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吉卓玛长篇小说《游牧部落》

2024-06-05多杰彭毛

今古文创 2024年18期

【摘要】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对德吉卓玛的长篇小说的文本细读之上,将她目前已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视作一个有机整体,并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理念、作者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经验、对后代的一次鼓舞,提炼出德吉卓玛长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而对牧区生活的文化气氛进行分析。德吉卓玛长篇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家的思想核心和价值追求,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德吉卓玛小说创作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德吉卓玛;《游牧部落》;人物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8-00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8.007

一、引言

《游牧部落》是德吉卓玛唯一的长篇小说,她从四季循环的角度书写了一个普通牧民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大部分作家常常以自己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主题叙写各种文学作品,德吉卓玛也不例外。在《牧游部落》中,作者探讨藏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在这部小说中涵盖了家庭关系和人际互动,深入探讨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塑造人物角色的性格和冲突有很大的帮助,在《游牧部落》中,主人公经历内心的变化和发展,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地位与人生经历,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二、牧区生活的空间场景和浓郁的文化气氛

德吉卓玛的作品中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为常,如山水、花草、树木、草原等,这些景观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牧民们依赖这片广袤的土地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在作品中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牧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牧民们搭建的帐篷、家庭的布置、牛羊的饲养以及季节性的迁徙等,这些细节性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牧区生活的具体场景。作品中牧区不仅是一个自然环境,也是一个由群体组成的社群,作者通过刻画牧民之间的互助、信任、友情等关系,展示了这个社群的凝聚力和彼此扶持的精神,总的来说,作者对牧区生活的细腻描写和对藏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其作品中的空间场景与文化氛围得到了完美的交融。读者通过她的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那片土地的壮美,也能够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自然、社群的紧密联系,如此叙事风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牧区生活的窗口。

三、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

(一)勒毛婆婆

腿脚不太灵便的婆婆额头上的苍老皱纹和花白的头发,让人看清了岁月的沧桑,黝黑的脸颊和瘦削的身躯,身上穿起的皮袄颜色如冬日的大地一样。年过花甲的婆婆,手速快,比男比女高明,对治疗牲畜的技巧更精通,也是这个村最能与男性匹敌的女性,婆婆的性格特点是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尤其在她失去了心爱的老公后,可能会感到极大的孤独,这种孤独导致她更加内向,不太愿意与他人交往。因为她感觉自己因丈夫的离世形成了巨大的空虚,处于深刻的悲伤之中,所以她的性格变得更加消沉和情绪低落,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

在作品中没有明显写明勒毛婆婆失去丈夫的事件及原因,但也可以看到勒毛婆婆经历了许多变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个无情的婆婆,但是在这个背后,我们常常可以去探讨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她会感到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苦,因为她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支持和情感依靠,在生活中可能会感到孤独,因为是没有灵魂伴侣的陪伴,这种孤独感也会对她的内心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品读作品时也要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

自从有了孙女以后,婆婆对儿媳妇的态度也慢慢转变了,孙女的出现成了小说情节的重要转变角色,孙女的到来成为这个家庭和谐的催化剂,帮助缓解家庭中的婆媳矛盾。孙女在这个情况下发挥家庭中的联结纽带作用,孙女是婆婆与儿媳之间发生情感变化的桥梁,促进了彼此更好的理解和互動。小说中,孙女的存在减轻儿媳和婆婆之间的紧张局面,因为小说中的家人都关心孙女的幸福和成长,这一情节加深了婆婆对孙女的深厚情感,婆婆在孙女的陪伴下感到满足和快乐,这增加了婆婆对整个家庭的感情投入,儿媳妇也感到更多的家庭凝聚力。因为女儿与婆婆建立了亲密关系,这个情节突出了婆婆和儿媳妇两位角色的变化,婆婆变得更包容,而儿媳妇也能更好的理解和尊重婆婆,这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角色更加丰富,人物更加有深度。

孙女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改变了婆婆和儿媳之间的关系,还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感和家庭动态,这个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

(二)儿媳扎西措

儿媳扎西措生于一个传统而充满温暖的牧民家庭,她父亲是当地村上备受尊敬的长者,有权有财富。自幼始,儿媳扎西措受到了家庭的影响,一直享受着公主般待遇的生活,但自儿媳扎西措出嫁后整个像变了一个人。儿媳扎西措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女性,她尽心尽力地履行儿媳的角色,关心着家中的每一个人,一边扛着父亲的压力,一边守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每天清晨她都会默默地挤奶、捡牛粪,接着会做牧民日常生活中的家务。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儿媳扎西措展现了她身上独特的毅力,她善于倾听家人的各种要求,理解家人的需要,并以她独特的方式去对待家中的每一位人。

在故事中,儿媳扎西措面对婆婆的虐待与老公的冷漠,内心经历了被动挣扎到主动接受的转变。起初,儿媳扎西措因为对牧区生活不太了解,没有经验,所以对于婆婆的刁难和老公的冷漠只能忍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媳扎西措接受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婴儿华毛,像亲生孩子一样关爱与抚养,给了她母爱的温暖。慢慢地,儿媳扎西措开始内心反思,同时她也能认清自己对生活方面的不足,放弃了不必要的反抗。从家里新增了一位家庭成员华毛之后,婆婆与老公对她的看法渐渐有了转变,她思考自己的责任和生活的意义,她用每一次在牧区遇到的各种事情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经验,儿媳扎西措经过内心的和解,不再怀有愤怒或怨恨,她选择用宽容之心对待婆婆和老公,并选择继续生活在婆家。

(三)儿子冉旦多杰

冉旦多杰最初听从母亲的意愿,未娶她心爱之人,以此彰显出他对家庭秉持的尊重和孝顺的观念。從他顺从母亲决定这方面来看,他这个决定违背了个人情感,内心感到愧疚与矛盾。家人强迫他与扎西措缔结婚姻关系,这也影响了他与妻子的婚后夫妻关系。由于他最初对妻子的冷落与烦感的态度,导致夫妻感情不断日益减退。有一天,他将与自己心爱之人所生的女儿华毛带回家中,但儿媳扎西措面对这位不速之客,便二话不说接受了这位同她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并给予她完整的家庭与真挚的母爱。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性格也悄然发生变化,逐渐认识到扎西措作为他妻子的不易,开始寻求与她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试图弥补他最初的冷漠,这部分在整个小说当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转折。

四、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在德吉卓玛小说的人物关系中,婆婆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与牧区的生活等方方面面有经验,小说中婆婆的存在可以比作一座桥梁,她的智慧和经验不仅塑造了儿媳的生活,也深刻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命运。在日常生活中,婆婆富有经验的行为对儿媳的每一次影响极具深刻。她不仅教导着儿媳如何做一位牧区的顾家人,挤奶放牧。继承着代代相传的古老牧民生活,使之在小说中依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她的教诲和智慧,像一本读不完的书,每一章节都充满宝贵的生活经验,为家庭的未来走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婆婆通过多年的经验和传统文化的积累获得了深厚的智慧,年轻一辈也应该珍惜这种积累的过程,明白与不明白之间,需要时间和耐心,正是这个过程让他们成长,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婆婆。

扎西措是个弱小无能的儿媳,不仅常常在婆婆的诅咒中生活,还要在丈夫的冷漠无情中度过糟糕的每一天。对于儿媳扎西措而言,她从嫁人那天起,不仅失去了自由的爱情,与父母相处的美好时光,还每天生活在伤心的日子里。但是通过一段时间,扎西措不仅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还改变了婆婆和老公对自己的态度,从这而言,儿媳扎西措是一位有上进心的女人,对生活的态度永远保持着耐心等待的过程。儿媳扎西措在婆婆身上不仅学到了生活经验,而且努力吸取牧民生活的许多基本常识,她慢慢地认识到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吉卓玛小说当中的一些既普通又高级的艺术感。在严厉婆婆的虐待下,儿媳扎西措生活得既沧桑、又悲观,生不如死。然而,正是这种沧桑和悲观的人生,使年轻的儿媳扎西措开始逐渐明白生活的复杂性,而严厉婆婆也这个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温情和关怀,这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生动和令人感动。

五、四季气候变化

在这个作品中描写环境并不是很多,但是对一篇小说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牧民家庭度过的四季循环中,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从土地深处探出脑袋,在牧区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到来。但由于气候原因,在这里春天来得还是比较晚。有时为了避免冬天刮风暴雪的天气迁移到其他草场放牧,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牧民依然坚持不懈地为生活争取温暖。作品中的婆婆与儿媳扎西措也不例外,婆婆担心的每一瞬间都藏着数不尽的过去与经验,为了这个家庭不惜付出一切。春天是牲畜的繁殖期,加上多变的天气下,怕失去刚出生的小牛羊,不仅要找到更多的经验,而且还需细心照顾,因此春天是牧民们最繁忙、最担心的一个季节。在牧区,看到春天的黄昏时并不怎么悲凉,倒是挺美。

七月的杜鹃声,会让生活更有活力,夏天来了,夏天是牧女们最繁忙的季节。夏天比较暖和,但是,她们有干不完的活,打酥油、剪毛、炒青稞、磨糌粑等一大堆活要接着干,在这忙忙碌碌的日子中转眼间夏天就过去了,但是她们依然怀念着这美好的一瞬间,盛夏的阳光,无比灿烂,烈日下的天空很蓝,蓝得又时那么纯洁。“清晨的太阳很灿烂,照在黑帐篷里婴儿的脸庞是多么的温暖”,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置身于境内,感受此刻的温暖,但是偶尔的冰雹也会给牧民家庭的经济生活与人身安全带来诸多不安因素与不便,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

秋天,人们通常称之为金色的季节,盛茂的草木覆盖着大地,秋天时牧区的温差比较大,白天比较热,而晚上相对较冷,所以牧民们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为冬天做了足够的准备,如食物、衣服等等。万物开始凋零,微风拨动着黑帐篷的四周,深秋的天空里,白云像弹好的羊毛,慢慢地漂浮着,在这样的环境里读者不得不吸一口温暖的气,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秋天,没有春天五彩斑斓的鲜花,没有夏天茂盛异常的绿景,但高原的秋天仍然那么美丽,令人感动。对此,作品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卓玛家中打雷了,卓玛急忙地跑到婆婆勒毛家,并告诉打雷的事,接婆婆勒毛迅速地回到家中,打雷过后在这地方连续的下了七天的大雨,今天早上这天气有所好转,太阳升起来了。”从这读者也能感受到这种天气变化会造成牧民生活方面的困难。

冬天天气逐渐变冷,这时对于牧区来说,人与家畜都会遇到共同的难处,便是饮水的问题。因为天气日渐变冷时河流结冰难以找到水,若再下雪,对牧民的生活会带来更多的困难。高原的气候很清新,但多变的天气偶尔会给牧民造成许多不便。对于牧民来说,生活中气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一定程度促使牧民对大自然怀揣尊重与敬畏之情。

六、读者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德吉卓玛对牧区生活的样式书写,离不开对家庭的描述。她的小说对家庭中婆媳、母女,夫妻三重人物关系做了独特的描述,不仅叙写了牧区生活,而且展现了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有生命的高原人。如此构写不仅对整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有助推作用,而且能进一步提高读者的体验感。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是因为题材新颖,其表现手法同以往作品大有不同,侧面揭示了一些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作品既有浓郁的牧民生活气息,也有独有的民族风味和普通生活的魅力,同时具有年代感的特色。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创造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这对小说的情节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读者们可以更加享受到藏族牧民生活与家庭的各种喜怒哀乐。此外,作品之所以感动读者,主要是作者真切地写出了藏族牧民家庭纯洁的思想意境,他们不怕艰难,为生活而奋斗的可贵行为,同时,也写出了藏族母亲对生活的热忱。

《艺术哲学》的作者丹纳认为,“快乐与悲哀,健全的理性与神秘的幻想,活跃的精力或细腻的感觉,心情骚动时的高瞻远瞩,肉体畅快时尽情流露,一切对待人生的重要观点都有精神。”《游牧部落》是一个牧民家庭生活的现象,是一面镜子,反映着藏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生活,并对当代藏族年轻人寄予希望与要求。

七、结语

婆媳关系在小说中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包含文化、社会、情感等多个层面的元素。通过这种简单的故事情节,作者以更深入的方式思考人物角色的情感和文化背景,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这种叙事技巧可以使小说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情感深度。

参考文献:

[1]德吉卓玛.游牧部落[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2019.

[2]将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耿予方.藏族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2,(1).

[5]王光东.王安忆的上海叙事研究[D].上海大学,

2016.

[6]斗拉加.藏族现代小说的格局及其批评[D].西北民族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多杰彭毛,女,藏族,青海果洛人,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