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劳动资源内容的挖掘与应用

2024-06-05吴昌龙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任务群项目化学习

吴昌龙

【摘 要】劳动教育是当下落实“五育”融合重要的一环。区域劳动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学校通过劳动活动,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文章论述了多维度挖掘区域劳动资源的育人内容,精准提炼区域劳动资源的教学主题,灵活重构真实性劳动教学任务情境,巧妙运用多元化策略推进任务达成,探讨将区域劳动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可借鉴经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区域劳动资源;项目化学习;任务群;劳动素养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劳动教育可以通过文化品格的塑造、情感品格的培养、精神品格的陶冶及实践品格的锤炼,达成培育学生完善品格的目的。[2]区域劳动资源是指一个地区所孕育的特有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对区域劳动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实践是探索区域劳动资源课程化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区域劳动资源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一、深度挖掘区域劳动资源的育人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劳动品牌课程、发挥劳动工匠作用和展示劳动成果效应等挖掘有益的区域劳动资源,发现并培养学生在劳动领域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一)构建劳动品牌课程

区域劳动资源具有丰富性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的劳动项目,并实施课程化至关重要。在梳理劳动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劳动项目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性,选择的项目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能够锻炼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如笔者所在学校选取苏州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苏州泥塑”作为素材,将“园林狮艺坊”课程作为切入点,开发了以“非遗·所思”为主题的“乡愁里的童年——苏州泥塑”STEAM系列课程。旨在通过项目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并了解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民俗文化,理解江南人民的生活娱乐方式,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工程素养以及合作交往能力等正确的价值观。[3]高品质的劳动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体验,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习、成长、发展。

(二)发挥劳动工匠作用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出汗体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创造力。然而,因缺乏专业培训,许多教师可能无法胜任劳动课程的专业指导工作。基于此,学校可以寻找身边的能工巧匠,利用他们与众不同的技术,开发劳动课程。以苏州刺绣为例,学校可以设计一系列关于苏州刺绣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刺绣的魅力;邀请能工巧匠作为指导者,传授学生刺绣的技巧,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能工巧匠参与课程设计。能工巧匠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和方法,使劳动教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这种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能工巧匠的资源,也加强了家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三)展示劳动成果效应

劳动成果的展示不仅仅是展示本身,更重要的是给劳动者带来一种深深的自豪感。首先,学生通过展示劳动成果,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这将给予学生积极的动力和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其次,劳动成果展示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当学生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学生能够获得他人对自己劳动的认可和赞赏,这将增加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劳动成果展示也是一种激励形式。当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他人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别人对自己工作的重视,这将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二、精准提取构建劳动课程的可用主题

教学主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一个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主题或话题,作为组织、整合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涵盖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和学习的方向。教师应根据挖掘的区域劳动资源,提炼出适合开展的主题,以便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劳动主题的选择应该紧密关联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观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需求,以及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选择与之相关的劳动主题。劳动主题的提炼要注意其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教师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劳动主题,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以苏州为例,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以独特的水乡风情、精美的园林和传统的文化艺术闻名于世。苏州的园林被誉为“人间天堂”,苏州的丝绸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精美的苏州刺绣更是享誉国内外。无论是漫步于园林中,还是品味当地的美食、欣赏传统的表演,苏州都能带给人们独特的体验和思考。苏州地域劳动文化主题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提炼可用的劳动主题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特点、发展需求和教学价值。教师选择合适的劳动主题可以使劳动变得有意义且实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精心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群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要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4]项目化学习注重实际行动和思维的结合,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项目化学习将知识、技能、态度整合性地包裹在挑战性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将它们迁移到新情境,最终迁移到真实世界中。[5]这意味着教师将知识、技能和态度整合在有挑战性的情境时,学生面临具体的问题和任务,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设计真实性教学情境。以苏州刺绣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任务情境。

任务情境 苏州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法。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刺绣的技艺,你有怎样的创意和方法?请设计一个宣传和推广苏州刺绣的作品,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此任务设计旨在通过真实的情境,对学生提出挑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发展,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任务围绕苏州刺绣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真实地反映当前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使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实际情况,并思考如何应对。二是挑战性。任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宣传和推广苏州刺绣的作品,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这涉及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传统手工艺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三是综合性。任务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创意设计的能力,还要了解苏州刺绣的历史、技法和文化背景。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引人注目的作品。四是社会意义。任务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苏州刺绣的技艺,这超越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具有社会意义。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还能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基于此,笔者构建了保护和传承苏州刺绣任务群(见表2)。

四、巧妙运用多元化策略推进任务达成

以苏州刺绣任务为载体推进劳动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填补学生在认知、经验和能力方面的空白。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刺绣技艺,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认知空白处铺垫

苏州刺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然而,当谈及这门古老技艺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学生对苏州刺绣的了解几乎为零,他们的认知空白处需要教师用心填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准备资料,为學生揭开苏州刺绣的神秘面纱。从苏州刺绣的发源地苏州,到其精湛绝伦的工艺,再到一针一线中蕴含的艺术韵味,教师应细致讲解,让学生感受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现场操作演示,让学生亲眼见证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是如何在匠人巧手下诞生的,这样的直观体验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为了让学生对苏州刺绣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参观相关的展览或者工作坊,近距离感受苏州刺绣艺术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推荐优质的在线教程、纪录片以及相关文化论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二)在经验缺失处填补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从经验中学习”这一教学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刺绣是一片未知的领域,他们从未接触过这门古老而精细的工艺,更不用说积累相关经验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挑战,教师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跨过经验缺失的门槛,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步骤。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详尽地分解整个刺绣过程,结合生动的演示,向学生展示每一个细节。其次,教师需要组织一系列的实操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刺绣技能。这些练习应涵盖从最基础到逐渐复杂的各个阶段,以便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磨炼技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刺绣的乐趣,更能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积累起宝贵的第一手经验。

(三)在能力生长处点拨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当中,劳动课程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以苏州刺绣为例,在此类劳动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项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款结合现代审美的刺绣作品,或者团队协作制作一幅大型刺绣画。这些任务不单是对个人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其创新思维、设计能力乃至团队精神的全面锻炼。在学生开展任务的同时,教师的引导和评估工作也至关重要。教师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发现每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从而及时反馈和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及时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定位,明确努力的方向,进而促进其各项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区域劳动资源内容的挖掘与应用中,学生可以参与到有意义的劳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另外,教师通过综合性、个性化、具有反馈机制和经验分享的评价,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其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课程的熏陶下,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7)[2023-12-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靳玉乐,胡月. 劳动教育与学生品格的形成[J]. 教育研究,2021(5):58-65.

[3]王峘. STEAM理念下苏州泥塑课程创新开发与实践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北京: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2:151-1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张悦颖,夏雪梅.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 2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任务群项目化学习
阅读课探微
体察文言语气,感知语言魅力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任务群教学:小切口,大世界
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