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
2024-06-05陈学文
陈学文
新课标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向信息化教学方式转变,从“教”向“育”转变,从教“知识”到探索“实践活动”模块转变,为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场域。在新理念、新思维和新视野的前提下,站在前沿,看教育;站在教育视角,看学生;站在学生立场,寻找新路径。在“双减”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意识地将其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提供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本文探究“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融合教学概述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即强调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方式为PPT教学、互动式教学、白板教学、微课教学等内容。在有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拓展教学内容,打破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界限,让学生进行全过程学习,形成自学习惯,最终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原则
(一)减负增效原则
减负增效原则是“双减”政策的核心原则,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减轻课业压力的同时保证学习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践行核心素养教学。
(二)以生为本原则
以生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立场上,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感受,在设计课程时改变设计思路,从“我要讲什么”转变成为“学生要学什么”,立足于学生的立场,想学生所想,做到以生为本不断优化教学。
(三)“活教育”原则
“活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实践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落实数学实践,最终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数学。
三、“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路径
(一)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教学
了解学生,不仅是指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更是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其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系统性考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尤其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思路,究其原因是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未能够形成体系,因此教师应当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脉络,利用可触化的思维导图实现内容跳转,方便学生自由探索。以“认识钟表”相关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为例,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各部分之间设置超链接,方便学生实现思维导图各个部分之间的跳转。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利用思维导图构筑授课架构,让学生机械性地记忆思维导图内容,但实际上部分学生并不明白思维导图的内在联系与内在逻辑,面对思维导图,很多学生会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心理。如果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授课,学生就可以实现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穿梭”,能够在跳转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为之后的拔高、巩固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筑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互动教学既指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指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是学生与学习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互动。在开始授课前,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小游戲来导入教学,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其注意力。
舒尔特表格是目前最科学、最有效的专注力训练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绘制表格,任意填上数字。学生从1开始,边念边指出相应的数字,直到25为止。施测者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25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如利用PPT中的跳转功能随意更换数字等,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提高学生专注力,使其认真听讲、好好学习。在正式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在互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同时学习基础知识。
通过钟表游戏可以发现,学生既可以随意拨弄指针来给其他同学们出题,也可以在闯关游戏中回答钟表上呈现的时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和学习知识,实现不断进步。
(三)小组教学,生生互动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数学教学辐射整个班级,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教学和任务驱动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探究,将任务发布于智慧课堂,让学生通过小组试讨论和探究寻找答案。在设计探究题目时,教师应当遵循由浅到深、由单一答案变成多样答案、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让学生有讨论的余地,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思路震荡,最终实现让学生在探究中进步、在探究中学习、在生生互动中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以智慧课堂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索。下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为例进行示范,教师可以为小组讨论提供如下问题:
问题一:工人叔叔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要种多少棵?(既可以用式子列明,也可以用画图说明)
问题二:如果在25米、30米、35米…的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要种多少棵?
问题三:如果距离再长一些,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这里有n个间隔,你知道需要种多少棵树吗?
1.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三道题之间形成由浅入深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较为简单,学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在一条不封闭的线段上根据要求设计植树方案。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简单地利用式子“20÷5”很容易得出错误答案,这是因为在思考中忽略了开头一棵树,而如果画图,则此时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解答该题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充分展示富有个性化的解题策略,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整合在一个开放度更大的问题情境中,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使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整体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融合信息技术的智慧教学。
正如植树问题容易被学生忽视某些情况一样,学生在探讨花圃问题时也容易忽略摆放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展示花圃摆放情况,从而节省学生画图时间,让学生在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思考。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边讨论边用智慧课堂记录讨论内容,如果遇到小组讨论出现分歧的情况,则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分别记录下不同的意见;如果有必要找老师进行沟通,则可以利用“举手”这一功能示意老师。在小组讨论完毕后,小组可以在智慧课堂出具小组调查报告,若组内成员有分歧性意见,可以将小组成员的意见标注出来。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数学知识积累量和思想路径均有所不同,在学生小组讨论产生分歧意见时,教师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强行要求学生变更自己的答案和想法,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做到观点和依据能够互相印证,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鼓励学生争做个人思想的表达者,不做群体的传话筒。
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智慧课堂发布问题,让每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线上答题中,答题形式最好设计成选择题,这样方便统计。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与之前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相符合,以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所了解。
以问题一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智慧平台发布问题,最后统计学生的选择情况。
工人叔叔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要种( )棵。
A:5B:6C:10D:4
本班学生共有40人,其中选择A的同学有25人,选择D的同学有15人,C、D选项没有人选择。教师可以在后台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统计,并按照数据情况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进行表示,由此了解班级情况。
(四)运用信息技术,攻克学习重点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的重点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数学概念的动态演示,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结合在线教学平台和互动式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这样的融合路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数学学习的重点,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首先,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互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像,通过3D模型的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从而形成对其形态特征的直观认识,如旋转、缩放等功能。学生可以全方位地观察立方体的各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了解其几何结构,加深对立体几何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教师可以在在线教学平台或教学软件设置各种形式的互动题目,如拖拽匹配、填空题、选择题等,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设计一个拖拽匹配的游戏,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与其图像进行配对,从而提升形状识别能力和命名能力。
再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建筑、家具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比如,视频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到它们在构造房屋、设计家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或教学应用程序,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五)构建评价体系,巩固学习成果
在传统授课中,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一般为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授课中的评语和课后作业评语等内容,但由于班级容量大、教师个人精力有限,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难以“面面俱到”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当在期中、期末检测中暴露自己的学习问题时,部分学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心理因素影响,教师应当借助智慧评价方法,将评价、纠错工作落到平时,缓解学生对期中、期末等检测性考试的焦虑心理。
以课上评价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会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或者以举手方式查看学生的选择情况,前一种覆盖面较小,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后一种会导致教师每一次都要查看学生的选择情况,会浪费一定上课时间。智慧评价法能够让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解答思路,如果是选择题,也能够看到所有学生的选择情况。教师快速检阅学生答案后,就可以对学生的理解情况有所掌握,也能够利用大屏幕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屏幕滚动抽取一名同学回答问题的方式类似于“抽奖”,这种趣味方式能够削弱学生对回答问题的抵触情绪,让所有学生保持注意力。
完善评价体系,教师能够利用较短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得出分析报告。该报告不仅包含对学生的试卷分析,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学生能够根据该报告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审视,从而在后续学习中实现不断进步。教师也可以将大数据分析的内容及报告编著到学生档案中,方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时刻反思。教师也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报告对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利用教学反馈内容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在备课、教学、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有意识地借助信息化技術,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构建高效的智慧课堂。
四、结语
信息化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信息化教学方式和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帮助。面对新事物,教师的学习力尤为重要,深入学习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双减”政策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哪些新变化,才能保证育人方向正确,切实落实核心素养。要想为学生呈现一场“教学盛宴”,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还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注重创新,优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