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024-06-05张文颖
张文颖
新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情境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度契合,教师借助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各类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的契机,还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对课程知识形成更加全面而透彻的理解,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基于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落实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在深刻把握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构建适宜的学习情境,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逐步形成。
一、情境与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概述
情境指的是情形、景象,包括事物的外在形貌、场景环境,以及人物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思想情感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综合。教学情境即教育学习的场景环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师生情感。换言之,教学情境是教学者为了高质量地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或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等,紧紧围绕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意识地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能够优化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引导学习者开展深度思考,强化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构建充满情绪色彩、以直观形象为主体、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化态度和体验,更为深入地理解教材知识,完善自身的心理机能。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情境”,强调以境生情、以情育人,情与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统一。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强化课程教学的实效,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认知规律相符合,在义务教学阶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彰显出极大的教学价值。因此,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积极意义
(一)能够激发学生法治学习的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培育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教育使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抽象性较强,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此种情况下,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理念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既能够改变教学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等情形,还能够在引入更加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的同时,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过程变得更具趣味性和生活气息,从而打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刻板印象,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其形成独特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肩负着培育学生品格素养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使学生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与积极健全的人格的教育使命。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了道德理论的宣讲课,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帮助教师高效地达成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的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情境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所接收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而是经由自身真实情感体验逐渐领悟得来的。这样的知识学习过程不仅能够优化学生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以及道德素养的形成。
(三)能够助力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新课标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任务,强调教师要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小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独立思维自主学习、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感恩他人身心健康、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四个维度。小学时期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自主学习契机,使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将情境教学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统一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形成良好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知,将情境教学法落实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方法
(一)创设绘本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源,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入学生真正感兴趣、与教材知识紧密关联的教学资源,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打基础。绘本故事是一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学习读物,具有高度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与心理特点。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故事绘本,灵活运用该绘本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绘本故事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欣赏绘本图画、阅读绘本故事等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法律是什么,感受生活与法律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法律的重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本课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中正式接触与法律相关的知识,是学生进入道德与法治大门的关键一步这一教学实情。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开端,教师需要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这一目标上。
基于此,结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推荐绘本《正义岛儿童法治教育绘本》。该绘本主要以童话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在正义岛上生活着的马特人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一系列规则的故事,书中涉及平等、证据、财产、隐私等法律常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教育意义,闪烁着法律的神圣光辉,是一本高质量的普法读物。教师可以利用该绘本中的章节故事,如《我的红宝石》为学生创设绘本故事情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学生讲述该章节中的基本故事情节,即马特人辛辛苦苦采到的宝石果总是被他人拿走,正义岛上出现了一片混乱的情景。当故事讲到这里时,教师可以暂停讲解,让学生对这一故事情节展开评析,说一说故事中其他人擅自拿走马特人的宝石果这一做法是否正确,马特人是否应该拿回自己的宝石果,引導学生在思考中辨别对错,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在学生评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帮助马特人想想办法,思考马特人应当通过何种方式顺利拿回宝石果,并猜一猜马特人会运用什么办法长久地维持正义岛上的秩序,以此助力学生理解法律的特点与意义,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结合绘本中的插图以及本课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为故事中的马特人出谋划策,想到可以通过建立财产规则来维护财产安全以及维持正义岛上的财产秩序。基于这一绘本故事情境,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法律在保护公民财产安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更加深入地感受法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以及法律的重要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新课标要求教师探索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关联,并将这一关联渗透到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与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引导学生基于具有高度真实性的生活化情境展开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感知课程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实现深度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探寻学科知识中的生活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灵活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为例。本单元主要包括“买东西的学问”“合理消费”等的学习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观念,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良好生活习惯。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结合自身的生活知识对该教学案例进行深度思考与理性评述。
结合本课的关键词“消费”,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呈现这样的一个生活化教学案例:国庆节期间,小红与妈妈去商场采买食物,被优惠促销吸引没有看保质期与质量检验合格证,她们买到了变质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案例中小红与妈妈在消费的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我们在生活中购买食品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生活化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与班级其他学生开展合作讨论,并结合真实的购物经历发表自己对购买食物的看法。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案例中的相关情景,想到购买食物不但需要看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确保买到的食物是绿色健康的,还需要选择正规厂家,不能一味追求低价,因小失大。
在学生建立对合理消费的初步认知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探究的过程中积累更加多样的消费知识,并将这些消费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班级要开元旦联欢会,需要购买装饰品、饮料、零食、小奖品等物品,资金预算为200元,生活委员红红邀请你与她一起采购物品,请你运用生活智慧与生活经验,帮助她在预算范围内圆满地完成购物任务。”在探究这一生活化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基于具体的情境,充分利用在课堂中以及在生活中所学到的各类消费知识,深度思考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做出适宜的购物选择,学会合理消费,成长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三)创设游戏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等优势,利用游戏开展教学能够激发课堂的教学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游戏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同学相伴”为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充分感受到与同学相处的快乐,愿意与同学交往,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懂得互帮互助,团结一致。
基于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蒙眼画脸谱”的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的五官,使学生感受到与同学相处的趣味。在本次游戏中,教师需要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大小、形状适宜的圆圈,作为三张脸的基本轮廓,然后选出三组学生,每组五个人,让这三组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脸部的五官,即眼睛、鼻子、耳朵、眉毛、嘴巴。同时,教师还需要再在班级中找另外三名学生作为监督员,监督大家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正式开始前,每组同学需要各自排好队,分别站在黑板上三个圆圈的前面,在对应的圆圈里画出五官中的一个。最后,哪一组的学生将五官位置画得最准确、最美观即为胜利。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同学共同参与,这个游戏是否还能顺利进行,引导学生感受与同学游戏的快乐,学会主动与同学进行友好交往。
教师还可以设计“海岛逃生”的游戏,引导学生在这一趣味游戏中逐渐树立集体意识,懂得不让集体中任何一个人落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游戏的背景:一群游客出海旅游遇到了游艇触礁,于是游客纷纷爬到附近的小礁石上保命。在学生了解这一游戏背景后,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四人,让这四位小组成员站在一张报纸上,把这张报纸当作保命的“礁石”,把除了报纸以外的地方都当作“海面”,一旦有一位小组成员的脚接触“海面”,则全队游戏失败。在正式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布游戏口令“海水来了”,各小组成员需要将报纸对折一次,然后再一起站在报纸上。随后教师再次发布游戏口令“海水又来了”,各个小组成员需要将报纸再次对折,然后再次一起站在报纸上。以此类推,最后将报纸折得最小且没有一个成员“落水”的队伍获得胜利。在这一趣味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采访获胜队伍,让这些同学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不让任何成员“落水”的秘诀,引导学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大优势,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顺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情境教学的应用方法,为学生创设豐富生动的生活化情境、游戏活动情境、绘本故事情境等多种情境,促使学生基于这些情境生发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展开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帮助学生不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