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画像石服饰中的文艺研究及创新性应用

2024-06-05徐鑫磊张义苓刘盛萱

今古文创 2024年18期
关键词:服饰山东省创新

徐鑫磊 张义苓 刘盛萱

【摘要】服饰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化与艺术等因素息息相关,东汉画像石作为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体,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山东省是中国汉代画像石遗存较多的地域,但其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与研究。本文以山东省东汉画像石服饰为研究点,从文字和图像资料入手,对山东省东汉画像石服饰进行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山东省;东汉画像石;服饰;文学与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8-0102-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8.031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KJJ2023014)。

学界对汉画像石的文化与艺术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且已出现不少优秀成果。例,李林发的《山东汉画像石研究》详细地论述了山东省内汉画像石的起源背景,艺术雕刻及分布区域。本文将时间范围缩小,仅研究山东省内东汉时期画像石中的服饰元素,探讨其中的文艺特色。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本质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文化内涵丰富、璀璨夺目,成为了解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的重要图像资料。

东汉画像石中所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宴饮、庖厨、出行、歌舞等。在众多题材中,人物出现的频率十分之高,人物所穿戴的服饰也成为画像石中常见之物。而透过人物服饰,我们能够窥见时代的文化风俗以及思想观念。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山东省内的东汉画像石服饰文艺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一、山东省东汉画像石概况

山东省汉画像石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隱起,雕刻为君臣、宦属,龟龙、麟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 ①早在北魏文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记载了东汉荆州(现位于山东滕州)刺史李刚墓的石祠堂。山东省汉画像石最为丰富,全省110多个县市中,已有60多个县市发现了3000多块汉画像石,且绝大多数为东汉时期。

长清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汉墓、安丘董家汉墓这四大东汉画像石作品集结地早已闻名中外,是表现地方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山东省乃至全国汉画像石的杰出代表。长清孝堂山石祠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铺村墓室,现有研究资料考究为东汉早期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地面保存至今最早的一座房屋式建筑。②嘉祥武氏祠坐落于山东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同武氏石阙构成了东汉武氏家族石刻建筑群。沂南北寨汉墓位于沂南县界湖街道北寨村,为东汉晚期构建。原位于董家庄村北,后将墓石拆迁至县城内的安丘董家汉墓,同样为东汉晚期画像石,因其题材多样、雕刻技艺高超,成为众多研究者的考察对象。

山东济宁、枣庄两地区十五个县(市),包括嘉祥、金乡、鱼台、济宁、汶上、梁山、兖州、曲阜、邹城、微山、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是山东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出土地,其汉画像石的题材、规模、雕刻技法都极富代表性。③据已有资料显示,济宁与枣庄的画像石出土主要集中在以下八个小区:嘉祥济宁郊区、曲阜城区、两城邹城、滕州桑村区、薛城西集区、枣庄城区、微山岛阴平区、侯孟台儿庄区。

临沂、潍坊、济南等地也是山东省汉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且临沂市汉画像石的发掘最为典型,有著名的平邑功曹阙和皇圣卿阙、莒南孙氏阙、沂南北寨村墓、临沂白庄墓、苍山城前村墓。④其次便是济南的长清孝堂山石祠、淄博市张家庄村发掘的古墓和潍坊市安丘市的安丘董家庄墓。

二、东汉画像石服饰中的艺术探索

汉承秦制,对于服饰也多采用秦朝的规制,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载:“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 ⑤详细规定了各阶层、各场合以及各种服饰种类的形制。自东汉孝明帝后,汉代才开始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衣冠服饰制度。

(一)服饰中的阶层性特色

1.官宦

(1)冠巾帻

汉代的冠冕冠帽是区别阶层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文字记录的冠种类有长冠、委貌冠、皮冠等十九种之多,主要由皇帝、官员、侍从宦官依照官职品级、在不同场合搭配不同的衣袍颜色穿戴。除此之外,鉴于帻有压发定冠的作用,身份品级高的官宦也会根据身份、品级、年龄使用不同的帻。

(2)簪笔

汉代官吏奏事时必须先写到木简上,由于笔无处搁置,往往插在耳侧,东汉时,簪笔逐渐走向制度化,成为文职官员的身份象征,并逐渐发展为一些官吏在重要礼仪场合中佩戴的冠饰。山东沂南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的官吏就佩戴着这种簪笔。

(3)印绶

印绶在东汉时期是权力的标志,汉制规定官员在外需要把印绶装在腰间,使绶带垂在外侧,以此证明自己的阶层地位。

(4)玉佩

东汉明帝时期建立起大佩制度,《东汉会要》卷十记载“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璃璜,皆以白玉。乘舆落以白珠,公卿诸侯以采丝,其玉视冕旗,为祭服云。” ⑥由记载可知,东汉时期的大佩是隆重而庄严的,一般只在祭祀中使用,其形象多气势浑重庄严,简朴大气。

(5)袍

汉代男子服饰以袍为贵,袍也多被当作礼服。袍多为大袍,袖身宽大,袖口缩紧,衣领和衣袖用花纹(菱形纹、方格纹等)来修饰。

2.平民

(1)头式

由于身份低微的百姓布衣、劳动者不能戴冠,故以巾裹头的巾帻为社会下层人的主要发式,主要分为顶端隆起的介帻和平顶的平顶帻,仆隶的帻往往是青色的,除此之外,还有农民常用的斗笠、小帽。

(2)曲裾和直裾

汉代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可以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类,曲裾常见于西汉,东汉多穿的是直裾,直裾是一种短内衣。汉代普通男子多穿布儒短衣,形制紧身,袖口窄小。例如,山东临沂市白庄出土的东汉庖厨画像,左侧屋内有人抬着馒头和反绑的猪,右侧有人杀羊、汲水。庖厨以巾帻裹头,所穿是布儒短衣,形制紧身,袖口窄小,方便劳作。

3.妇女

(1)发式

到了汉代,妇女的发式以挽髻为主,通常是从头顶正中分开两股,再编为一股,由下到上编为各种发式,如堕马髻;除此之外,也有在发髻后垂下一撮头发的,名为垂髾。

(2)发饰

东汉末期,贵族妇女流行“马后四起大髻”,簪钗均少使用,反而乐伎或婢仆头上出现满头珠翠、各种饰物。

(3)衣着

①深衣

这种深衣衣襟绕转层数很多,衣服下摆增大,以丝带束在腰间。

②襦裙

襦是短衣,裙是下裳,襦的长度较短,只到腰侧,所以需搭配裙子。

(二)画像石服饰的雕刻技法

东汉时期,山东画像石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以减地平面线刻和浅浮雕为主的雕刻技法成为画像石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减地平面线刻和浅浮雕两种主要雕刻方法为例,分析山东东汉画像石服饰的雕刻特点。

1.减地平面线刻

减地平面线刻是指图像用阴线刻出之后,将物象外的地面下减以使物象突出。例如,山东省临沂市白庄出土的拜见画像。画中人物为深色,主体人物突出,物象外的地面颜色减淡,呈现减地平面线刻的典型特点,且使用减地平面线刻的服饰线条流畅、服饰轮廓更加明显。

2.浅浮雕

浅浮雕与减地平面线刻的区别是物象为弧面凸起,在物象内因部位的不同略微有些起伏,细节处用阴线刻来处理,物象基本为平面。例山东省临沂市西张官庄出土的人物宴乐画像,画面为人物宴乐;对比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刻画之下的人物服饰明显修饰更加清晰,细节丰富,服饰更具有纹理感,相比之下清晰度略有下降。

(三)东汉画像石服饰中的美学

1.写实主义美学

大部分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有着明显的写实性,是汉代社会的缩略图。画像石上的出行队伍、战争乐舞、宴饮拜谒、楼阁人物、贵族平民等,种种都与《西京赋》相互印证。山东诸城出土的迎宾画像描绘出了迎接宾客的现实图景,左边捧着盾躬迎的是亭长,亭长所穿的是深衣袍服,车前有伍佰左手执棨戟,右手执竖笛作吹奏状,此二人所穿直裾短衣,袖口收紧,更加便于骑射劳作。

2.浪漫主义美学

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也有着充满神秘色彩、表现东汉人们信仰崇拜的浪漫主义作品。例山东临沂白庄出土的西王母、东王公、祥禽瑞兽画像,画面由界栏分为上下二层:西王母、东王公左右相对端坐于宝座上,且图像穿过上下二层;上层西王母身边有玉兔捣药、中部为羽人跳舞、抚琴、瑞兽奔跑;下层为羽人骑凤、九尾狐、四尾翼虎和人面鸟。东汉时期的东王公大多华冠覆顶,正面端坐,同样是对东汉时期服饰礼制中冠所代表的阶级与权力的印证。

三、东汉画像石服饰中的文化折射

服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东汉画像石包含各种人物形象,不同身份、不同场景的人物服饰也各有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与政治

东汉时期人们对着装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写道:“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 ⑦在刘苍的建议下,永平二年,汉明帝承袭秦制,采纳《白虎通义》《周官》《礼记》《尚书》等典籍中相关内容,内含儒家礼法之学,制定了一套完整详细的服饰制度,定名《舆服志》。《舆服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文书写服饰制度的书籍,自此,东汉的服饰制度系统地确立起來了。

服饰制度依据社会等级,规定了统治阶级贵族官僚及大臣们的服饰类型、出行用度、以及不同场合下礼仪的详细等级,上下有序,君臣有别。

(二)服饰与社会

东汉画像石上常常出现的主要服饰款式有长袍、短服、鞋履、帽子和巾佩等。这些服饰款式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和职业的服饰风格。

以庖厨而言,东汉庖厨身份地位不甚高,往往佩戴巾帻而不戴冠,帻后开叉系结,帻下饰长垂耳。他们的穿着以方便为主,往往以短衫短裤为主。有的庖厨在劳作的时候衣袖会挽上去,有的还会光裸上身,仅穿一件下裳劳作。

(三)服饰与思想文化

东汉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儒家礼制与汉代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和质地密切相关。《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褥。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升龙,山车金根饰,黄屋左纛,所以副其德,章其功也。” ⑧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这些观念在纹样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T字纹在古代被看作是吉祥、健康的象征,云纹则寓意着智慧和长寿。

(四)服饰与宗教信仰

1.楚文化

楚文化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充满浪漫主义和诡奇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东汉服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楚人好尚赤色,东汉以赤色为国色,东汉光武帝更是在世兵出征前,穿上了绛衣服、大冠鼓舞士气。

2.汉文化

东汉社会充满了神仙信仰。东汉时期的神仙体系格局,是中国古代神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最高神太一、祖先神、八神、山川神和星宿神等多个方面。各个神明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体系格局的内部构造特征也十分丰富。为招揽神仙,东汉时期建造墓室中众多画像石的服饰、纹样都展现出了神仙色彩。如在东汉出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百官要身穿素服。

四、东汉画像石服饰文艺的创新性应用

山东省的汉画像石极具代表性与典型性,但在不少大众的认知中,东汉画像石服饰仍是模糊的存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推动这一传统文化转型,使其适应现代社會文化建设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到继承、保护与创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文创设计与开发

通过前期实地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现阶段的汉画像石文化产业的开发尚处于萌芽阶段,传统文化元素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东汉画像石想要打破文化传播的壁垒,就必须与现代化的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型转化。

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是为传统文化赋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以东汉画像石中的人物进行等样貌还原,为人物服饰、神态赋予生命感、立体感,设计成东汉画像石服饰专属的Q版人物形象,迎合当代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为传统文化带来时代的新鲜感。

此外,我们还将大众日常生活物品元素与东汉画像石服饰文艺相结合,设计东汉画像石服饰专属Q版形象的帆布包、学习用具、便携式纸袋等,将东汉画像石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相融合,打造较为完整的小型产业链。同时,我们还会定期举办东汉画像石服饰文化宣讲会,公益分发文创产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引导人们感受东汉画像石服饰之美,体悟千年优秀文化的魅力。

(二)画册制作与宣传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走出博物馆、展览馆,进行普及性的宣传与传播。对于距今上千年的传统文化,起初,大部人在心理层面上是很难主动接受的。如何使悠久的文化“活”起来,我们需要为其“变身”,使其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为形象直观地呈现东汉画像石服饰文艺,促进这一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我们拟使用流畅的线条、有特色的风貌、理念、和谐的图片和优美文字,组成一本具有宣传和鉴赏功能的精美画册。画册为文化的形象展示提供了立体化的平台,较好地结合了画像石服饰在视觉审美上的各个特点,利于加强产品的整体性和市场的可操作性。服装设计、文创产品和其他艺术形式在设计元素选择时,便可参考此类画册,增加产品的传统文化气韵。

东汉画像石中涉及人物阶层各类,活动场景丰富,人物的服饰搭配以及花纹设计多样,我们将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画面呈现,彩色复原东汉画像石人物服饰中的文艺。

(三)数字化与平台搭建

文化展览馆或博物馆的建设是保护画像石文物的重要途径,也是各个出土画像石地市的首要选择。但文物在馆中的陈列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呈现出后时代的诸多弊端:厚重的玻璃阻隔了观赏者与画像石的近距离接触,带来视觉上的审美距离;单纯的文物摆放略显枯燥,形式单一可能会削减群众的兴致;线下单向的观赏不仅有时空距离上的局限,也缺少了群众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

为适应现阶段社会转型以及文化传播技术化的趋势,加大对传统文化推广的力度,我们将展馆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东汉画像石服饰文化专业性服务平台,拟设计一款“汉像华裳”APP,将东汉画像石的起源、概况、人文底蕴、民风民俗等文化内容与雕刻技艺、构图风格、服饰元素等艺术内容融入其中。在“读裳”模块中,我们提供丰富的省内东汉画像石服饰的相关资料,研究数据以及现阶段的发掘情况,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相关内容。在“论裳”模块中,开设东汉画像石服饰小论坛,定期发布具有价值的议题,用户之间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文化思想的碰撞。“画裳”是最核心的模块,我们提供汉画像石的原版照片、各人物的东汉服饰元素、对相关元素的内涵解释、画笔等工具,引导大众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创作,提升群众的文化体验感。

五、结语

东汉画像石是时代的一部历史巨著,记录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上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现阶段,开展对东汉画像石服饰全面系统的研究,推动东汉画像石传统服饰的现代化转型,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性。我们应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东汉画像石服饰文艺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注释:

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岳麓书社1998年版。

②蒋英炬:《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版。

③赖非:《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二卷·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④焦德森:《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三卷·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⑥(宋)徐天麟:《东汉会要》(“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广雅书局1978年版。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参考文献:

[1]李秋雪.山东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乐舞百戏画像的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4(12):94-97.

[2]孙豫.浅析汉代画像石中的传统礼仪服饰[J].国画家,2019,41(06):66-65.

[3]石心语.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中的汉文化[J].文化产业,2023,16(23):34-36.

[4]翟晓悦.从徐州汉画像石看汉代人的雅致生活[J].收藏与投资,2023,14(09):94-96.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8.

[6]李发林.山东汉画像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2.

[7]蒋英炬.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8]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9]赖非.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二卷·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焦德森.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三卷·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13](宋)徐天麟.东汉会要(“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M].广州:广雅书局,1978.

[14]陈建儒.山东汉画像石凤鸟图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3.

[15]姜洋.临沂汉画像石中羽人图像研究[D].兰州大学,

2021.

[16]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17]魏嘉黎.汉晋时期祥瑞图像研究——基于墓葬画与画像石[D].西北大学,2022.

[18]杨晨曦.汉画像石中东王公图像研究[D].山东大学,2021.

猜你喜欢

服饰山东省创新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