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中露意象的象征意蕴研究综述

2024-06-05刘聪聪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意蕴种类

刘聪聪

[摘  要] 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借此抒发自身的情感,使得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相互交融,进而达到融情于景的和谐境界。自然界中的露珠因其晶莹剔透的特质,而受到了文人的青睐,并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更为丰富深厚的象征意蕴。前人在露意象的研究中,涉及了许多不同种类的露,露的类别不同,其内涵也不尽相同。露意象自身的多义性也使得诗人的情感意蕴呈现出多重性。

[关键词] 露意象  种类  意蕴

[中图分类号] I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6-0120-04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凸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陈伯海在《意象艺术与唐诗》一书中指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古典诗歌艺术的流变及其向现代新诗艺术的转换,亦常呈现为意象艺术的流变与转化”。[1]而意象作为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辩证统一,是揭示古代诗歌抒情传统的重要角度。抒情言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传统,诗歌作品与意象的联系十分紧密契合,因而许多学者从意象角度对古代诗歌进行阐释,意象研究也一向是學者论述的热点话题。

早期的人们以农业为生,而农业生产又深受时节变化的影响,与时令相关的自然气象自然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孔子有云:“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2]露作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其形成与时令密切相关,也较早地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关注。露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最早可见于《诗经》,而且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多次出现在诗歌中。诗歌艺术发展到唐代,诗人以“露”意象入诗的诗歌数目众多,且内涵丰富。总的来说,露因其自身的特征,在介入到人的活动之后,人也随之产生不同的心理情感体验。于是,露的意象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象征意蕴,引发了诗人的感慨思索,折射出诗人的主观情感,因而古代诗歌中露意象的丰富内涵值得深思和探究。

一、不同类别的露意象研究

前人在露意象的研究中,涉及了许多不同种类的露,露的类别不同,蕴含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前人从时间、空间、露的状态以及五觉这四个角度来划分不同类别的露,基于此来探析露意象的深层意蕴。

1.不同时间之露

诗歌中露意象自身所蕴含的情感,随着时间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感受。前人在论述过程中将露划分了白露、秋露和朝露、暮露、夜露,一个是依照季节划分的,另一个则是根据一天的时间划分的,二者蕴含的情感也有差别。在《全唐诗》中“白露”出现了193次,大多数时候蕴含的是秋日的思乡愁绪;朝露、暮露引发了多重的情感倾向,既有欣喜之情也体现感伤之情,夜露也暗含着伤感情绪。

研究者在依照季节划分露的形态时,往往与中国传统节气之一的白露相结合。张保远的《唐诗宋词中露意象初探》是早期专门研究诗词中“露”意象的论著,作者在文中探讨了“露”意象在唐代诗作中的深层意蕴,进而探究了诗人在诗作中通过露的客观性状从而表现出的主观的情感意蕴。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作者依据露自身的性质和状态,列举了露的五种不同的形态,其中“秋之白露”“微晞之露”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白露既是传统的节气,也意味着秋季的降临,所以白露自然而然地带有秋意,而秋天的思乡之感也被带到白露之中。另外,白露本身的明亮也会引起诗人美的感受。微晞之露也就是露初生时的状态,如同春日新生的美好事物,因而带给人欣喜的情绪;随着露的消散,也会带给诗人时光流逝。故人不在的哀伤悼念的心绪。[3]齐娜在论文《中日古典文学中“露”意象的比较》中,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露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认为秋天的露有白露、寒露、秋露之分,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表现出秋天的寒凉,也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另外,作者认为朝露预示着人生的短暂,隐含着生命易逝的意味,这也就带有了诗人自身的情绪。

从露在一天中出现时间的不同,则有朝露、暮露、夜露等之分。娄欢俐在《浅议唐诗中的“露”意象》一文中,从时间角度阐述了不同类别的露呈现的思想情感。依照一天当中时间的不同,作者把露分为暮露、夜间的露和晨光中的露,分别对应黄昏、夜晚和清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暮露伴随着天色渐晚、黑夜来临,而隐含着离情别绪;另一方面,黄昏容易引起人们思索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深刻的话题,这也使得暮露带有一丝哲学意味。夜晚的露在安静环境的衬托下,使得人心思平静,过于安静的环境也触发了心中暗含的感伤情绪。晨光中的露则如同这个时间一样,清新美好,充满希望;而早晨也是游子、行人离家的时刻,所以也充盈着依依惜别的伤感心绪。郭守运、陈文丽《魏晋南北朝诗歌文本中的“朝露”意象探索》亦是从时间角度“朝露”意象进行了探讨,并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出现的“朝露”意象进行了统计。在作者看来,朝露于夜晚而生,待白日而散,与短暂易逝的人生如出一辙。[4]徐慧《魏晋诗歌中露意象研究》中则提出了“晞露”这一概念,认为“晞露”是黎明前随风蒸发自然消逝的露水,[5]因此这一意象往往蕴涵着感伤的情感。

2.不同空间之露

露是一种十分寻常的自然现象,在自然环境中经常可以看到,但因所处空间不同,亦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娄欢俐依照空间的区别把露分为山间之露、物上之露、宫中清露和边塞之露,其中边塞之露出现的次数最多,呈现出萧疏凄凉、沉雄悲壮的心境。娜亦对物上之露进行了探究,提到了草露这一意象,也就是草的茎叶之上的露水。杜甫《日暮》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句便写到了草露,刻画了幽静、清冷的山间村庄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绪。

露原本是附着在自然界的植物上出现的,但由于人的行为影响,亦可转变为附着在衣物之上的“沾衣之露”。徐慧便认识到了露的这一特殊形态,认为露水浓重将人身上所穿的衣衫浸湿,从而产生了“沾衣之露”。由此也可推断主人公在深夜时分久久地在外徘徊,才会被露水打湿了衣襟,而深夜在外也必然是有扰乱心绪、令人烦忧之事,因此“沾衣之露”大多带有伤悲愁苦的意蕴,但有时也蕴含着美好、轻松愉悦的韵味。

3.不同状态之露

露在不同状态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不相同。张保远在《唐诗宋词中露意象初探》中更多地按照露的形态把露分为珠玉之露、浓重之露和湿润之露,探究了其中蕴藏的深层意蕴。首先是珠玉之露,珠露体形圆润、形态完整,在诗词中呈现为珠状,象征着圆满和谐;玉露晶莹剔透,充满光泽,没有一丝杂质,象征着君子之风;所以二者合称珠玉之露,蕴含着一种美感。浓重之露分为露浓和露重,表达了浓重的情感,也蕴含着深沉的感受。湿润之露因失去了露原有的圆润,有了缺失,而且给人潮湿之感,所以带给人们清冷的感受,触发了人们伤感的思绪。

在依照状态划分露的种类中,齐娜同样认为露有珠露、玉露之分。珠即珍珠,玉指美玉;前者圆润,后者晶莹,都是美好的事物,用来修饰露恰如其分,充分体现了露的美好。露浓本身就带有厚重之感,因而蕴含的情感也较为浓烈,如李白《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描写的露意象便是浓重之露,也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恩宠之胜。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清露这一意象,清澈洁净的露水也象征品格的高洁。

4.五觉视角下的露

亦有学者从五觉的角度来探析露的不同种类,如宋琦将《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露”意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阐述了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象征意义下的露意象。其中视觉角度下的露既体现了季节的更替,也表现了一天当中时间的变化,实际上作者的论述视角和上文中提到的时间视角是一致的,都是从季节更替、每日时间转换两个方面论述了露的不同形态。触觉视角下的露也与上文中湿润状态下的露有异曲同工之妙,湿润的露水打湿衣衫,带给人清凉的感受;若是夜间更深露重,久久伫立,露水打湿衣衫后带来的就是寒凉的感受,引发的情感自然也更偏向悲伤、幽怨。

而听觉角度的露主要指的是露珠滴落时发出清脆的声音,由此引发人心底的思绪。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句中,描绘了露水从竹叶上滴落时声音清脆的景象,营造了清爽闲适的氛围。清澈洁净的露珠更多地象征品格的高洁,但作者认为在《唐诗三百首》中露意象蕴含的情感更偏向于悲伤忧戚,用以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绪。如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句中,描绘了秋日露水浓重,蝉即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萧瑟,蝉鸣声被淹没的景象,诗人用“露”来比喻奸佞小人,用蝉来比喻自己,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但奸臣当道、有志难伸的幽怨之情。

李璨在《云和露:明前期台阁诗人创作中的政治心态与山林趣味》一文中从五觉角度探析了台阁诗人诗作中露意象的山林内涵,具体表现为“甘露”和“清露”的对立[6]。在作者看来,“甘露”是基于味觉而产生的,“甘”字表明了露在味觉上给人带来的甘甜之感。在台阁诗人的创作中,“甘露”这一意象更多被赋予了美好祥瑞的象征内涵,成为较为固定的赞颂君主德行功业的祥瑞的象征,明代前期亦有许多以此为题的应制诗作,讴歌了这一时期繁荣安定的社会风貌。“甘露”意象也引申出了“雨露”的含义,蕴含着润泽之意,代表着天子的雨露君恩,在台阁诗作中体现了诗人对君恩的感念。“清露”则是基于视觉角度而产生的,“清”字更多地展现了山林之露给人带来的清爽之感。这一意象在台阁诗作中则是引申出了“风露”的含义,带有旖旎之意,大多出现在山水题材的诗作中,展现了山林风光的清新润泽以及诗人的闲情逸趣。

二、露意象的象征意蕴研究

同一种物象往往給人以不同的感受,露意象亦是如此,其情感意蕴的多重性是与自身的多义性密不可分的。如朝露日出即晞,所以有短促的意味;但同时在日出之前,朝露也是一种客观的景色,可以感受到它的晶莹透亮等。其次,诗人感受其内涵的角度存在差异,这也导致露意象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倾向的不同。再有,诗人对同一种类的露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原因在于露的意蕴是多重的。如秋露既饱满浓重,又蕴含秋意。而这种秋意也是多样的,首先是萧瑟之意的秋露给人以悲感;在中秋月圆之日则会触发人的怀人思乡的愁绪;而秋高气爽也给人清爽的感受。可以说这种多重意蕴体现反映了露意象的丰富性。

总的来看,因露稍纵即逝的特征,其意象带有伤感愁苦之意,蕴含着悲秋之思、时光易逝之叹;又因其晶莹剔透,又带有品德高洁之誉,有时也被用来表达君王恩泽之荣。张保远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露意象在唐宋时期的诗歌以及词中蕴含的深层意蕴,指出唐代诗作中的“露”意象蕴含着多层的象征意蕴,一是感叹露本身带有的清莹透彻之美;二是与时令相结合,露作为秋季常见的自然气象,大多蕴含着思念之情,在诗作中与秋季的动植物搭配,更为显著地展现出秋季的寂寥、哀伤之感;三是关注到露本身带有水的特性,因而对草木有着浸润的作用,进而引申出君主恩泽的含义;四是基于露在日出后极易蒸发的特点,这一意象也蕴含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意蕴;五是从露的形态出发,因其与眼泪相似的外表特征和润泽特性,露意象在诗作中多与花或人相结合,用于抒发伤感的情绪;六是基于其莹洁的特性,而被引申为对他人品德高洁的赞赏、称颂。娄欢俐则认为,露在唐代诗歌中是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首先露晶莹剔透、纤尘不染,是品德高洁的精神写照;也暗指皇上的恩泽与宠爱,象征着承受恩泽的尊宠之荣;露多出现在秋季,也蕴含着思乡怀亲的客子之情;露珠因其易逝的自然属性,引发了诗人时光易逝、红颜易老、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李文芹在《风入秋而方劲,露如珠而正圆——露意象初探》一文中,从露与所咏之辞的关系探析了露意象的象征意蕴。露因其“甘于水,润如玉,圆如珠,清如气”[7]的特性,被诗人赋予了诸多纯美雅洁的意蕴,古人甚至有着饮用露水的风尚,以此来昭示自身清高纯正、志洁行芳、超凡脱俗的人格风骨。其次,露是秋季的典型景物,蕴含着清冷的秋意,既象征着思妇清寂孤单的哀怨凄婉之情,也充斥着游子的思乡愁绪。在中国美学中,哲学审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露因其易逝的特征,引发了人们对惜时的感叹以及对生命自身生存状态和价值的思考。同时作为秋季的渲染,与文人的悲秋情结相结合,暗喻时光逝去、生命消逝,充盈着萧条、衰败的悲剧色彩,进而引发了深沉的哲学之思。

张蓉在《魏晋南北朝文人诗中“露”的意象》一文中,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诗歌中露意象的象征意蕴,这一期间露的象征意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唐代诗歌中露意象的深层内涵。露珠作为秋季的象征,见证了秋季生命由盛转衰,因而也具有衰败、萧索、冰冷的悲剧意蕴;而露生于夜晚,消逝于天亮,存在时间短促,因此也象征着人生短暂的历程,引发了建安文人对人生易老却事业未竟的感慨。[8]露还具有莹澈晶透的特性,用于象征诗人自我形象的清风高节。此外,露也被用于衬托山野间的清冽涓洁,进而映衬出诗人清高孤寂、傲然于世的心境。在神仙世界中,仙人不食五谷,而是吸风饮露。露也因此成为超脱凡尘俗世的特殊象征,寓意着超然的神仙世界。在思妇诗中,露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因其时光流转、韶华易逝、人生多艰的深层意蕴,触发了思妇的无尽思念,蕴含着孤单凄凉的哀婉心绪。露多生于野外山间,也是游子行者背井离乡、严酷艰险的野外生活处境的象征,其中蕴含的感情也多是哀怨不平的;而露也是田间生活的象征,带有躬耕生活辛劳艰苦的意味;露作为严寒环境的产物,也被用来映衬植物不畏寒冽、傲雪凌霜的不凡品节。郭守运、陈文丽《魏晋南北朝诗歌文本中的“朝露”意象探索》亦对诗作中的“朝露”意象的多层含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作者认为“朝露”蕴含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进而带有了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忧思;其晶莹剔透的特点,则被用于象征文士自身品格的高洁;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则更具有自然清新的物象之美。

三、结语

露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意蕴,由此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独具魅力的一道审美景观。当前学术界对露意象的研究有以下特征:从类别看,着重研究不同时空、不同狀态下的露意象及其意蕴特征;从时间上看,断代的研究较多,较为侧重魏晋、唐宋时期的诗歌作品;从范围看,更多地从宏观角度论述露意象的意蕴,较少涉及诗人的个体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 陈澔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张保远.唐诗宋词中露意象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4] 郭守运,陈文丽.魏晋南北朝诗歌文本中的“朝露”意象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5] 徐慧.魏晋诗歌中露意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6] 李璨.云和露:明前期台阁诗人创作中的政治心态与山林趣味[J].杜甫研究学刊,2021(03).

[7] 李文芹.风入秋而方劲,露如珠而正圆——露意象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0).

[8] 张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中“露”的意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特约编辑 范  聪)

猜你喜欢

意蕴种类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种类丰富的酒具
消防车种类知多少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镜头像差的种类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音乐教育的种类及其性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