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市民小说中的“底层之痛”研究

2024-06-05王田田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8期
关键词:巡警老舍

王田田

[摘  要] 《我这一辈子》借一位巡警的口说出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开心的事少,而痛苦的事却很多,小说深刻剖析了旧社会巡警的“底层之痛”。本文分三部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老舍市民小说中的“底层之痛”探究:“底层之痛”概念的定义与廓清,《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形象与底层生活的关系;其次,底层之痛的具体表现与分析:社会地位的痛苦,生活困境的痛苦,心灵创伤的痛苦;最后,底层之痛的启示与思考。本文通过分析“底层之痛”,来阐释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思考、对社会前途的忧虑和对国家问题的诊断。

[关键词] 老舍  市民小说  巡警  《我这一辈子》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8-0011-04

一、引言

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小说占了重要部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刻画细致入微。在底层民众中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巡警,作者通过巡警的自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另一面,他们不是威风凛凛,反而遭受了莫大的痛苦。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巡警,在他的讲述下,我们看到了当时底层社会的黑暗和困苦。在生活的打击下,巡警只能唯唯诺诺、低声下气,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和经历,反映了旧社会底层的残酷和無情。

通过深入研究老舍及其作品《我这一辈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老舍作为作家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独到分析和思考,以及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怀和反思。

二、老舍市民小说中的“底层之痛”探究

1.“底层之痛”概念的定义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于1937年创作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被认为是老舍文学道路上的“第一高峰”,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市井气,这些都成为老舍作品鲜明的特点之一。他善于通过描写平凡场景中细微之处,以展示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冲突,将读者带入其中。同时,他也将自己的笔触自然地延伸到民族命运之上,使读者能够从他诙谐幽默的文笔中体味生活的沉重[1]。这些特点使得《我这一辈子》成为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我这一辈子》描写了旧时代普通巡警坎坷的一生。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既普通又要强的人,社会的变化使得裱糊匠的活路越来越窄。“巡警和洋车夫是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条火车道”。“我”识字又体面,所以选择了巡警,当巡警高不成、低不就,没钱没人情的“我”不得已而为之,巡警生活委屈、悲惨、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巡警这个职业对我来说犹如“鸡肋”,没什么肉,扔了又可惜[2]。整个故事通过描写这位巡警的经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展现了旧时代普通人的坎坷命运。巡警篇章是老舍着重刻画的部分,自从当上巡警之后,生命中的厄运便一直缠绕着他,“底层之痛”的具体表现为:社会地位的痛苦、生活困境的痛苦、心灵创伤的痛苦。主人公在这三种痛苦的夹击下,不断妥协,不断后退,仍不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痛苦,他始终束手无策,过着令人唏嘘的一生。

2.《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形象

在老舍笔下,巡警和车夫是底层穷苦人民的典型代表,老舍写他们,也透过他们的眼睛写更多的人。巡警和车夫,因为职业需要都要在城市里游走,每天跟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他们就像行驶的火车,一辈子任劳任怨,却早早地就被设置好了终点。作为京派作家代表的老舍,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揭露社会的黑暗,倾诉着底层人民的苦难。

拉洋车是卖力气的活,这也是一种低贱的行业,在作家的眼中,他们是表达底层人民职业困境的绝佳选择,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也以洋车夫祥子为主角,以自己的视角表现了他们生活的不易。小说中祥子被巡警敲诈,从而失去了自己的买车钱,算是祥子三起三落中的一难。从这一点来看,巡警倒是比洋车夫好像好一点,可在《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不仅没有做过敲诈的买卖,而且谁都不敢惹,既怕官兵又怕民众,反倒成了食物链的末端。

三、底层之痛的具体表现与分析

1.社会地位的痛苦

1.1巡警的低微职位与社会地位限制

巡警的地位究竟有多低,从“臭脚巡”这一外号上便不难看出,他不是一个官,连个兵都不是,手里的家伙永远是冷兵器——一把佩刀。老百姓也不拿巡警当个东西,碰上凶狠的还要逮着巡警欺负。遇到闹事的,除了躲起来没别的办法。主人公在执勤的时候意外遇到兵变,继而演变成兵痞子和穷苦百姓的打砸抢“狂欢”。一条街的铺子都遭了殃,一个不小心,巡警也得挨枪子儿。可“我”手里只有一把佩刀,不跑还能怎么办?事后才知道,当官的都知道晚上要闹起来,只是没人通知这帮巡警。

小说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讲主人公作为巡警时经历的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场突如其来的夜间兵变。这场兵变其实也并非突如其来,高级警官们早已知道兵变之事,只是不便告诉巡警们,于是就有了主人公夜间巡逻突遇兵变的遭遇。

参加兵变的士兵在大街上烧杀抢掠,火光冲天,场景令人震撼。而在他们烧杀抢掠过后,平民百姓拖家带口地一起出来四处打劫商铺剩下的东西,此场景令人震惊。在这场浩劫中,主人公身为执刀巡警,却只能躲起来,在阴影处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商铺的主人卑微无力地任由别人抢掠。

这场景让主人公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可耻,觉得像自己这样的巡警并不能为民做主,平日里也只能对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逞一逞嘴皮之能,遇见贼人因怕被其报复也不敢抓,穿着一身公家的皮,领着公家的钱,却不能为公家真正的出力,反而处处受限制,主人公是何等的痛苦。

1.2巡警与社会上层人物的对比与冲突

在民国时期,巡警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他们从原本维护治安的人变成了上层人士的仆人。无论怎样努力,巡警们始终只能守着大门或看护庭院,而那些上层人士则永远高高在上,他们可以轻易地要求几名巡警来充当门卫,保护自家的财产和利益。这样一来,巡警挣着公家的薪水,还得为私人做事,变成了一种私人保镖。他们失去了原本应有的职责和尊严,在权力面前沦为工具和奴隶。

在上层长官的眼里,年老体衰、毫无利用价值的巡警是可以随意抛弃的,他们随便编一个理由便可将其打发走,这些巡警是软弱可欺的。《我这一辈子》中,“我”干了二十多年巡警,只因为留了胡子想做个公公样子,就被开除了,从此“我”丢了饭碗,“我”留胡子做错了什么吗?没有,只是在那个社会里万恶的当官的颐指气使、黑暗的社会不会落实公平和尊重而已[3]。的确,社会脱胎换骨的车轮轧在了自己的身上,但是面对社会的压迫他们的斗志被不自觉地消解,无能为力的样子也反衬出他们面对社会的躲避和懦弱。“我”被开除以后没有任何反抗,只得灰溜溜地继续找工作,“五十以前,你没挣下什么,有三顿饭吃就算不错;五十以后,你该想主意了,是投河呢,还是上吊呢?这就是当巡警的下场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普通巡警在上层老爷们和上层长官的眼中,只是奴仆和工具,有利用价值便利用,没有利用价值便丢弃,根本不存在爱兵如子的观念和想法。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老爷们看中他们的身板给自己站岗,觉得有面子,可付给他们的工钱却只能维持温饱;而在他们年老的时候,长官嫌弃他们年老体衰,将他们一脚踢开,连一点赔偿都没有,他们只能另寻活路。老舍先生笔下的“我”是痛苦的、绝望的,颇有一种“我命由天不由我”的无奈。

2.生活困境的痛苦

2.1巡警的经济困难与生活拮据

在当时,巡警每个月只能领取六块钱的饷粮。然而,这些饷粮还要扣除三块半钱用于伙食,并且还需要支付人情费。最终,他们手中剩下来的只有两块钱左右,仅够巡警们勉强养活两个孩子的伙食费,却无法给孩子提供教育所需的费用。因此,巡警的孩子大都无法上学,他们的人生受到了严重限制。

所以,即使巡警工作后能夠挣得一些钱,但也无法改善自身的境况,他们的生活水平与贫民相比也没有太大差别。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巡警和他们的家庭都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

2.2巡警职业的艰辛

巡警与洋车夫都是穷苦人的职业选择,也普遍代表了底层人民的薪资状况,按道理来说,巡警是比洋车夫的生活条件好一点,可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据李景汉《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记载,车夫平均每日可得铜圆一百一十枚至一百五十枚,扣除租车的费用,所余七八十枚铜圆,一月也还有十几块大洋。若祥子不攒钱买车,在当时是可以过得比较好的。巡警比起壮年车夫,甚至更惨。比如,守宅门的巡警没有“拉包月”车夫包吃住的待遇,要自己解决餐费;比起出车、收车时间自定的车夫,巡警整日巡逻,没有四处活动的自由;比起可以在炽热的酷暑、刺骨的冰雪天,可以斟酌是否卖命赚钱的车夫,《赵子曰》中描写了寒冬受冷的巡警:“虽然只是初冬的天气,却已经把站街的巡警冻得缩着脖子往避风阁里跑了。”《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公,美其名曰为“避风阁大学士”。

也怪道高妈这样说:“拉车是苦事,可是我要是男的,有把子力气,我就算拉车也不去当巡警;冬夏常青,老在街上站着,一月才挣那俩钱,没个外钱,没个自由;一留胡子还是就吹,简直没一点起色。”话虽如此,洋车夫和警察甚至可以互相转化身份。《我这一辈子》中,主人公曾遇上一位教官,“头一天教我们操法的时候,忘了叫‘立正,而叫了‘闸住。”他就是拉洋车出身。巡警在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吃住行都由官家拿捏着,工作环境也是风雨无阻、寒暑不停。

3.心灵创伤的痛苦

3.1社会环境对巡警心理的影响

臭脚巡的儿子也是臭脚巡。主人公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几十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顺从这样的社会环境,平平淡淡地生活。认命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子女的要求。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结果儿子也成了巡警。好不容易让女儿嫁了人,女儿又嫁给了巡警。主人公做了一辈子巡警,本身是瞧不上巡警这份工作的,但最终呢?儿子不想学手艺,也没读过什么书,在家白吃饭也养不起,最后也安排了巡警的工作。女儿同样没读过书,在家还费粮,干脆嫁人吧,但女儿模样一般,不识几个字,又没什么陪嫁,思前想后的也只能嫁给巡警了。“一个人当巡警,子孙万代全得当巡警,仿佛掉在了巡警阵营里似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直接导致了主人公的妥协心理。

3.2巡警面临的道德困境与压力

巡警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主人公对自己这份工作的评价是:“拿这一件事比方十件事,警察从一开头就是抹稀泥。它养着一群混饭吃的人,做些个混饭吃的事。社会上既不需要真正的巡警,巡警也犯不上为六块钱卖命。”[4]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一批闲散人员,没有背景、没有手艺,还有些好吃懒做,社会无处安置又怕年轻力壮的人惹事,干脆就给这些人安排巡警的工作,发较低的工资——一个月六块钱。那这些巡警到底管不管事呢?有两个小伙子踢石球赌博,一毛钱一脚,可是身为巡警的他们只能看着,或者离去,而毫无作为。巡警的地位决定着他们只能干些和稀泥的事,灵活地处理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小事。

四、旧社会底层之痛的启示与思考

主人公虽然在旧社会当巡警,拿着旱涝保收的工钱,可这一职业仍是处在社会的底层,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个职位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反而让他们承受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从社会地位的痛苦,生活困境的痛苦,以及心灵创伤的痛苦三个方面,才能较全面地解剖了巡警的人生与命运。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我们看到出身底层的他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得不一再退让。他在20年的巡警生涯中,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往上爬,终于补了个巡长,也算是发挥了自己的价值,但年纪大了之后,长官看他不顺眼,一个借口便把他和他的伙计们都开除了。

五、结语

小说以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时政的不满与讽刺,读来令人觉得主人公无奈又可怜,内心感觉沉重。

主人公看似当了巡警,实则只是当官的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他外受百姓唾骂,内受长官欺凌。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横行的年代,像主人公这样的普通人没有其他选择,不管怎么努力都逃不过忍饥挨饿、当奴才的命运。不仅他们这一辈子逃不过这样的命运,连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很难跳出这个阶层。除非像主人公最后所说的“这世界换个样儿”,也就是光明正义时代的到来。

巡警生活在社会官僚制度的最底层,我们应当把他们作为底层劳苦大众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从而为研究老舍的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思奋.我著名著 名著著我——就《我这一辈子》与老舍先生夜谈[J].山东教育,2003(2).

[2] 熊作勤.不幸命运中的闪光点——评《我这一辈子》中“我”的人生观[J].时代文学,2011(9).

[3] 王雪.老舍作品中底层市民身上的古典精神——以《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4] 老舍.我这一辈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罗  芳)

猜你喜欢

巡警老舍
老舍的旧体诗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的求婚
理由
漂亮的还击
漂亮的还击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