等,都是由此逐步发展而成[15]。叶喆民在《中国陶瓷史》中记载了叶麟趾晚年的考证:“我国各地窑厂皆用所谓‘药石,恰如一种药类(即如长石、石英乃中国古代的名词,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属于石性的药类。土性的则如伏龙肝之类)。所以工人对挂釉则称‘上药。”[9]57可见,当时石英也是釉的重要原料。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各类陶瓷的原料配方也越来越精确和透明。如1986年出版的由张忠铭编写的《日用陶瓷原料的分析及坯釉配方》介绍了各种精陶配料的组成范围(表1)[8]136、1981年出版的唐山建筑陶瓷厂《卫生陶瓷生产技术丛书》编写组编写的《釉料》列举了几种常用的颜色釉料配方(表2)[16]等。从这些配方里亦可以看出,当前的陶瓷坯料和釉中仍广泛使用石英,且石英的用量也较高。
3 石英在中药中的应用
3.1 药理机制
石英具有镇静安神、润肺止咳等效用,有学者认为其药效与Si参与多种黏多糖有密切关系,也与Si本身具有的半导体特性对人体电磁场的微妙影响有关,既有生物化学效应,又有生物物理效应。Si在地壳中的含量很高,虽然在人体中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中的作用很大,它是生命的“交联剂”,与骨骼矿物质成熟有关,如果人体内的Si缺乏或Si的代谢出现障碍,可导致多种疾病,如动脉硬化病人的主动脉和颈动脉含硅量比正常人低得多。Si原子很小,且它与碳原子有相同的立体化学结构,有助于结缔组织及细胞膜的建筑,正是Si将多糖链之间和多糖链与蛋白链之间连接起来,已发现上百种黏多糖中含有Si,故Si对人体有延缓衰老的作用;白石英的镇静安神作用,是基于Si的半导体性能,有整流作用,对人体的电磁场有肯定的影响[5]312-313。该学者亦提出,石英的结构是螺旋排列,且有左右之分,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的螺旋结构是否存在相似性,可以深入研究和对比[5]180。
3.2 炮制工艺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制药技术,是中医临床用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药材经过炮制后,可以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有着重要意义。中药炮制技术有净制、切制、炒制、制炭、煅制、煨制、烫制、酒制、醋制、蜜制、盐制、姜制等。王英姿所著的《历代中药炮制技术及其理论概要》按朝代顺序将每种炮制技术下的药物炮制品种和方法進行了收载,据此梳理,历代中药用石英炮制方法如表3所示。
可见,有关白石英的炮制技术较多,有净制、切制、煅制、酒制、醋制等,具体的炮制方法有淘、研、剉、槌(捶)、水飞、打、煅、酒淬、醋煅(淬)等,但典籍中记载的一般比较简单,不够详细。当前临床应用中常以煅白石英、醋白石英用药,常用的煅制方法主要是火煅醋淬和煅制[18]。随着经济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医药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也越来越健全,在中药炮制方面,国家和地方都制订了中药炮制规范,部分炮制规范中有关白石英的炮制方法、成品性状、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等如表4所示。
有学者基于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白石英的最佳炮制工艺,认为白石英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白石英,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煅白石英,取净白石英小块,照煅淬法煅至红透,煅制温度700 ℃,煅制时间1.5 h,取出,趁热倒入米醋(每100 kg白石英,用醋30 kg)中浸淬,捞出,冷却,晾干,研碎[18]。但是,由于不同产地的白石英所含的微量元素种类和数量略有不同,所以不同产地的炮制品的最佳温度与时间也略有差别。
3.3 应用进程
石英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28],是《神农本草经》所列18种上品中的其中之一,“味甘,微温。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年。生山谷” [2]1。可见,在秦汉及之前,石英已是中药的重要药品之一。
在唐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里,白石英列在“玉石上部”,谓:白石英恶马目毒公[29]27。书内提到的含有白石英的药方主要有白薇丸[29]38、秦椒丸[29]40、五石汤(治产后虚冷七伤,时寒热,体痛乏力,补肾并治百病)[29]59、三石汤[29]59、五石汤(主产后卒中风,发疾口噤,倒闷吐沫,瘈疭眩冒,不知人,及湿痹缓弱,身体痉,妊娠百病)[29]61-62、四石汤[29]62、昆布丸[29]71、柏子仁丸[29]75、大五石泽兰丸[29]75、小五石泽兰丸[29]75、三石泽兰丸(亦名石斛泽兰丸)[29]77、蛮夷酒[29]173、防风丸[29]251、大镇心散(治风虚心气惊弱,恍惚失常,忽瞋忿悲,志意不乐)[29]273、补肺汤(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29]314、补肺汤(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干燥)[29]314、枳实汤(治热发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卧)[29]318、白石英散[29]320、白石英丸[29]320、“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一发不得坐卧,方”[29]334、“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方”[29]357、三石散[29]358、覆盆子丸[29]361、石英煎[29]362、“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饮食,面黑如炭,腰胁疼痛,方”[29]364、龙骨丸[29]364、石硫磺散[29]373、齐州荣姥方[29]391、陷肿散[29]440-441等。书内还提到:白石英“须光明映澈、色理鲜静者为佳。不然令人身体干燥、发热口干而死”[29]31;白石英“极须外内映彻,光净胶然,非此亦不可服”[29]432;“白石英对附子,其治主胃,通主脾肾。附子动白石英,烦热腹胀。白石英动附子,呕逆不得食,或口噤不开,或言语难,手脚疼痛”[29]433;“白石英发,先腹胀后发热。”白石英发,“可小浴”[29]434;等等。可见,到唐朝时,石英的应用更加广泛,对其性能的了解也更深。
明朝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巨著,将白石英列在金石部,气味“甘、微温、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女人心腹痛,镇心,胃中冷气,益毛发,悦颜色,治惊悸,安魂定魄,壮阳道,下乳”;还提到:“白石英,手太阴、阳阴气分药也,治痿痹、肺痈、枯燥之病。但系石类,止可暂用,不宜久服”;还附录了服石英法(白石英一斤,打成豆大,于砂盆中和粗砂,着水挼二三千下,洗净又挼,仍安柳箕中,入蒿叶少许,同水熟挼至光净,即以绵袋盛,悬门上。每日未梳前,以水或酒吞七粒,用饭二匙压下小腹。一切秽恶、白酒、牛肉,石家所忌者,皆不忌。久则新石推出陈石,石常在小腹内温暖,则气息调和,经脉通达,腰肾坚强,百病自除。石若得力,一斤即止;若不得力,十斤亦须服。此物光滑,既无浮碎着人肠胃作疮,又无石气发作诸病也)、石煮猪肉法(白石英一两,袋盛,水三升,煮一升;猪肉一斤,同葱、椒、盐、豉煮,以汁作羹食)、石蒸羊肉法(白石英三两,打作小块,精羊肉一斤包之,荷叶裹之,于一石米饭中蒸熟,取出去石,切肉,和葱、椒作小馄饨,煮熟。每旦空腹冷浆水吞一百个,后以冷饭压之。百无所忌,永不发动)、石煮牛乳法(白石英五两,捣碎密绢盛,以牛乳三升,酒三升,同煎至四升,去石,以瓶收之。每食前暖服三合。治虚损劳瘦,皮燥阴瘘,脚弱烦疼)、石饲牸牛法(白石英三斤,捣筛。取十岁以上生犊牸牛一只,每日和豆与食,经七日,即可收乳。每旦热服一升,余者作粥食。百无所忌。润养脏腑,悦泽肌肉,令人体健)等;并提道:“凡服石并忌芥菜、蔓菁、芜荑、葵菜、荠苨,宜食冬瓜、龙葵,压石气”[30]。可见,此时记载的适用病症、用量和用法比之前更精确。
随着冶炼技术和化学的发展,矿物药的利用范围日趋扩大,明代几乎是矿物药药种利用最多的时代,但是随着道教和炼丹术的发展,有些人求炼仙丹,妄想长生不老,特别是明代后期,因服食仙丹死于非命者较多,因此矿物药类而被冷落[5]3。自《本草纲目》问世之后近400年历史中,医药界很少过问“矿物药”,更少有学者从事“矿物药”的专门研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倡导下,中医中药事业有了巨大进展,但对“矿物药”的研究关注仍然较少,如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的矿物药(32种)比400年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333种)少了301种,而1985年版记载的仅有23种,不及《本草纲目》的十四分之一[5]4-5。但孙静均等通過对上海、四川、宁夏、甘肃、河南、河北、江西等七地的调研发现,1984年我国市场上在售的矿物药共有75种,其中除了四川在售的天然矿物类药物中无白石英外,其他六地均有白石英在售[5]5-8。
1979年出版的戚厚善等编著的《中兽医矿物药与方例》,将白石英列在了“壮补药”中,认为白石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卵巢分泌机能的作用”,可“兴奋壮阳,温经祛湿,止咳平喘。治母畜阴寒,公畜阳萎不起,湿癌咳嗽等症”,用量为“马和牛24~60克,羊和猪3~9克”,还介绍了温宫汤、风引汤的方剂、用法、主治、方解及出处等[31]。
1981年出版的李焕编写的《矿物药浅说》,将石英列在了“矽(硅的旧称)类药”中,书内的石英包括白石英和紫石英,并详细介绍了其理化性质、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加工炮制、用量用法等,还举例列举了常用的成方[32]。
21世纪以来,对矿物药的研究越来越多,且越来越精细。如:著作有2005年出版的《矿物药》[33]、2012年出版的《矿物药及其应用》[34]、2021年出版的《矿物药鉴别彩色图谱》[35]、2022年出版的《青海矿物药资源》[36]等,其中都提到了白石英;论文有《矿物药白石英的最佳炮制工艺研究》[18]、《矿物药白石英优质矿产资源筛选及XRD Fourier指纹图谱研究》[37]等。
4 石英在陶瓷和中药应用中的对比
古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石英这一原料充分应用在陶瓷、医药等人类生活之中。陶瓷和中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矿物原料是将其联系起来的纽带之一。从石英在陶瓷和中药中的应用来看,其在这两个领域中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不同。
4.1 相同之处
1)石英在陶瓷和中药两个领域中的应用时间都较早,且发挥的作用都较大,都比较受重视,相关研究较多,且石英在陶瓷和中药中的作用发挥与石英的矿物学特征密切相关。石英在陶瓷和中药中的充分应用,是古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反应了古人“重己役物”(《荀子·正名》)的造物思想。
2)高效、合理的处理工艺可以使石英更加符合陶瓷制品需求和临床用药要求,明显增加石英的利用率。无论是陶瓷用石英还是中药用石英,在使用前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工艺进行处理。如都需要先对原料进行拣选和洗涤,除去里面的杂质;因为石英的硬度较大,在处理工艺中都有煅烧这一环节。明朝的《天工开物》在介绍陶瓷原料的处理时提到了“煅”和“研”,用语与中药炮制方法中的一致。
4.2 不同之处
1)虽然石英作为陶瓷原料的时间早,但相关文献记录较少,明朝记录各种技术较全的《天工开物》在专门介绍陶瓷的篇章“陶埏”里未查到有关石英的记录;而中药用石英,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且在唐朝的《备急千金要方》里亦有记载。可见,石英用于中药的文献记录早于陶瓷。
2)石英在陶瓷中的作用机制和在中药中的药理机制不同。在陶瓷中,石英不仅依其重要的矿物学特征作为坯体与釉料的重要组成物质,还与黏土中的Al2O3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在陶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药中,石英的螺旋排列、所含Si的半导体性能及参与多种黏多糖等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
3)石英作为陶瓷和中药用原料虽然都要经过处理,但其处理的目的不同。陶瓷用石英处理工艺的目的是通过洗涤、煅烧、粉碎等步骤,使石英达到制作陶瓷所需的化学成分、颗粒大小等,从而获得更好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而中药用石英处理工艺的目的是天然石英矿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使这些成分经过特定的处理和配比,达到治疗有关疾病的目的。且对于煅烧的温度和时间,不同领域学者的试验结果不同,陶瓷领域的学者认为适宜的温度为800~900 ℃或900~1 000 ℃,而中药领域的学者认为最佳的温度为700 ℃。两种领域煅烧的温度不同除与石英产地不同、效用不同有关外,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方邺森,方金满.陶瓷矿物原料:石英[J].中国陶瓷,1984(3):8-12.
[2]神农本草经[M].吴普,述.孙星衍,孙冯冀,撰. 戴铭,黄梓健,余知影,等点校.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郑洪.陶瓷与中药用矿物原料的对比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1.
[4]沈上越,李珍.矿物岩石材料工艺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5]孙静均,李舜贤.中国矿物药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王根元.矿物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119.
[7]方邺森,方金满.陶瓷矿物原料:石英[J].中国陶瓷,1984(4):18-22.
[8]张忠铭.日用陶瓷原料的分析及坯釉配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9]葉喆民.中国陶瓷史[M].3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
[10]宋应星.天工开物[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11]陆小荣.陶瓷工艺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徐昌.煅烧对石英粉磨及酸浸除杂特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4:39.
[13]曾演先.浅谈日用陶瓷的坯、釉用原料[J].山东陶瓷,2015,38(4):21-22.
[14]饶亚明.浅谈陶瓷原料[J].陶瓷研究,2012,30(1):79-80.
[15]叶喆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2:20.
[16]唐山建筑陶瓷厂《卫生陶瓷生产技术丛书》编写组.釉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79.
[17]王英姿,肖永庆.历代中药炮制技术及其理论概要[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1.
[18]支安群,刘振阔,黄训. 矿物药白石英的最佳炮制工艺研究[J].贵州科学,2022,40(2):79-82.
[1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80.
[20]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2年版[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111.
[21]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12-26)[2023-11-20].https://scjg.tj.gov.cn/tjsscjdglwyh_52651/tjyj/ZWGK149660/ZFGZ149668/gzwnyjj /202212/t20221226_6061141.html.
[22]甘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白硵砂等20个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的公告(2022年第2号)[EB/OL].(2022-01-07)[2023-11-20].http://yjj.gansu.gov.cn/yjj/c114435/202201/1949581.shtml.
[23]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85.
[24]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版[S]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6.
[25]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72.
[26]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S].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4.
[27]四川省卫生局.四川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7:212.
[28]李鸿超.中国矿物药[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84.
[29]孙思邈.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0]李时珍.本草纲目[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181-182.
[31]戚厚善,唐干卿,王清海,等.中兽医矿物药与方例[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98-100.
[32]李焕.矿物药浅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09-212.
[33]张保国.矿物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7-18.
[34]高天爱.矿物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9-183.
[35]周印锁,胡芳弟,王淑华.矿物药鉴别彩色图谱[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21:14-15.
[36]贾守宁,陈文娟,徐志玮.青海矿物药资源[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37]徐晨昱,赵倩,刘圣金,等.矿物药白石英优质矿产资源筛选及XRD Fourier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22,24(6):1033-1041.
(责任编辑:王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