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素养立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024-06-05岑卫恳
岑卫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历史学科也逐渐向更深层次发展,然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教师教学工作冗杂等,使得历史教学的难度增大,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率具有不小的阻力。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出发,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使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使学生充分融入其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新中考素养立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育评价方法以应试教育为主,不论是家长、社会还是学校都对学生的成绩有着更高的期待,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数是为了将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以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过于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受此影响,对于历史学科,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思想上都有所松懈,甚至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政治这样的文科类科目主观性较大,答案得分点固定,只需要在考试前背一背就行,平常上课根本就不用多花时间去听教师讲。
历史这门学科具有复杂的历史事件关系和人物名称,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识记,如果教师不能依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吃力,在学习中没有更强的动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情况。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占主体地位,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只是依靠机械记忆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历史成绩很难得到提高。
(二)教学准备不充分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历史教学包含烦琐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时空观念、唯物史观,以及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另辟蹊径,采用更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策略,只是在课堂上泛泛而谈地讲解,学生学习到的也只是流于文字表面的事情,以及浅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件事情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无法深入挖掘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条件。
历史之所以称为历史,是因为其内容中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现实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初始阶段,一旦学生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就容易形成片面的历史观,不仅教师的讲解没有发挥预期的教学作用,还会在学生心中对历史学习留下深刻的“一抹阴影”,阻碍了学生未来对历史更深入的学习。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历史是一门重要课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对已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追求。
在新课改要求下,我国教育评价模式在不断地进行转变,由原来的中考转变为了新中考,更加注重挖掘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如果学生自身核心素养较高,在教师传授给相关历史知识后,学生便能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在课余时间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对历史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加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其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更多不同的看法和体会,这正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发散。
三、新中考素养立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历史学科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时,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准备,科学地设计历史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件设计等。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历史知识框架是否完整,这样才能够预料到历史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避免教学活动陷入无序状态。
一般来说,初中历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近代史,一类是古代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板块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在设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的过程中及时地融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元素,便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探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使其面对历史问题时能具备客观的态度。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变革》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设立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分类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早期国家的发展特点与近代、现代国家的发展变化之间进行关联,在必要时给学生补充一些早期国家产生、商周时期社会制度变革的时代背景,给学生介绍共同体社会及其衰落原因,让学生理解到早期国家的变革、不同国家之间的演变产生了诸多对古代社会、近代社會有影响的文化,如黄河流域文化等。
教师还可以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关注历史的同时感受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性,初步了解历史变迁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文化自信,进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念。
通过教师设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今后看待历史问题时也能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提升自身的辩证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唤醒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工具,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够从影视作品出发,进一步地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内涵,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多媒体的应用十分灵活,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探究环节、总结环节使用,不同的阶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充满历史学习氛围的情境中,更想去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教师可以采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带领学生穿梭古今,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仿佛回到了唐朝,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的方式,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唐朝不同时期诗人的作品,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从他们的诗句中感受到朝廷的变化。教师可以大声地朗读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到唐玄宗后期的作为,这对于学生的触动是极为震撼的。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五代十国”的形式图分别代表哪个国家,这对学生的识记也有一定的帮助。这些影视图片以及实证资料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一笔。
学生此时的思考探究能力是最强的,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仔细地阅读课文,对当时社会状況进行直观、简要的分析,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的全貌。这对于学生掌握文章重难点知识大有裨益,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历史探索精神。
(三)开展历史实践活动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理论性很强,与现实联系也更为紧密,需要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初中历史学科素养的理解可知,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所学习的历史都是前人真实经历过的事情,学习历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以及世界的发展历程,认识到当今和平生活的不易,从而吸取历史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历史实践活动,利用典型的历史事件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其对历史形成辩证的看法,从实践的角度更好地对课文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佐证。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围绕本章内容的重点进行辩论,由教师确定主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辩论时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观点,为了证明本方观点的正确性,学生将教材、史料以及其他能搜集到的材料都作为有力的证据。学生的情绪高涨,双方各抒己见。教师对辩论两方进行总结,将张骞出使西域产生的影响通过正反两方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影响。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在实践中收获了更多知识,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灌输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对知识是被动理解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突出其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组建小组合作,让学生完全投入其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说能力。只有学生能将历史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证明学生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教师则需要在学生讨论时及时对有误的地方进行纠正,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反馈,提高其历史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指导其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构成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此时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关于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成果。相互讨论完毕后,每名学生都对近代经济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的地理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就是历史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理解了以张骞为代表的实业家救国的原因和阻力,理解了交通方式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研究资料,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演讲,将自己所理解的、所掌握的资料条理清晰地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互动中不仅增长了自身的见识,拓宽了历史视野,还通过主动参与,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落实了新中考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中考素养教育背景下开展历史教学,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在全面分析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情感教育,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具多元化,积极打造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在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下,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具有优秀品格、创新意识、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