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视域下新时代湖州生态文艺的发展状况
2024-06-05李亦雯
【摘要】20世纪“两山”理念的提出和后续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建构为湖州地区生态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矛盾冲突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艺创作者响应“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时代要求,进行了生态文艺作品创作。湖州生态文艺的发展既为新时代生态文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范例,又为新时代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关键词】两山理念;生态文艺;新时代;湖州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9-0037-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山”理念视域下新时代湖州生态文艺研究(2012-2022)》(项目编号:202301116)。
一、引言
自2005年8月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两山”理念科学论断,“两山”理念下的湖州地区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取材于湖州地区的生态文艺创作更是在2012-2022年间呈现出蓬勃生命力,它们以时代经济发展为背景,以“生态发展”为主题,以新时代奋斗在一线的群众为叙述对象,展现了新时代湖州地区火热的生态经济发展历程以及喜人的发展成果。生态文艺的繁荣发展为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强劲推动力,也为社会生态经济的发展成果绘制了精彩画卷。
本文将从新时代湖州生态文艺作品涌现的时代语境、新时代湖州地区生态文艺的基本形态两方面分析“两山”理念视域下新时代湖州生态文艺的发展状况。
二、新时代湖州生态
文艺作品涌现的时代语境
(一)“两山”理念的提出
从“生态文艺”在我国的发展轨迹来看,“生态文艺”创作在我国的出现与兴起相较于西方国家较为靠后。我国反映生态灾难、动物遭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艺作品创作的首次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1]。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生态”主题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电视专题片、摄影、漫画等文艺作品相继出现,我国生态文艺的形态也就多样起来。“生态文艺”作品的创作与社会工业化的程度密不可分,往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矛盾激发了作者对人与生态关系的思索与创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更多地以“经济利益冲突”的形式呈现,因此在21世纪我们能看到许多以“如何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为思考的文艺作品出现。在21世纪,随着国内工业化经济迅猛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原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群众也发觉到现存发展模式给生态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伤害。在我国,“两山”理念的提出无疑在浙江地区引起了异常反响,同时也激发了生态文艺作品创作的热潮。“两山”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从2005年到2015年,科学论断提出10年来,浙江干部群众把美丽浙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成为千万群众的自觉行动[2]。湖州生态文艺创作领域也在“两山”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涌现出不少精彩作品。
不同于凸显危机意识的生态文艺作品,新时代的新生态文艺作品花了更多的笔墨和心思在如何妥善地平衡经济与生态保护关系的举措上面。从现实角度来讲,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人类社会早已步入了现代文明的范畴,经济社会和生态就不可分割了。因而重新审视人与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创作者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两山”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无疑为新时代湖州生态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念指导。
(二)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05年习近平到余村考察,表扬并肯定了“关矿封山,还绿水青山”的做法,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自此,“两山”理念成为湖州地区、浙江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经济发展的一盏明灯。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湖州的三县两区凭借着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朝着创建美丽城市不断谋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其中以德清县和安吉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成果最为显著:德清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县域治理的模范生和全面小康示范县。2018年,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召开;2020年,德清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总成绩位列全国县级市(县)第一名。德清成为中国基层社會治理的高光样本和高水平、高质量的新发展缩影,从古防风国发展为一座现代化水乡名城。安吉则创成全国首批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成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唯一“两山”理论实践试点县。且安吉一直坚定着“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的信心和决心,开启久久为功的生态事业,通过努力,开辟了集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民生于一体的最美县域新境界。
许多生态文艺作品也在湖州的绿水青山中应运而生。2012年以来,以湖州地区在“两山”理论指导下的生态新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文艺作品创作更是呈现出喜人的发展走势:以安吉余村和德清为考察地,何建明先生创作出了《那山那水: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3]《德清清地流》[4]等报告文学作品;《青青余村》将安吉余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历程以现代话剧的艺术表现手法搬上舞台;另外,《青恋》《运河边的人们》等一系列“浙产剧”依托着湖州地区的绿色生态故事登上了央视、浙江卫视的频道。2019年11月22日,在杭举行的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中,湖州获奖的5件作品中就有话剧《青青余村》、图书《那山,那水》这两部生态文艺作品。
如何搜集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地湖州的文艺素材、街巷事迹,如何讲好百姓的故事、生态理念指导下乡村振兴的故事,已然成为生态文艺作品创作者们热切关注的话题。
(三)湖州生态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湖州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单从安吉县来看,安吉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04.3亿元,增加305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0.4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0.08亿元,增加177倍。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8.5%提高到2018年的61%,县城建成区面积是1988年的26倍。安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山区县发展的典型代表。
类似精彩的发展成果在湖州地区还有很多,众多生态经济发展成果铺展在了浙江大地上,对创作者来说就是最好、最生动的素材。新时代众多生态文艺作品取材于“两山”理念指导下的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效,得益于地方和人民在绿色生态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献。这种延续了祖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却又创新性地将开发与保护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为人民创造财富提供了新思路,还为关注生态保护、关爱群众生活的一众生态文艺创作者们打开了新的思路阀门。
三、新时代湖州生态文艺的基本形态
许多优秀生态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对读者或观众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一部分功劳要归于其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在下文中,笔者将选取五部新时期湖州地区生态文艺作品,来谈各种呈现形式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五部作品呈现出报告文学、现代话剧、电视剧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均取材于湖州地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大众认知度。
(一)报告文学:《那山那水: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德清清地流》
报告文学是基于近代新闻传播而发生的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文学样式,报告文学的发生、发展与媒体方式以及特殊的媒体生态有着直接的链接[5]。
《那山那水: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和《德清清地流》这两部作品均为何建明先生所著,是何建明先生对安吉余村、德清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之后创作出来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两部作品中的取材和人物访谈都以现实为基础,文本中出现的地方生态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方针政策与数据也均取自于官方文件或其余真实材料。报告文学的文本性质决定了这两部作品所书写的是真故事,反映的是真情况。
《那山那水: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一书不仅保留了报告文学所具有的真实、严谨的特点,还在此基础上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使文本不失风趣,篇幅虽长、篇目虽多但又并不显无聊。从整体来看,本书作者充分利用了一手资料,讲好了安吉余村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故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通过故事了解当地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状况,又能直观感受地方生态经济发展成果。拿常见的地方旅行宣传册来对比,《那山那水: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在兼具地方旅行宣传册图文并茂的特点之外,还有大量的官方数据和政策文件为内容支撑,这些材料佐证了当地生态经济发展的实质性成就。《那山那水》将书写重心放在了书写安吉余村人民改革过程的艰辛与喜悦。
何建明先生另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德清清地流》被称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高光样本”,与《那山那水: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相似的是,《德清清地流》在叙述地方治理与发展成果的同时通过作者艺术性的追古思今的畅想、文学性的语言、走访人与受访者的对话为文本增添了文学性和趣味性。另外,《德清清地流》更为突出的优势体现在其融入了较多作者本身对德清创新治理体系的理解。德清的政府与人民是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而何建明先生是这一套“经济社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样本”的传承人,两方合力将德清的发展成果与发展经验通过报告文学的形式传递到大众面前,使大众了解德清这个地方,了解德清的生态经济发展成果,也使致力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者们能够有一个可供借鉴的高光样本。
(二)现代话剧:《青青余村》
现代话剧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往往能放大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体验,这种表现形式运用于生态文艺作品时能够激发出不同于一般表现形式的艺术火花。
首先,从《青青余村》的话剧文本来看,编剧陈国峰一反传统话剧的表现形式,将巧妙的文字语言应用和以情感人的手法作为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其次,在《青青余村》剧本艺术表达形式选择上,陈国峰打破了一贯多线叙事的创作原则,采取了单线叙事结构,通过一条主线(劝导钉子户拆迁)引出数条支线,逐渐丰富剧本内容,使得观众在观剧时会陷入循序递进的故事发展氛围中去。
这些一反常态的话剧创作思路从生态文艺作品的创作特色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生态文艺作品中,人依旧是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物的情感起伏就是最直观的“人与生态”矛盾的表现。话剧表演中突出人物的情感能让观众在观影时体会到矛盾冲击下人内心的挣扎,从而引发他们对于事件更深层次问题的反思。现实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通过舞台上的矛盾与人物情感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在话剧作品中展现出生态经济发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越接近现实,困难越大”,现实的题材想要借用戏剧化的演绎来引发观众思考也任重道远。《青青余村》的出现为此类生态主题的现代话剧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这次的突破也使它获得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荣誉。
未来生态题材在话剧创作领域是否能占据一席之地,仍需要更多有想法的编剧和导演展现他们的艺术见解和艺术功力。
(三)电视剧:《青恋》《运河边的人们》
相比于报告文学和话剧,电视剧在日常生活中的受众更广,传播能力更强。这一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以较为通俗的方式借助虚构的故事向观众传播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再现生态经济发展的故事。时代大背景与个人奋斗史的巧妙结合是这些影视作品最为亮眼的地方,“生态经济”这一题材逃脱不开现实背景的限制,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也不能违背现实的限制而过于强调个人的超凡发展,因此相比于其他诸多题材的作品,这一特殊的题材更加贴近大众日常的生活。取材地的观众因为亲身的经历而感到亲切,不熟悉这些取材地的观众又能通过此类影视作品接触到实施特殊生态经济举措的城市和事件,由此引起他们对发展生态经济的城市或生态经济发展政策的关注。
《青戀》和《运河边的人们》这两部影视剧正是取材于新时期湖州地区的生态经济题材作品,由地方支持打造,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影视作品《青恋》的首播平台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一经播出就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热评,自然能够发挥其辐射带动能力。《青恋》有着如画般的取景画面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中主角林深在“两山”理论背景下回乡创业的经历作为主线串联起了整部影视剧。“两山”理论提出后许多青年人回乡创业是新时期湖州地区的显著潮流,影视剧选择这一主题作为作品内容贴合时代背景和地区特色,可以说是“取之于现实,再现现实状况”。
将个人的发展放在城乡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语境中去讲述,是影视剧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个别人物形象只是大环境下诸多人物的缩影,在这种我们常称作“正剧”的影视作品中,时代背景至关重要。除去主角的创业经历,家庭伦理冲突也是这部影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往往更吸引观众的注意,因此编剧花较多的工夫在构建人际矛盾上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兴趣。
2017年11月,首播的《青恋》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取景于湖州地区的影视画面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也让大众认识到在生态经济支持下的回乡创业具有不错的前景。
另一部影视剧《运河边的人们》中则有多个角色故事线并行:男主路长河作为公职人员秉公办理运河治理事务异常艰难但仍坚持初心、女主角梁子言作为拥有独立思想的建筑设计师有着跌宕起伏的圆梦历程、女二号乔雨为研究大运河历史做出长期的努力……该部影片不仅仅将视线放置在个人创业奋斗的故事中,更是将不同身份的角色以“大运河”的兴衰发展联系在一起。当无数小人物的命运都与生态环境的改造和保护联系在一起,很难不引起观众们对生态话题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编剧力求真实的态度,该剧的团队一路沿着大运河采访、采风,扎根现实、尊重历史,既宣传了时代的主旋律、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又在其中无处不流露着人民本位的创作观念,这样贴合实际又严谨的创作态度正是生态文艺这一类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非常难能可贵又举足轻重的品质。
电视剧通过图像影视的特殊呈现方式,用摄影机向观众展现取景地自然环境的美好,更加直观,也更能让观众印象深刻。影视剧为了充实内容,为影视剧填充丰富的剧情来吸引观众,有必要地创造出一些坎坷,当专业演员通过精彩的演绎将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能够很好地向观众传递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有助于弥补了报告文学一类作品中对人物奋斗艰辛的描写的缺失。
四、结语
20世纪“两山”理念的提出打开了生态经济发展的一扇窗户,湖州地区新时代的生态文艺作品则是这一背景下结出的果实。湖州地区新时代生态文艺创作的优秀作品助力了基层社会治理成果的保存、再现了湖州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向更多的读者、观众加深了对湖州地区的认识……相信取材于“两山”理念发源地湖州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文学意义的作品也将推动着生态题材在文艺创作领域继续发展,以多姿多彩的形态展现在大众面前。
参考文献:
[1]鲁枢元.20世纪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概况[J].文艺理论研究,2008(06):132-134.
[2]慎海雄,何玲玲,张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的探索和实践[EB/OL].(2015-02-28)[2023-12-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8/c_1114474192.htm.
[3]何建明.那山,那水: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
[4]何建明.德清清地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20.
[5]丁晓原.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J].文学评论,2020(01):53-62.
作者简介:
李亦雯(2003.2-),女,汉族,浙江长兴人,湖州师范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