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察文言语气,感知语言魅力

2019-04-17张倩

文教资料 2019年4期
关键词:任务群

张倩

摘    要: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实词虚词并重。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以文言虚词中的语气词为切入口,设置多组比较诵读任务项目,组成目标明确的小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人物形象,领略语气下潜藏的丰富内涵。将语气词欣赏与文本层次梳理相结合,体会语言的逻辑力量与情感魅力,从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欣赏说理的艺术性,感受语言魅力。

关键词: 语气词教学    诵读法    任务群

一、《烛之武退秦师》语气词教学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的第一篇,记叙了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利用秦晋矛盾说服秦穆公撤围的过程。细读课文中烛之武劝说一段的语言,其中反复出现了很多虚词,如连词“以”出现3次,连词“而”出现2次,语气词“也”出现3次,语气词“矣”出现2次。这些虚词都在帮助烛之武调整表达节奏,修饰表达语气。因此,这篇课文有充分的虚词资源,可以成为虚词教学的一个优质文本。教师可以多种形式的诵读为突破手段,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进入情境,揣摩不同语气在帮助实现表达目标上的重要作用,深入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如何具体开展教学活动

(一)吟哦讽诵,感知语气。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授诵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让学生理解语气词的作用更离不开大声诵读。因此,本节课从诵读一组最容易体会其区别的句子开始,让学生进入对语气词的欣赏氛围:

a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无能为。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组句子学生一诵读,很快就能体会到a、b两句在句义上没有区别,只是b句更加强调现在的无能,有感叹光阴逝去的叹息、遗憾之意,有对国君的抱怨之情。可见,我们能读出感叹、抱怨之情,不只是因为烛之武说“我已年老,不似当年”,语气的恰当使用也很重要(a句有学生读出了讽刺国君的感觉)。由此,学生就能明确,语气词可以表现不同的语气,体现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辅助实词表现人物形象。

那么,语气词在烛之武实现劝说目标的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烛之武选择的不同语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实现其表达目标有什么帮助?如果学生想清楚这些内容,就能够体会虚词之美,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任务群组,集中突破。

《高中语文2017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任务群”的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梳理与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运用规律,逐步建构起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并继续加强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语气词的深入感知,既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言语活动经验,又需要学生通过梳理、比较、探究言语运用规律,建构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因此适合采用“任务群”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可感地体会语气词的作用,探究语气词运用规律,可以给学生设置如下四组诵读任务:

任务1——诵读比较1:“也”能不能去掉?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任务2——诵读比较2:“也”能不能去掉?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任务3——诵读比较3:“也”能不能添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任务4——诵读比较4:语气词能否互换?

(1)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许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矣。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以上诵读任务的分组是依据烛之武的劝说层次,在学生完成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语气词作用的任务的同时,明确不同劝说阶段使用不同语气的意义,从而加强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劝说艺术的感受。

进行第一组诵读比较时,学生对语气词的感知还不敏感。有学生认为“也”可有可无。此时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还原情境,比如让学生想象当时周围环境如何、秦伯如何接见烛之武、有什么表情什么行为、烛之武在秦伯帐中是怎样的姿态、劝说时会伴有哪些表情与动作等。学生有了具体的情境感,再次诵读,就能够体会出语气差别。由此,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也”在表示陈述语气时,既能够强调事实,语气上又有舒缓效果。在劝说起始阶段,烛之武以事实引发秦伯思考,传达“明知其难而为之,窃以为不可”的潜台词,语气缓和谨慎,十分稳妥。

在对“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完成任务2。此句烛之武第一次鲜明提出“邻”与“君”的利益对比。秦伯撤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意识到了“阙秦以利晋”的利害关系,这句话在内容上非常关键。学生认为此处的语气一定要强调,所以“也”表示强调。这仍然是学生孤立地看一个句子,没有结合语境体会,同时用主观判断代替诵读感受。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出发点,关注语境。请看如下课堂教学环节片段:

师:我们看一看这个句子的前一句“焉用亡郑以陪邻”。谁能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什么感觉?

生1:(读完焉用亡郑以陪邻,结尾声调上扬)我觉得这句话有反问语气,说秦伯这样做是“亡郑以陪邻”,太不明智了。

生2:(读完焉用亡郑以陪邻,强调了“焉用”)我也觉得这里“焉用”就是“怎么能用”,就是反问,语气很强烈,有点想讽刺秦伯,你怎么能干出这种事。

师:大家理解得非常好。所以跟在“焉用亡郑以陪邻”之后,“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更好?注意别忘了刚才我们一起还原的情境。

生1:我觉得还是读得婉转一些更好,不然就要激怒秦伯了。

生2:我觉得这里正是因为内容很关键,所以才更要说得婉转一些,让秦伯容易接受。

师:非常好,大家不仅关注到了情境、语境,还很好地揣摩了烛之武的心理。“也”在这里一方面有强调的意思,提示秦伯“注意了,我在说很关键的理由啊”,另一方面更要注意缓和语气,以更恰当更得体的方式表达,才能有效地实现表达目标。好,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們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一二两组诵读任务由浅至深,既帮助学生体会到“也”表陈述语气时的用法和效果,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对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精于运用语言的形象的认识。

有了前两个任务的铺垫,学生在完成任务三时就会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包括考虑到句子本身的内容、句子所处语境与情境。学生发现,此时的语气不必过于谨慎。前面于秦无益的理由说完,秦伯已经开始被说动,烛之武可以略微放开手脚大胆一些;又因为对秦伯以利相许,果断的结句更能表现“理所当然”的自信,有利于感染秦伯,所以烛之武此处不用“也”更能表现语气的坚决、肯定。就如学生课堂上所说:“烛之武自己说得自己都信了,秦伯才能相信。”

任务四挑战最高,需要学生体会出“也”与“矣”的语气区别,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替换对比的方法,辨析差别细微的语气词。让学生认识到先用“矣”表现为秦伯可惜的态度,和秦伯拉近情感距离;再用“也”较为客观地陈述事实,让秦伯回忆往事,自己看清晋侯为人。该感叹时就感叹,该缓和时就缓和,才能有效实现表达目标,语气拿捏十分谨慎、十分恰当。

综上所述,四组比较诵读分别运用添加、删掉、替换等不同手段,构成目标明确的小任务群,使语气词传达的细微语气差别形象可感,为学生认识语气词的运用规律进而体会虚词之美提供抓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困难,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联系语境、关注“最小对立点”,教授学生学习虚词的方法,提高品析虚词能力,强化对虚词(乃至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结合逻辑,再品情感。

从烛之武灵活运用语气词的说话方式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对对方心理敏锐的洞察力与对说话节奏准确的把控力。那么这些语气、这些能力是如何帮助他实现劝说目标的呢?学生还需要回到劝说的整体内容上,看一看语气的恰当与逻辑的严密是如何相辅相成的。烛之武的劝说层次是逻辑鲜明的,步骤严谨,不能调换,为了配合内容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烛之武选用恰当的语气帮助实现劝说目标:

第一层次:自认“既亡”→以弱示秦,去其戒郑之心,引其骄心←语气谦卑,抬秦抑郑

第二层次:亡郑于秦无益→以难退秦,引其疑心←语气缓和,内容强调

第三层次:亡郑于秦无害→以利诱秦,引其贪心←语气坚定,“自信信人”

第四层次:亡郑于秦有害→以害警秦,引其戒晋之心←语气慎重,意味深长

由此可见,烛之武在劝说不同层次中选用不同的语气,恰当调整表达的节奏,将说辞的逻辑力量与情感力量相结合,展现出文字内容与表达应用的相得益彰,从而综合体现语言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综合评价。

除了诵读的评价方式之外,还需要让学生落实到文字练习上,比如可以布置一篇课后文言文趣味微写作:

期中考试迫近,家长一定有很多话想和你说,又怕引起你的焦虑,甚至厌烦。请以家长的身份,用文言文给自己写一封短信。要求:(1)揣摩家长心理,选择恰当的语气,合理使用语气词(可查询古汉语字典)。(2)字数不少于100字。

这项作业将学生课堂所学运用到课堂外,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通过完成作业,学生由理解、体会到实际运用,由能欣赏别人得体的表达到自己能够得体地表达,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学生优秀作业示例1

吾早告汝好好学习,汝常默然不应。今急而读书废寝忘食,是汝之过也。今期中考试围汝,汝既知亡矣。若吾之建议无益于汝,何以数烦汝?越基础而攻难题,汝知其难也。舍易求难,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矣。若以基础为本,循序渐进,贯通难易,汝亦有所得。夫题,何难之有?既冷静大胆,又谨慎细心,状元舍吾子其谁?

学生优秀作业示例2

今日距考试已不足月余,而见汝尚痴于异志野史,西洋之学不精,中华之书不熟,故作此篇以诫汝。

夫学,需有道。既仿苏秦、孙敬之法,昼学文而夜不寐,若无道,虽勤奋过人,必不能有所进益也。昔毛主席所以能一统中国者,皆由“专”“思”也。战国有弈秋诲弈,其一人成而另一人废,若二者悉专于学,则孰成孰败未可知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吾尝告汝,以做题之时间读书,其效十倍百倍矣。然汝常试之以为无益之语。吾无奈何也。

今者考试已近,时不我待,愿汝以此文为诫。不者,则如武侯之言:“悲守穹庐,将复何及?”

三、对文言文虚词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本课以体会语气词的作用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关注虚词在古汉语中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一次教学尝试。体会虚词作用与表达效果,需要学生从文本出发,独立地感受、思考、品析语言。本课暂且不谈与语气词有关的语法知识,只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感受语气的区别,可以说是抛开一切“成见”直面文本,最纯粹地体会语言的魅力。在鲜明的直观感受之后,再提示学生通过查阅古汉语字典,补充相关语法知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提高能力。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学生逐渐学会调动情感经验、站在人物立场揣摩,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语气与心理。

语气词教学只是文言文虚词教学的一部分,语气词有可以借诵读直观感受的优势,但是更多的文言虚词该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文言文虚词教学如何与实词教学更好地结合,仍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主编.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杨静.着眼于语言建构与思维训练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任务群
浅析高三化学复习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探究
试论消息单元任务群的方法指向与最终目标
基于学情,设计任务群
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策略初探
任务群教学:小切口,大世界
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