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的控制欲与怯懦的爱慕情
2024-06-05侯一骁
侯一骁
[摘 要] 会话含义理论与合作原则由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格赖斯提出。作为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合作原则多年来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广泛研究,并以此分析各类文体中的语言现象以及对话背后的隐含意义和语用价值。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以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中男女主人公对白中违背会话合作原则的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对该作品中人物心理塑造的作用,从而加深读者对作品内涵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合作原则违背 会话含义 《莳萝泡菜》 人物心理
[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6-0023-04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1.引言
《莳萝泡菜》(A Dill Pickle)是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于1917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一对恋人分手6年后在餐馆中再次相遇的情景。他们回忆相恋的时光,男主人公讲起自己游历海外的经历,并在言语间透露对女主人公薇拉(Vera)旧情难舍。然而,正当心中的爱火重燃之际,她意识到男人仍和从前一样傲慢无知、自私虚伪、丝毫不顾她的感受,而这正是6年前他们感情结束的原因。最后,薇拉选择彻底放下这段感情,失望而决绝地离开,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他们的感情就像餐桌上只能充当配菜的莳萝泡菜,只能作为一种暂时的情感调剂,终究难以长久维系下去。
2.文献综述
曼斯菲尔德以其“细腻隽永的语言,变换自然的视角,深刻鲜明的主题,意象丰富的象征”在文学界广受赞誉,被誉为“英国短篇小说风格大师”[1]。《莳萝泡菜》作为一篇充分体现其创作风格特色的作品,多年来被各界学者广泛研究和解读。因小说本身的文学性与艺术特色,部分学者从其意识流特征、女性主义、象征主义、叙事策略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2][3][4][5]。也有学者看到前人研究视角的局限性,沿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两种表意轨道,探索男女主人公明暗交织的双轨反讽叙事进程[6],或通过分析其音乐化特征,理解作者的音乐审美个性[7]。除文学视角,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小说的会话特征,如会话分析[8]、话语标记[9]、言语行为理论视角[10]等。李学等在综述国内外对此文的既有研究之后,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着手,用三大元功能理论对《莳萝泡菜》进行语篇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和文体特征[11]。此外,由于对话占据了小说大部分篇幅,且曼斯菲尔德也着意对人物对话进行细致描摹。因此,少数学者从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入手,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对白背后蕴含的言外之意[12][13]。然而,上述研究多關注对白的会话含义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映射,并未联系到这些违背合作原则的对话对人物心理塑造有何影响。综上考虑,本研究拟分析男女主人公对白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深化对小说主题和内涵的理解。
二、会话含义理论与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The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语用学基本理论之一,由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格赖斯(Grice)[14]提出。格赖斯指出会话双方应确保自己谈及的内容与本次会话目的一致,即以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为基础进行交流。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适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真实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相关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明晰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然而,在实际对话场景中,人们并不总严格遵循合作原则进行交流。因此会违背合作原则[14],并产生劝说性修辞[15]、凸显人物形象[16]或幽默讽刺[17]等效果,为有效沟通与文学创作提供交际策略和启示。合作原则对分析丰富、复杂的文学语言具有概括力和解释力[12]。曼斯菲尔德印证了此观点。在《莳萝泡菜》中,男女主人公部分对话场景刻意违背了合作原则,这些现象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和心理活动。
三、《莳萝泡菜》人物对话中对合作原则的违背
里奇(Leech)认为,“理解文学交际原理的最佳方法是将辖制文学各要素的基本原则与运用于日常语言的原则视为一体”[18]。在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框架下,本文拟分析《莳萝泡菜》中违背合作原则基本准则的对话语句,并试图探究其对塑造人物心理的作用,帮助读者深刻把握人物形象和原文主旨。
1.对适量准则的违背
适量准则指交流时所说的话既要提供充分数量的信息,也不能提供过多数量的信息[14]。受话人要准确、恰当地接收发话人传达的交谈目的,再给出适量的信息回应。信息量过多,会产生无用信息;信息量过少,就没有充分回应交际目的。
在《莳萝泡菜》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中都曾违背适量准则。这些现象的隐含意义可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并映射人物的形象特征。以男主人公的违背为例:
“越怕冷”她笑着说……
“越怕冷!”他附和她的话,也笑了起来。
“啊,啊。你还和以前一样说同样的话,还有,你一点也没变——就是你那美妙的嗓音。我不知道怎么说——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你的声音成为一种——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你还记得我们在邱园度过的第一个下午吗?你很惊讶,因为我根本不认识任何花的名字。尽管你告诉了我那么多,我仍然一无所知。但每当天气晴朗,我看到一些明亮的颜色,我就仿佛听到你的声音说:‘天竺葵、金盏花和马鞭草。
你还记得那个下午吗?”
“哦,记得,当然记得。”她深吸一口气。
在薇拉说自己随年岁增长越发怕冷后,男主人公接过她的话,对“The colder!”进行了重复,此时他心里想要理会薇拉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描述,说她一点都没变,表达对薇拉嗓音的赞美。随后,男主人公开始从自己的视角展开对二人当年在邱园度过下午的回忆,并以“You remember that afternoon?”问句结束,以期得到薇拉的肯定回答。此处男主人公的回应同样违背适量准则。相较薇拉的寥寥数语,男方的回应提供的信息量远超过薇拉发话时所需的合适数量。由此可推断男主人公强烈的表现欲,他想在二人的交谈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想用他的个人视角引领对话的进行,因此他展开长篇大论,提供有关二人游花园经历的许多过量信息,意图将对话的话题转移到这一方面上。此处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反映他自我为中心、虚荣炫耀、全然不顾女方感受的形象特点。
2.对真实准则的违背
真实准则指在会话中,说话人要保证自己话语的真实性。说话人既不能说自己认为是错误的内容,即不说假话;也不能说自己缺少足够证据的内容,即不说无根据的话[12]。这意味着说话人要斟酌话语内容,不能言过其实,也不能空口无凭。违背任一条件,所说内容就不真实可靠,从而违背真实准则。
在《莳萝泡菜》中,男女主人公也有违背真实准则的情况出现,在对话中包含一些不真实、夸张的内容,比如:
“啊,不,求你了。”他恳求道。
“先别走。”他从桌上抓起她的一只手套,紧紧抓住,好像这样就能抓住她似的。
他说:“现在我几乎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我已经变成了一种野蛮人。”
“我说了什么伤害你的话吗?”
“一点也没有。”
她撒了谎。但当她看着他轻轻地、慢慢地把手套从指间抽出来时,她的愤怒真的平息了。
当男主人公忘记那只薇拉记忆犹新的小狗波森时,薇拉想以此唤起男人回忆的交际目的无法达到。她想要离开,但男人又用恳求的语气挽留她,说自己现在能说话的人太少,希望薇拉给予精神上的陪伴。他的话宽慰了薇拉之前的不满,她重燃希望,觉得男人是真正懂她的。因此当男主人公问薇拉刚才的话是否伤害了她时,薇拉回答“Not a bit”来缓和气氛。但薇拉的这一回答其实是在说谎。她所珍视的回忆竟被男友全部忘记,薇拉感到受伤,但又立刻被男人接下來的甜言蜜语再次触动,因此她声称自己并未因男人的话不满,并马上在心中将这份不满情绪排解掉,憧憬着男人真的爱自己,心中的情愫潜移默化地积攒着。薇拉下意识的谎言也体现她对男主人公的爱慕,以及面对男人虚伪的甜言蜜语就轻易相信的敏感、怯懦形象特征。
3.对相关准则的违背
相关准则指对话中说话人要说与交流的目的有明确关联的话,即说相关的信息。这一原则和适量准则相辅相成[14]。当说话人的信息过量时,也会产生无关联的信息,这时就违背相关准则。
在《莳萝泡菜》中,男主人公经常回避薇拉的某些话题,例如:
“你现在还弹琴吗?”
“没有,我没有钢琴。”
他对此很惊讶。“可是你那架漂亮的钢琴到哪儿去了?”
她做了个鬼脸,“好多年前就卖了。”
“可你那么喜欢音乐啊,”他纳闷。
“我现在没时间了。”她说。
他没再说什么。
“河上的生活,”他接着说,“很特别。一两天后,你甚至意识不到你认识了另一个人。你不需要懂他们的语言——船上的生活在你和人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纽带,这已经足够了。你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度过一天,晚上还有无休止的歌声。”
此处薇拉痛苦地讲述自己放弃了曾经热爱的音乐,并把珍视的钢琴也卖掉了。面对男人的惊讶,薇拉说自己现在已经没时间享受音乐了。此处隐含薇拉不得不卖掉钢琴来维系生活。面对薇拉的回应,男主人公本应顺着薇拉的话题延伸,如询问她为何现在无暇欣赏音乐,并引得薇拉讲述自己多年来的艰辛。然而,男主人公有意避开这一话题,将话题突转回他自己在俄罗斯游历的生活,继续自我炫耀。这就违背相关准则,说了不切题的话。由此可知,男主人公心中根本不是真心关心薇拉的近况,他觉得这一话题不值得继续讨论[13]。他只想尽快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通过自夸满足其虚荣心。由此也可看出他以自我为中心。卖弄自己、不顾女友感受的形象。
4.对明晰准则的违背
明晰准则指说话人不能说模糊、产生歧义的话,要简洁并避免冗杂的表达,且有顺序[14]。这要求说话者提供清楚、简练、有序、易懂的信息,以满足其受众的需要[19]。违背明晰准则会造成含糊其词,重复赘余,逻辑混乱,影响交际目的。
在《莳萝泡菜》中,对明晰准则的违背主要在男主人公,例如:
“你真去了俄罗斯吗?”
“哦, 是的。我在那里待了一年多。你忘了我们说过要一起去那儿的吗?”
“不,我没忘。”
他奇怪地笑了一声,身子向后靠在椅子上。
“这不是很奇妙吗?我真的完成了我们计划的所有旅行。其实,近三年我一直在旅行。西班牙,科西嘉,西伯利亚,俄罗斯,埃及。唯一还没去的就是中国了,战争结束后,我也打算去。”
男主人公谈起自己在俄罗斯时,薇拉出于对男人的关心,急忙打断了他的讲述,问男人是否去过俄罗斯。她十分想了解对方与她分别六年的经历,而且她记得俄罗斯是他们曾经约定要一起去的地方。因此,此处的打断并非出于不尊重,而是由于渴望与期盼。反观男主人公,他先心中一喜,薇拉的询问给了他炫耀的机会,因此他给出“Oh, yes. I was there for over a year.”的肯定。这一话题到此处本该结束。但男主人公没有停止,而是反问薇拉是否记得他们的约定。当得知薇拉从未忘记时,他更为肯定接下来的讲述一定会让薇拉对自己更为痴迷和崇拜。因此他违背了明晰原则,回应不简洁,没有说他想带着薇拉一同前往,而是神秘一笑,得意地讲起自己游历世界的经历,以获得薇拉的爱慕。这些不必要的冗长叙述揭示男主人公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后的洋洋自得。他狂妄自大、自私虚伪的形象也由于对明晰准则的违背而跃然纸上。
四、结语
本文研究了《莳萝泡菜》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并推测其会话含义体现的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形象特点。由上述分析,读者能够对作品塑造的爱慕虚荣、自私虚伪、控制欲极强的男主人公形象以及敏感怯懦、善良单纯,又对爱情有美好向往的女主人公薇拉的形象有更立体的把握,并对本文展现的男女关系新思考、女性主义的隐忧等主题有更全面的见解。本文也可为后人对于会话含义在文学作品中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康晓婷.由《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
[2] 张莉莉.《莳萝泡菜》的现代主义特征赏析[J].青春岁月,2014(11).
[3] 陈秋伶.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莳萝泡菜》中反讽与象征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8(11).
[4] 王玥晴.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中的象征主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5] 张春芳.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的叙事策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6(06).
[6] Shen D. One Focalization, Dual Progression, and Twofold Irony: Katherine Mansfields “A Dill Pickle”[J]. Style, 2022,56(1-2).
[7] 覃玖英.《莳萝泡菜》的音乐化探究[J].海外英语,2022(11).
[8] 姚晓东.解构与重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莳萝泡菜》解读[J].当代外语研究,2013(06).
[9] 李丽辉.顺应理论下《莳萝泡菜》中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10] 石秀虹.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以《莳萝泡菜》对白为例[J].知音励志,2017(02).
[11] 李学,蒋佩杉,周婷婷等.《莳萝泡菜》的语篇特征和人物塑造:系统功能语法视角[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7(02).
[12] 谢军.合作原则在小说人物性格分析中的应用——以《莳萝泡菜》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08(02).
[13] 王淑俠.合作的背反——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莳萝泡菜》中的对话解读[J].名作欣赏,2011(24).
[1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 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15] 柴媛媛.对中英广告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修辞格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0(02).
[16] 董元泊.《老友记》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分析[J].英语广场,2022(28).
[17] 王可.从合作原则违反现象解读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以《傲慢与偏见》的人物会话为例[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1,29(04).
[18] Geoffrey N. 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Routledge,2016.
[19] 纪雅彬.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老友记》对白的修辞特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2).
(特约编辑 杨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